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比哲学更高的启示”(zt)

在网上碰到这篇有关巴赫的文章,文章有可读性,毫无疑问作者对西方作曲家是很了解, 但却有点故意把巴赫严重世俗化, 而且用非常浓重的现代人口音 文章的作者484谈判高手啊,尤其在工资方面?  把我们喜欢的作曲家巴赫也认为和他一样了


不可否认,巴赫需要钱,他有那么一大家人要养,两次婚姻,20个孩子 尽管只有9个孩子长至成人。那个年代的音乐家微薄的薪水都是来自为皇室的服务,来自喜欢音乐的贵族们的定稿,就因为后来巴赫的工资越来越高,他为皇室音乐服务作者就判定他巴结权贵,不安于乐贫,判定巴赫不是一个虔诚的新教徒,那是你用现代人的习惯思维。


巴赫最后十年非常忙,说明他的音乐越来越被看重喜爱 忙作曲演出最后劳累成疾 他自己也说他非常累 巴赫死后也没留什么财产, 除了一点点钱,就是乐谱,几把乐器 书稿 圣经, 那点钱都不够孩子分, 儿子们就各奔东西了,一个去汉堡,被称为汉堡巴赫,一个去伦敦,被称为伦敦巴赫, 巴赫的遗孀Anna 最后贫困潦倒 靠救济度余生,死时被无名埋葬在和 巴赫同一个教堂,后人无法辨认,而且后人认识到巴赫第二位妻子在巴赫音乐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上个世纪60年代, 现在更有人认为巴赫后期的一些作品是他妻子安娜作的, 他们俩的手迹非常相像,一般人的夫妻像是说五官 神态长得像,第一次听说夫妻的字迹很相像吧, 俺也是岗亭录音听来的。


巴赫是凡人他有家人他过清贫普通生活,但同时巴赫也是音乐圣人,我相信巴赫的心中只有上帝 音乐 家人



刚读一法文音乐杂志 有这么几句话: 一些爱好音乐的朋友在一起讨论

《A quoi sert la musique? 音乐是用来干啥的?

Oui, la musique ne sert a rien, maia elle nous permet de vivre  音乐不干嘛,音乐是让我们活着》


没有音乐我们不是也照样可以活着吗?不过我是这么想 《音乐让我们活着》这句话, 和自然界所有植物一样 阳光,水 碳水化合物保证我们如万物一样活着, 有呼吸和心跳地活着,而音乐让我们活得更加有声愉悦, 你一定不喜欢音乐, 你的生活不喜欢音乐那是你的损失, 不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躺在床上叫儿孙放听巴赫哈, 那时才发现音乐的魅力那真是大大地亏了!一辈子那么多365天不去听 电台免费提供 唉


音乐是纽带让我们如花草树木样在风中起舞 让我们感受宇宙 和自己的声音,  这是上帝的安排吧 上帝对人是多么仁慈, 想象一下当年耳聋的贝多芬是多么痛苦 。


最后还是要谢谢作者 尽管我不同意他对巴赫的一些评论。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d89a60010081ua.html


“音乐是比哲学更高的启示”(一)


如果盖棺就是论定,则巴赫的人生一败涂地。千万不要以为当时只有亨德尔台杰非巴赫这几个搞音乐。当时的乐坛像今天一样热闹,叱咤乐坛的韩寒郭敬明之流亦多如牛毛。19世纪初德国最受欢迎作曲家排名,巴赫仅列第七,远在亨德尔和台杰非之后。巴赫不像门德尔松和莫扎特那样童年成名,也不像聋子贝多芬能在《第九交响曲》首演式上听到掌声响起来,更不像写《天鹅湖》的柴可夫斯基荣任鲁宾斯坦音乐学院教授,并被贵妇梅克夫人包养14年。他不仅没有亨德尔、李斯特和肖邦有名,他也没有台杰非和维瓦尔第有名。
  实际上,他儿子都比他有名。十八世纪末欧洲音乐界说到巴赫,指的是他的三个儿子:柏林巴赫、伦敦巴赫与布克堡巴赫。作为丈夫,巴赫也是多产的,他与两任太太共生二十个孩子,仅六子四女成人。所有成人的儿子都是音乐家。
  柏林巴赫即巴佳爱(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老四,第二个儿子。他4 岁学习管风琴,后遵父命学习法律,24 岁时却以羽管键琴成名柏林。他为弗里德里希大帝服务二十八年,弟弟伦敦巴赫亦从小随他习乐。他写的《论键盘乐器艺术的真谛》至今仍为研究18 世纪键盘乐重要文献。1768 年,他的教父台杰非去世,大帝命其赴汉堡接任,一身兼任汉堡五大教堂乐监。去世后,柏林称他为柏林巴赫,汉堡称他为汉堡巴赫,声誉之隆,可见一斑。
  伦敦巴赫是二任太太巴亚蜜所生的巴若安(Johann Christian Bach)。他曾赴波洛尼亚师从马蒂尼神父学习对位法,1760 年担任米兰大教堂管风琴师,两年后担任伦敦王室歌剧院作曲,兼任德裔王后索菲亚音乐教师。1764 年,8岁莫扎特随父访英十四个月,在伦敦向他求教。伦敦巴赫专门创作四首钢琴二重奏,让莫扎特坐在他膝上共同演出,轰动英伦。莫扎特《第一交响曲》明显受他的影响。伦敦巴赫曾建议莫扎特去莱比锡研究巴赫音乐,惜乎莫天才没来得及。不过,莫扎特听到巴赫的《向主唱首新歌》时五雷轰顶,惊呼:这是什么音乐?我们终于找到效法榜样了!海顿和贝多芬也自称受益伦敦巴赫匪浅。作为新教徒巴赫的儿子,伦敦巴赫居然是天主教徒!这个英国最红的歌剧作曲在巴黎导演一出歌剧能挣一万法郎,暮年时却被女管家骗走巨额财产,负债累累,穷困潦倒而死。
  布克堡巴赫是巴亚蜜所生的巴若夕(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Bach,伦敦巴赫亲哥,自幼得父真传,17 岁入莱比锡大学修法律,18岁到布克堡宫廷任职,直到去世。他写了二十部交响曲和大量的协奏曲、室内乐、键盘乐、受难曲和康塔塔等,声乐作品颇为世人称道,同时也是杰出的键盘乐演奏家。 

巴赫去世的1750年,维瓦尔第入土已九载,亨德尔也因失明基本停止创作。音乐史上,巴赫逝世标志华丽辉煌的巴洛克时代结束,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横空出世,音乐风格转向主调和声,巴赫的复调音乐渐被视为历史垃圾。直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舒曼在莱比锡图书馆发现《马太受难曲》。
  歌德铁哥们儿、音乐家翟开西1791年建立柏林歌苑(Berlin Singakademie)。三十多年后,他决定公演《马太受难曲》,并选中学生门德尔松充当指挥。9岁成名的门德尔松拿到乐谱后排练近两年,1829311日,在巴赫生日的这一天,19岁门德尔松在柏林歌苑上演了这部巨作。他的唱诗班有150人,超过百年前《马太受难曲》在托马斯教堂首演时五倍。听众中坐着海涅、黑格尔、神学家施莱马赫和普鲁士王室成员,门票高达20个格罗申。在回忆录中柏辽兹这样记述演出实况:每个人都用眼睛追踪歌本上的词句,大厅里鸦雀无声,既无赞赏,也无指责,更无鼓掌喝彩,我们仿佛在教堂里倾听福音歌,我们似乎并非聆听音乐,而是参加礼拜。我们崇拜巴赫,信奉他,一刻都不怀疑他的神圣。巴赫就是巴赫,就像上帝就是上帝。
  最后一个音符尚在空中袅袅,海潮般的掌声风生水起涨上九重,直与天齐,然后翻身雷霆下行,刹那间扑满巴赫的橡木棺材。
  黑格尔激动地写道:巴赫是……一个坚定博学的天才,我们直到今天才重新认识到他的全部价值!目空一切的浪漫音乐家集体宣布“I服了YOU”
  《马太受难曲》柏林上演,轰然推开金碧辉煌的巴罗克音乐尘封百年的大门。门德尔松一步登天,就此成为世界级指挥家。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躺在约翰教堂墓地南墙、尚未被重新发现的巴赫,终于等到了成名的那一夜!在《马太受难曲》首演后第100年。在他去世后第79年。史称巴赫复兴。媲美于文艺复兴。
  巴赫像耶稣一样复活,但他等的时间比耶稣长多了。

门德尔松一生缘定巴赫。他在英伦掀起巴赫热。去世一百年之后,巴赫终于在英国压倒了亨德尔。1849年,在舒曼推动下,门德尔松学生、舒曼朋友威廉·史汤达·伯内特建立巴赫协会编录巴赫全集。1899年全集出齐,协会解散,同日组建新巴赫协会推广巴赫作品。现在世界流行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音乐作品分主题编目》(Thematisch-systematisches Verzeichnis der musikalischen Werke von Johann Sebastian Bach)即由该协会按音乐体裁编录而成,于1950年(巴赫去世两百周年)出齐,其简称BWV已成德语固定说法,相当于俺们的子曰
  1835年,门德尔松出任莱比锡货栈交响乐团指挥。八年后,他集资在托马斯教堂西侧树立一尊巴赫纪念像。巴赫最后一个孙子(已八十多岁)出席揭幕式。两年后他去世,饮誉乐坛的巴赫家族就此断子绝孙
  1947年,二战刚刚战败的德国重印巴赫全集,凡46卷,蔚为壮观。
  到20077月,偶长长短短逗留德国11回。某回在法兰克福逛商场看见特价巴赫,内装四片CD十几首作品,于是买回放上书架,以为巴赫尽入我彀中矣。
  按BWV,巴赫作品已编到1120号!还不包括已编到189号的附件。
  闹明白这一点后,偶下决心要写这篇文章。

门德尔松为巴赫正名后整整60年(1889),在那个命中注定的寂寞炎热的夏日黄昏,在柏林天际之外遥远的巴塞罗那,一个瘦削的13岁男孩独自走入那条泛黄长街的深处。
  在一家商店灰土呛鼻的角落里,他遭遇了那捆残破的乐谱。
  《无伴奏大提琴组曲》(Suites for solo cello),来自这个音乐天才的无限喜悦1720年创作于葛屯。
  169年尘封的天籁,在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夕阳中缓缓在少年纤细的指间苏醒。
  少年花12年练习,平均两年一首,直到25岁走上舞台。少年就此成名。卡萨斯(Pablo Casals)!他儿时偶然听到大提琴声,说这是我要的声音,从此一直拉到97岁痛终。他用一生练习《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在练习的间隙登台演奏,把它们的精彩指给世界看。21世纪,中国有个音乐学院学生早上在食堂喝粥时独自哼唱这部作品,身未动,心已行,不觉之中竟泪如雨下,无法自已。
  《红楼梦》以尘世的华丽证明华丽的空幻,巴赫以音乐的工简证明华丽的空幻。他说:你看,生命是这样。
  巴赫根本不在乎我们是否相信。然而那个大学生相信。全世界每天有无数地方奏响巴赫音乐。几乎在巴赫音乐奏响的每一个地方,我们都能见到热泪奔流的听者。他们多非基督徒,更未必音乐发烧友。但是,巴赫仍然敲响了他们灵魂的琴键。
  卡萨斯说,巴赫给世上最短暂的自然现象装上永恒的翅膀,他发现了所有的高尚情感,并以最完美的形式加以歌颂,谱出音乐史上的最高境界。小提琴大师梅纽因要言之:他代表人类心中的伟大。
 
《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从此被称为大提琴《圣经》
  卡萨斯被称为大提琴教父

《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1720)是巴赫创作《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时的副产品,却是空前绝后的小提琴独奏名作。巴赫大量使用和弦及对位法,将繁重艰深的复调用于小提琴,要求在奏出和弦的同时照顾多条旋律线,使演奏变得几不可能。不要忘了,巴赫本人就是杰出的提琴手:从青年到老年,他的小提琴音色纯正,深切感人,能轻松控制一般羽管键琴才能控制的乐队(巴佳爱)。18岁巴赫的头一份正式工作就是魏玛宫廷乐队的小提琴手。小提琴大师魏若风在魏玛用长于演奏单声部旋律的小提琴完成多声部即兴演奏,为巴赫拉开小提琴明丽的天空。这部组曲的第四号d小调最有名,其第五乐章《恰空舞曲》更是脍炙人口,尽情展示了巴赫丰富的幻想,深邃的情感和高贵的立意,技巧玲珑,乐思泉涌,挡者披靡。即使巴赫一生只有这一部作品,也足以跻身世界著名作曲家之列。
  现在,这套作品是重大国际比赛的标准曲目,被誉为小提琴的《旧约全书》。
  1928年,德国《星期画刊》给爱因斯坦写信征询他对巴赫的看法,爱因斯坦没回信。编辑再次致信,爱大师回信说:对巴赫的毕生事业,我只有一句话可以奉告:聆听、演奏、热爱、尊重,并且不说一句话!
  对小提琴演奏超级自信的爱因斯坦,原是很喜欢对音乐评头论足的。
  19世纪,法国作曲家古诺为《赋格的艺术》上卷第一首C大调前奏曲配上一个庄重深邃的旋律,此即西方音乐经典歌曲《圣母颂》,手法简练古朴,分解和弦构成的优美音型贯穿全曲,美艳逼人,点滴心头,听者醉入纯美圣洁的人间仙景。《圣母颂》亦以小提琴小品风行于世。

1838年,门德尔松指挥莱比锡货栈乐团上演《D大调第三管弦乐组曲》,此曲大红。门德尔松用钢琴把它弹给歌德听,歌德说:乐曲开头壮丽非凡,像一大群人沿着富丽堂皇的宽大台阶庄严地迈步而下。”1871年,德国小提琴家奥古斯特·威海密将此曲第二乐章改编成小提琴独奏,由原来的D大调改为C大调,整曲只用小提琴的G弦演奏。
 《G弦上的咏叹调》!风靡世界,至今不衰。

听音乐的人大都始于贝多芬和莫扎特,而止于巴赫。年轻人更喜欢追随音乐革命家贝多芬去扼住命运的喉咙,几十年后,以酸甜苦辣齐备的人生历练打底,他们才能听见生命如何在巴赫音乐中以逼人的朴素和近于冷漠的简洁将天上的华彩娓娓道来。歌德说巴赫音乐就像永恒的和谐正与自己对话,就像上帝创世前心灵的流动,我似乎无耳无眼,也无其它感官,而且我也根本不需要它们,内心却自有一股律动源源而出。
  欣赏贝多芬无需投资。欣赏巴赫却必长期投资方能见效。然而这是对生命真正有意义的投资。房龙说:巴赫能给你的投资以最大的回报。大师将亲自告诉你如何理财,如何让它增长,直到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你已拥有世界上任何人都夺不走的宝藏,那就是——对巴赫音乐的理解和热爱。
  当你的血液终因血糖太多而无法承载贝多芬的力量,当你的心脏终因不再年轻而不得不放弃莫扎特的辉煌,那时,巴赫自会长驱直入,领你的灵魂上天。
  巴赫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巴赫深不可测。因为他的浅。
  巴赫就是朴,巴赫就是真。意大利人向来看不起没文化的德国人,可伟大的威尔第说:啊,北方快乐的孩子,我多么羡慕你们能任意汲取巴赫的营养!

当年莱比锡付的工资几乎不够巴赫养活老婆孩子,可今天每位莱比锡市长都骄傲地宣布莱比锡为巴赫城。至今,托马斯童声合唱团周六、日仍在托马斯教堂礼拜时唱响巴赫,货栈乐团伴奏。每年圣诞节,这个已与维也纳童声合唱团齐名的合唱团都要上演巴赫的《圣诞清唱剧》。

巴赫的艺术洞察力前人不可企及,后人无法仰望。随着他令旗一挥,西方音乐一夜之间步入成熟,从此万变不离巴赫。勃拉姆斯告诉自己的学生:只消看巴赫。那里应有尽有。肖邦对《平均律曲集》倒背如流,他认为巴赫是音乐的全部和终结。而一手提拔了肖邦、勃拉姆斯、柏辽兹、李斯特和瓦格纳的舒曼说:巴赫之于音乐,正如创教者之于宗教。跟他比,我们都是半瓶子醋。
  被列宁委以打倒俄罗斯旧文化重任的高尔基说:“如果用山峦来罗列伟大作曲家,那我认为巴赫就是其高耸入云的顶峰,在那里,太阳在雪白耀眼的尖峰上永远发射炽热的光芒。巴赫就是那样,像水晶一样晶莹透明。
  依这段话来看,高尔基成为革命的同路人,是历史的必然。
  巴赫作品是对音乐结构彻头彻尾的追求,人工得老老实实一丝不苟,充满技术细节,他的音乐里只有音乐。既无尘世,也无天堂。
  巴赫音乐是本质的音乐。
  本质的音乐,就是本质的宗教。
  乐声飞处,天门开启。
   
  我觉得,巴赫从未蓄意百世流芳。他的乐谱像任何一个平庸作曲家那样随用随丢,经常被拿去包鱼。当时莱比锡最忠诚的巴赫迷是鱼贩子。这位德意志最伟大的音乐家每周都绞尽脑汁为下一个礼拜准备一部康塔塔,演出后却扔进抽屉,很少出版,甚至自己也很少用第二次。
  从未有第二个伟大的音乐家这样创作。
  巴赫没有留下自传,虽然当时写自传颇为流行。

巴赫一生碌碌于尘世钻营,却从未真正爬上去。音乐其实只是他进入上流社会的工具:在葛屯他只写世俗宫廷乐,而在莱比锡几乎只写教会音乐。
  只有坐牢或被权贵冷落时,巴赫才埋首音乐,可每一次埋首都带来惊天绝响。
  为了在政教合一的社会中赢得封妻荫子,他毕生致力于创作充满限制和禁忌的教堂音乐。但教会从来都看不上他。
  最后,充满限制和禁忌的教会音乐,送巴赫登上万年大师宝座。

一不留神成巴赫。

“音乐是比哲学更高的启示”(二)



没当成姜太公让63岁的巴赫大受打击,他目力渐衰,人老体疲,但他的创作激情踏遍青山人未老。1748年他开始大规模创作赋格。他去世后,巴佳爱将这些作品结集出版。
  《赋格的艺术》(Die Kunst der Fuge BWV 1080),一部包括14部赋格和4部卡农的巨作。它涵盖了赋格所有的规则,是赋格音乐的顶峰,和结束。
  赋格和卡农是对位法的主要形式。对位法的顶峰是巴洛克复调音乐。巴洛克复调音乐的顶峰是赋格。
  巴赫,是赋格大师中的珠穆朗玛峰。他的赋格是复调与和声结合的最高典范。
  俄罗斯著名钢琴家鲁宾斯坦说:仅在《平均律》中你就可以找到宗教性的、英雄气概的、忧郁的、雄伟的、哀诉的、幽默的、田园风味的、戏剧性的——各种各样的赋格曲。
  《赋格的艺术》是巴赫音乐人生的最后惊叹号,被誉为音乐史的哲学巨著。除了未完成的《四重赋格》,所有赋格都围绕第一部赋格的主题。《四重赋格》最富传奇色彩,传说它就是杀死巴赫的凶手。这部作品的手稿出自巴赫临终前,在239小节戛然而止。巴佳爱在悼词中说:死亡中止了写作……作者死于那首应当表现巴赫这个名字的反主题赋格。
  在这一节,巴赫嵌入了自己的姓B-A-C-H。在德国乐理体系里,B对应降siA对应laC 对应doH对应si,而第239小节正好是si-la-do-si
  这就是巴赫的音乐签名。音乐史称之为巴赫动机
  音乐迷中有莫扎特崇拜、贝多芬崇拜、瓦格纳崇拜、柏辽兹崇拜,等等。可在所有这些音乐大腕中,只有巴赫崇拜。舒曼1834年说:贝多芬不用嚼莫扎特的剩馍,莫扎特不用嚼亨德尔的剩馍,亨德尔不用嚼帕莱斯特里纳(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音乐代表)的剩馍——他们薪火相传。但他们都只从一个人那里获得灵感——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碌碌红尘的巴赫最后被看作宇宙、信仰和生命这些题目的不二答案。而且,他在无意中还为德意志文化奠基。当时德国文化受法国支配,宫廷操法语,学术界用拉丁文,主宰剧院的是意大利人,连统一的德语都没有,民族文学奠基人莱辛还未出生。可巴赫却统一了德意志民族音乐!瓦格纳说:巴赫是一切时代的音乐中最伟大的奇迹!在《什么是德意志的?》(1878)一文中他说:“现在我们终于看到那个不可思议的伟大巴赫用这些元素创造的世界!我只能把这个造物指给大家看,因为它的丰富多彩,它的庄严崇高,它的涵盖万方,实在无法言传。
  贝多芬在1825年告诉青年音乐家佛洛登堡:他不应该叫Bach(小溪),应该叫Meer(大海),因为他的声音组合与和声所具有的丰富性无穷无尽。
  那个时代所有的伟大作曲家都用巴赫动机进行创作,借此向巴赫脱帽致敬。莫扎特、贝多芬、肖邦、门德尔松、舒曼、勃拉姆斯、马勒、理查德·施特劳斯、荀和德,新古典主义争奇斗艳的万彩鲜花,从开始到结束,始终盛开在巴赫那宽阔无边、宁静澄明的蓝天之下。莱比锡巴赫档案馆馆长说:巴赫是基础,就像数学里的数字……他是中世纪及其后音乐所有发展的中枢,他总结了音乐,并将它推到一个新的水平,而今天的音乐,都奠基于这个水平。
  就连死为愤青的乐圣贝多芬,也在他最后六部弦乐四重奏《天鹅之声》中用巴赫动机表达了他对巴赫的心悦诚服。
  20 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肖斯塔科维奇19507 月赴莱比锡担当巴赫逝世二百周年音乐会评委,途中遭遇灵感,遂于10 月动笔,次年2 月完成《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这是肖氏钢琴曲的顶峰,被誉为二十世纪的《平均律》。肖氏在晚期创作中还仿效巴赫,用自己的姓名构成音乐动机“DSCH”,并将这个动机写入大量作品。
  康德说:崇高必定伟大,而优美却可以渺小。崇高必定纯朴,而优美则可以着意打扮和装饰。《赋格的艺术》没有激动人心的戏剧性旋律,没有庞大的配器和强烈的对比,然而就在那秋水长天、万物归一的澄明平和中,崇高自天而降。
  在这个意义上,我承认巴赫是音乐的上帝
  赋格是常见作曲方法,但这并不等于说它容易。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考试就是写一部赋格,要从上午9点考到下午5点。交卷后,这些天之骄子们个个形容枯槁,神情恍惚。而且,考到现在,还没考出一个巴赫。或者近似巴赫。
  巴赫写了无数赋格,个个动情、动听、动人。他没进过任何大学,亦非名师弟子。他不用任何名校和名师来装点自己。
  他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因此他包罗万象。
  《赋格的艺术》堪称对位法音乐宪法。巴佳爱出版后一共售出30本!他一气之下将刻有这部音乐宪法的铜板当废铜论斤卖了。
  有眼无珠的人类! 

《赋格的艺术》是巴赫的音乐签名,而现存于世的巴赫最后的亲笔签名是在174912月。此后,他因白内障失明。事实上,六月份市议会已在三天鹅客栈密会萨克森宫廷乐监——他带着总理的亲笔推荐信。早就烦透了巴赫的市议会喜出望外,他们在见面之前就决定聘请他,见面只是个形式。
  巴赫未必知道此事,但他肯定本能地感到一生忙于接替别人的自己终于也变成了被接替的对象。于是他坚守工作岗位,需要签名就由太太和儿子代劳。
  1750年3月底,巴赫决定做白内障手术。十八世纪的欧洲,动手术跟谋杀差不多:当时根本没有麻醉,也没有消毒器械,整个欧洲连家医院都没有。全部的术前准备就是放血和服用植物毒汁以排出有害体液,全套医疗器械是一个煮得滚热的苹果,把它放到眼睛上软化角膜,而患者则被捆在一把椅子上
  手术由英国谭若恩在他下榻的三天鹅客栈进行。谭医生的医疗方案是切除巴赫混浊的晶状体,再戴上高度眼镜。谭若恩术后第二天即赴德累斯顿,4月初回到莱比锡,发现白内障复发。在巴赫的坚持下,他再次进行了无麻手术。
  经过剧痛和黑暗的四个月,7月18日,巴赫打开绷带,重见光明!可他当天即中风,继而高烧卧床。十天后,1750年7月28日将近二十点,65岁的巴赫静静地为自己辉煌华丽的音乐人生画上了最后一个休止符。
  无人喝彩。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巴赫患的是糖尿病。此病1750年根本无法诊断,当然也就无法治愈。我感叹的是巴赫对死亡的态度,他在一部康塔塔中说:我别无他求。我笑对死亡。啊,简直希望死亡已经降临。当我们整天在功名利禄的烂泥里与想像中的仇敌殊死搏斗时,巴赫勘破了生死。
  绝大多数人朝九晚五碌碌红尘,他们的生命毫无意义,注定是悲剧。少数人觉悟到人生的短暂辛劳,而死亡必然让所有生命的辉煌回零。他们的生命因为这觉悟而更加悲剧。因此,人生注定是悲剧。这就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巴赫为他死后38年才出生的叔本华给出了一个答案。
  去世前几天,女婿笔录了巴赫口授的管风琴众赞歌《当我行至主的王座前》,在第二十六小节戛然而止。此为大师绝笔。在曲中巴赫宣布:我行至你的王座前……赐我极乐归宿吧,主啊!请在末日那天唤醒我!——让我永能看到你。
  巴赫给出的答案是:只有信仰能拯救人类。唯信仰者有权拥抱希望。
  信仰什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信仰本身。
  信仰,是人生悲剧无解方程式的惟一解法。
  在人欲空前横流、基督教徒急剧减少的21世纪,以《圣经》为创作题材的巴赫享有基督教君临欧洲时任何一个音乐家都难以想像的盛名,皆因信仰。现代人类所有的困惑都源于没有信仰。
  音乐的技法有限,而人类的欲求无限。巴赫举重若轻,在有限的音乐中把无限的信仰与喜悦指给我们看。
  德国大诗人荷尔德林曾引述十七世纪某诗人的话说:“Non coerceri maximo, conteneri tamen a minimo, divinum est”(极大不可限,极小亦可容,此即神性)。以此定义神性,则巴赫的音乐充满神性。
  天在心内。心在天内。基督就是我们。我们就是基督。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贝多芬说:音乐是比哲学更高的启示。

莱比锡和柏林的报纸刊登讣告,莱比锡所有教堂发布死讯。市议会盖棺论定:巴赫也许是个伟大的音乐家,但完全不懂教学,而他们需要的是唱诗班教习,并非乐团指挥
  前一句是例行客气话,后一句才是真正评价。
  两天后,托马斯学校学生送别巴赫,墓地下葬记录写着:男性,67岁,约翰·塞巴斯蒂安· 巴赫先生,宫廷乐正和圣托马斯学校乐监,住址托马斯学校,四个孩子。灵车免费。
  巴赫与康德一样没有留下遗嘱。他的遗产只有千把塔勒、债券、股票、图书、乐器和乐谱。乐谱被分给家人,旋即被廉价卖到四面八方,流散江湖,直到它们重出江湖,倚天屠龙。
  巴亚蜜只继承了三分之一遗产。她像巴赫后母一样一贫如洗,但却拒绝把身边的三个女儿送给亲戚。市议会大发善心决定给她监护权,却附荒谬条件:不能再婚。她最后进入收容所,依靠施舍养活三个女儿,死于巴赫去世后第十年。
  巴赫最小的女儿1809年去世,去世前曾接受《音乐汇报》的慈善捐助。贝多芬参加了这次捐助。他终于帮上了巴赫的忙。虽然他本人根本不知道。
  因此,参加慈善捐助非常重要。为富不仁,天厌之。

巴赫下葬约翰教堂墓地南墙,因为巴亚蜜没钱买墓碑,坟头半年即告失踪。135年后(1885),巴赫学会于巴赫诞辰200周年想重修巴赫陵墓,找不着坟头!此时已知巴赫价值的莱比锡议会在南墙钉一铭牌,上刻: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750年7月31葬此。九年后约翰教堂扩建,借施工之机推倒南墙,找到海量棺材——1750年下葬此处的有1400多人。经科学研究下葬记录,巴赫棺材是橡木,循此找到遗骨,殓入厚重石棺,置于约翰教堂地下室,上刻: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1685—1750。二战中约翰教堂被炸毁,1950年棺材再次迁葬托马斯教堂,埋于唱诗班站台下。
  去世二百年后,巴赫回到了他当年的工作岗位。

有很多很多天才,穷其一生都没有等到成名的那一夜。比如曹雪芹。
  比如巴赫。这个贫寒孤儿艰苦奋斗,四处跳槽追逐名利,却碌碌一辈子无名。巴赫生前从未得到全国性肯定,遑论欧洲声誉。他在圈内只以管风琴演奏闻名。在莱比锡,巴赫自费出版的《第三键盘练习曲》只卖三塔勒,却根本卖不动。他的作品无人喝彩,去世即被遗忘。
  今天的《教会圣贤百科全书》大声武气地宣布:巴赫为巴洛克音乐戴上皇冠。他的作品充满生命的源头活力,和谐是他音乐最强有力的基调。他是完善赋格与卡农的大师。他的康塔塔和受难曲中的合唱和咏叹调采用《圣经》作歌词,将歌词与乐曲融化为空前的一体,撼动人心。他的创作是他善良信仰和对上帝谕旨宣示的虔诚表达。从他的音乐,甚至仅仅从他音乐的架构就能看出,巴赫是一位以宣道为己任的传教士。他在音乐架构上的匠心完全依照新教思想:音乐是上帝创世的秩序与天堂极乐的先声……他深知人民疾苦,宣讲死亡和希望。他的音乐洋溢着远远超越宗教与文化界限的心花怒放的乐观主义。
  其实,教会承认巴赫远在他被全世界承认之后。虔诚的宗教音乐家是对巴赫最严重的误读。德彪西称巴赫为和蔼可亲的音乐上帝,流毒甚广。
  是的,巴赫说过音乐仅供敬主悦人。逆主音乐即魔鬼的噪音和吵闹。是的,他还说过音乐和演奏并非表达人类感受的艺术活动,而是客观需要,通过耶稣基督的口用《圣经》传达上帝圣言;这是信徒们、即基督徒们创造性集体的普遍强烈的愿望,其目的在于颂扬创世主上帝,给他以最高荣誉,因此,所有音乐的目的及其始终不变的动机,无外乎赞颂上帝和纯洁灵魂。是的,巴赫作品常以J.I署名,即拉丁文Jesu iuvall(耶稣怜我)。是的,他的另一个常用署名SDG即拉丁文soli deo gloria(榮耀独归上主)。
  问题是,当时的每一位音乐从业者都必须这么说。巴赫出生地爱森鹤是新教堡垒,其旁的瓦特堡是匈牙利圣·伊丽莎白故乡,也是马丁·路德出生、学习和避难的地方。巴赫出生前一百多年(1531),路德反出天主教后正是在瓦特堡山林中将《圣经》译为德语。1693年,八岁的巴赫进入爱深鹤多明我会修道院拉丁学校启蒙——这正是路德本人当年上过的学校。
  巴赫彻头彻尾是新教下的蛋。
  巴赫家族取名独宗《旧约》,巴赫亲手制订的家谱里有一大堆汉斯、约翰、克里斯蒂安、克里斯朵夫、塞巴斯蒂安这些正宗基督教名。巴赫本人的名字约翰,希伯来语意为主即仁慈,而塞巴斯蒂安在希腊语和拉丁语意为崇拜,加起来就是崇拜仁慈上帝,他的姓Bach,贝多芬说过是小溪,其实按中世纪德国萨克森方言,此词本义为音乐家。巴赫的姓名契合他的名言:音乐是赞颂上帝的和谐声音
   巴赫乐谱中的《圣经》歌词均用红墨水,即便是匆匆浏览过手稿的人也会对这种强调经文的作法留下深刻印象……巴赫只对《圣经》之言感兴趣。
  是的是的,这些都是事实。但它们并不证明巴赫比别人更宗教。巴赫时代任何想要出人头地的青年,都必须是基督徒。就像今天你想牛B必须有钱一样。
  巴赫抓住一切机会巴结权贵:《音乐贡品》献给弗里德里希大帝,《哥德堡变奏曲》献给失眠伯爵,《勃兰登堡协奏曲》献给边疆伯爵彭阁庐,巴赫还曾为萨克森选帝侯作圣诞节圣歌,谄题献词曰:华歌侍大人兮,颂赞治者名。
  此外,一个新教徒理应安贫乐道,可巴赫对钱的爱慕坚持一生。与爱因斯坦不同,巴赫是薪水谈判高手,几乎在每一个职位上,巴赫拿的工资都比前任高,而且居然也都比后任高。到莱比锡之前,他每次跳槽的结果都是工资大涨。
  凡此种种,足证巴赫并非虔诚信徒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