俄恐怖毒瘤仍旧溃烂 铁腕难消世纪仇恨

俄恐怖毒瘤仍旧溃烂 铁腕难消世纪仇恨
国际在线



令人不寒而栗的“黑寡妇”已成为俄罗斯恐怖势力的代表

历史形成的民族隔阂越积越深,凋敝的民生为恐怖势力打开通道

本报记者/刘言

“在北高加索联邦区已进行逾50项反恐活动和4500项战役战斗活动,歼灭301名武装分子,抓获468人。”这是去年10月俄罗斯反恐委员会对外通报的2010年北高加索地区的反恐成果。沉甸甸的数字折射出俄罗斯反恐局势的严峻性。

2009年4月,长达10年的第二次车臣战争划上句点,俄罗斯政府的“重拳”反恐取得阶段性成果。然而自此以后,包括车臣在内的北高加索地区的恐怖袭击,并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呈递减趋势,反而掀起了新一轮的高潮。分析人士认为,在民族、经济、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北高加索地区的恐怖主义积重难返,若要解决,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铁腕难消世纪仇恨

在黑海和里海之间横亘着两条大致东西走向的山脉——大高加索山和小高加索山。大高加索山脉以北被称为“北高加索”,现在一般指俄属高加索地区;大高加索山脉以南直至小高加索山脉南麓地区被称为“外高加索”,主要指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三国。

北高加索包括车臣、印古什、达吉斯坦、北奥塞梯和卡巴尔达—巴尔卡尔5个自治共和国,还包括克拉斯诺达尔和斯塔夫罗波尔两个边疆区。在这个多民族聚集之地,生活着18个民族,其中以俄罗斯族和车臣族居民最多。同时,这里还汇集了东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等多种教派。

从18世纪沙俄帝国入侵车臣开始,俄罗斯与车臣两个民族的恩怨情仇便从未真正了断。苏联时期民族政策的一系列失误,进一步在两者间埋下了仇恨的种子。苏联解体后,车臣力图摆脱俄联邦而“独立”,俄罗斯政府不得不两次出兵镇压。虽然经过大力清剿,车臣地区大部分的反政府武装已被消灭,但叛军残部尚存,且逐渐形成团伙化的组织形态,使得俄反恐形势更加复杂。

更重要的一点是,“铁腕”反恐不能保证绝对的长治久安,甚至有可能埋下新的隐患。虽然车臣战争已经结束,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心理遭受了极大的冲击。他们中的一些人因战火而失去亲人,生活也陷入困境,由此生出对俄罗斯政府和整个社会的怨恨情绪,最后选择了以死来对抗政府的极端报复之路。

近些年以“人弹”袭击而闻名的“黑寡妇”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些身穿黑衣、目光阴郁的女子,大多是在车臣战争中被俄联邦军队击毙的车臣分裂分子的遗孀。别斯兰中学人质劫持、莫斯科地铁爆炸等血腥恐怖事件,都出自这些看似柔弱的“女人弹”之手。

经济落后的阴暗土壤

在北高加索地区,贫穷和恐怖主义相伴相生。

第二次车臣战争结束后,随着安全局势趋于稳定,车臣的经济重建渐入轨道,经济形势逐渐好转。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高加索其他地区的整体经济形势却在不断恶化,其人均GDP总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2,失业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就业困难,许多青少年出于生计的需要被吸收进恐怖团伙。另外,当地经济领域犯罪和行贿受贿等问题严重,加剧了社会不满情绪,也极大地削弱了社会管理和反恐的力量。各种迹象显示,车臣周边已经成为新的恐怖主义重灾区。

俄罗斯政府已经认识到了经济建设对消除恐怖温床的重要性。2010年1月,梅德韦杰夫签署总统令,把北高加索地区的6个共和国和邻近的南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合并,增设俄罗斯第八个联邦区——北高加索联邦区。舆论认为,梅德韦杰夫的这一特殊安排,目的就是为了振兴当地的经济。另外,俄政府已经制定了北高加索联邦区未来15年的经济规划,计划到2025年将该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提高1.7倍,失业率从目前的16%降至5%。

“基地”组织暗中渗透

近些年,为塔利班和“基地”组织所青睐的自杀式攻击越来越多地在北高加索联邦区出现。最近出现的自杀袭击者录制诀别留言再在网络上传播的做法,不难让人联想到在伊拉克、阿富汗等地已经广泛使用的类似手段。有专家认为,活跃在北高加索地区的极端势力,背后确有外部恐怖组织的资助和支持。而出现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在于该地区独特的社会土壤。这里有腐败问题,有民生问题,对社会心存不满的人很容易从宗教中寻找慰藉。

北高加索和外高加索“唇齿相依”。后者的政治复杂性对前者构成了传导效应。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争夺里海的油气资源,不断扶植南高加索的政治力量。为介入北高加索事务,西方国家口头上支持俄政府在车臣的反恐行动,暗地里却为车臣恐怖分子提供方便甚至政治庇护。分析人士认为,要想彻底消除恐怖的源头,俄罗斯政府在“安内”的同时也必须“攘外”。

相关链接:

欧亚大陆腹地的“火药桶”

位于欧亚大陆腹地的高加索,一直以其居民的叛逆性而闻名。历史上,亚述帝国、波斯帝国、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以及奥斯曼帝国都曾染指高加索,并且把它纳入帝国版图,但又都遭到了猛烈的抵抗。

由于战乱频频,高加索被世人冠以“火药桶”的称号。19世纪下半叶,沙俄帝国控制了高加索的命运,却没有完全压制住当地的抵抗活动。即便在苏联时期,高加索局势也不是很稳定。

苏联解体前后,该地区的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加剧,冲突不断。在北高加索,起初是北奥塞梯与印古什因领土纠纷而爆发武装冲突。紧接着,俄罗斯为维护国家统一,于1994年和1999年发动两次车臣战争。

在南高加索,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两国也曾为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简称纳—卡地区)的归属问题大打出手。纳—卡地区位于阿塞拜疆境内,80%以上的居民是亚美尼亚族人,但行政上归阿塞拜疆管辖。从纳—卡州建立之日起,信奉基督教的亚美尼亚人就抱怨信奉伊斯兰教的阿塞拜疆人歧视他们,因而阿境内的亚美尼亚人一直谋求并入亚美尼亚。1989年,纳—卡地区宣布独立,这导致阿亚两族矛盾骤然加剧,双方兵戎相见。(钟边)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