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能养性
酒能察性,我在以前的一篇文章中已谈起过。(参读《酒在肚里事在心里》)酒能乱性,人们常常会谈到。我倒是觉得那饮者乱性只该究其自性,其实无酒已乱、岂关酒乎?饮者至少应该知道自己酒量有多少,倘若连自己酒量都无法明了,更何谈操守?又缘何反去败坏好酒的名声呢?更何况众多乱性之人,并非饮者酒徒。可酒能养性,好像说的人不多。我来唱个反调。
养性之一:量小与量大的辩证关系。从年轻时起,酒量一般渐渐增大,从筷头蘸蘸到小呷一口;又从小盅一两到三两小杯;以此类推。你的酒量再大,也总有比你更大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酒量是越喝越小的。我向来不喜欢灌酒拼酒,也很少会被人灌酒。推己及人,于是我从来不劝酒,随量随意随性。据说咱们部队里是真有能喝酒的首长,那是真的可以排着队跟他过酒杯的。。。再来一杯又一杯。。。有叹曰:倘若无有此等酒量,倒是真难当这个首长带兵打仗呢!
养性之二:酒量就像是涵养,不可貌相。尤其是对女子。平日里咋呼喝酒最凶的哥儿们,也许是三盅儿就放倒了的种;而一个斯斯文文不起眼的娇小姐,你料她不胜酒力,居然可以把你给拼个求饶不得。从此再也不敢和女孩子喝酒。谁叫是你自己轻视弱女子、自己惹起祸端。
养性之三:何时何地与何人喝酒?那是只有在自己家里与自己家人。年少时在外绝对不许饮酒,即便是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其实父母家人似乎也并无明文规定(我想他们一定告诫过的,只是我不记得了。)自然成习惯,靠的就是自制能力。春节圆台面一桌少说是十二人,按长幼上下顺序排座次。我们第三代的,常常是坐在末桌的末尾,岂敢僭越,直到有了第四代的出现。酒过一巡,我自然是以果汁代酒。二巡三巡重复如此。数次三番,几年下来,倒是再没有亲戚会给我斟酒了。一直到了成年以后,在很长一段岁月里,我在外面 – 家门以外,与外人,从不喝酒。
养性之四:酒后自持如何?通常饮酒者可能没有一个人希望在酒后醉得不醒人事(期望和等待“一醉方休”效果的饮者除外。。。),也不想为了喝酒而误了大事要事,更不想酒后失言失态有失颜面。酒后交通则是一个通病。在美国,酒后驾驶是由法律来约束的。在口气、或血液、或尿液中超过0.08% 就是违法。据说也就是大约常人可以喝一瓶啤酒、或一杯红酒、或一小杯烈酒以后至少休息一小时。当然啦,又要看各自的年龄体质和身体内部的消化能力等等诸多因素来看,要因人而异。而过去在上海,最常见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了。于是乎,酒后安全骑车就演变成了锻炼和考验酒性的一个工具了。
养性之五:略知酒的好坏。饮酒多数是逢场应酬,多带有人情功利。而品酒则不同,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先决条并不是酒,而是知己。如若翻过来,岂不变成了所有在一起饮酒者都成知己者了?知己者未必非得饮酒。可是面对知己,无论一二或三五,如有美酒作伴那自然更添意趣。好酒的定义因人而异。品牌、产地、价格、评论、销量都是不同的考究因素。但是最终决定者是自己的口味。我试着说说我以为是我的标准(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也。所以未必准确表达我意。):酒色要醇正、厚重、回味芬芳、回味复杂微妙、不上头、不焦躁火爆、有一定后劲。。。
我向来不把价格和名气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比如我向来觉得泸州特曲(当时价格:¥3.20)是穷人的茅台酒(当时价格:¥8.00),或者说口感与茅台非常像近。五粮液名气如此之响,可我倒觉得如若让我只选一瓶酒,当属茅台或泸州,其次才会是五粮。
由慢慢了解酒性、学习品酒的体验也慢慢地交互渗透影响到我欣赏品味人生中其他美好的事物。比如说对龙井绿茶和乌龙茶的品尝;对自然山川景色的眷恋;对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对绘画雕塑书法的欣赏;对聆听美妙音乐的痴醉入迷、心旷神怡;对诗歌心领神会的共鸣;对真情的向往追索和钟爱;以及对所有一切美好人性的品味和赞美。。。
4.16.2011
- 逸宽原创于孑孓盧
淹蹇达城
版权我属。转抄者请注明出处。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