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梦花开不败:读槟郎诗歌有感
杨洋
认识老师是在他的新诗赏析公开课上,在这之前我不是太喜欢现代诗歌,闲下来的时候会读读古词。选修了新诗赏析这门课的时候多半抱着混学分的态度,可是这门课却给我带来了另外的惊喜,我似乎接触到了一种全新的诗歌体裁,这让我对这门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李老师在每节课都会读几篇自己写的诗,而这段时间是我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同时也知道了,哦,老师原来是位诗人。课堂上印象最深的是老师的那首《巢湖城的陷没》。那段时间老师读得基本上都是他的叙事诗,也是他这段时间主要写的体裁,个人很喜欢他的叙事诗,语言通俗但内涵却很丰富,槟郎诗歌的内容很多都结合时事有感而发,像《拆迁队之歌》、《我的学生是城管》等,充分说明了诗人内心对社会不公的深恶痛绝,对疾苦大众的同情,我们绝对可以说这位叫槟郎的诗人是位有“良心”诗人。
有时候读老师的诗歌,每一篇都像一个梦一样,我有个习惯,把自己的梦变成文字,也喜欢把自己喜欢的东西用梦来形容,自己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养成这个习惯,或许这不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因为人们总说文学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能反映生活的实质或许是它最高的宗旨,我这种写写画画或许只是无聊时的消遣罢了。但是老师的诗歌却是梦中透露出真实,写现实,写情感,那种似梦非梦的感觉,读后让人回味,让人深思。我们生活的社会每天都有万万千千的事发生,公平、不公平、令人欢欣鼓舞抑或是不为人知的“屏蔽事件”,渺小的我们对待发生的不关己的事只能无动于衷吗?其实不然,你有权利表达你的不满,表达你对时事的看法,新兴的网络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抒发情感的地方。古时候的很多的伟人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他们的才华杰作生时没人欣赏,抱憾终身。
现在网络的发展迅速,我们通过网络认识很多有才华的人,即便没有平面媒体,他们依然会很安慰,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展示自己,老师就是一个的例子,从他的博客的点击量就可以看的出来。若在静下心来读博客中的文字,这位叫槟郎的诗人在你心中的地位会油然而生。你不需要像朦胧诗一样煞费苦心的去研究诗歌所描述的究竟是什么,认为在读诗的过程中就可以感觉到诗歌中浓浓的人性色彩,这种人性不仅表现在作为诗人对自己过往人生的一种回忆、感怀,还有对现实社会种种体制的不满和为生活在底层民众遭受不公的声讨。以前我所理解的诗歌是纯抒情的,但是原来诗歌的作用不止这些,后来知道原来老师之前是写杂文的,所以仿佛有种豁然开朗般感觉,之前总是形容不上来读过老师的诗后的一种的整体的感觉,原来是杂文和诗的一种结合,这是种很好的过渡,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有幸的是我毕业论文被分到老师的名下,其实在我上完新诗赏析课之后就决定毕业论文要从现当代文学中的诗歌部分选取,犹豫了之后最后我决定写海子,记得老师在课前经常用多媒体放的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很是喜欢,也许是因为词是海子的诗。同海子一样,槟郎也是为诗人老师,他们都出生在安徽,他们同样热爱写诗,有自己的诗歌理想,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沿着诗歌的道路上前行。但是我们的老师槟郎比海子幸运的多,海子的一生是悲剧的,因为他的诗歌意象太沉重,以至于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走向极端,但是槟郎的诗给人的感觉很真实,应该和诗人对现实的关注和了解有关。
老师的诗歌中有很多和记忆有关,如故乡的记忆、人生过往的经历,有人说经常回忆的人是多愁善感的,也有说是对现实的不满。但我认为回忆的内容是真实存在的,它只是过往的现实罢了,记忆就像在根植于心中的花朵,永远的开着,待一切风雨过后,心中那美好的东西依旧绽放着。
怀念过去的人容易感伤,也会感到孤独,孤独也诗人们写的比较多的,然而诗人自己有时也是孤独的,李老师说他一心扑在写作上,与人接触的少了会感到孤独。其实孤独的人有时候内心是敏感细腻的,他们总是被一些东西感动着,对人情冷暖的感触是深刻的,因此他们才能把孤独描写得淋漓尽致。诗人最大的梦想是自己的诗歌为世人接受,但是要每个人都接受也是不可能的,关键是有些人根本就不能理解诗人内心的那种渴望,没有看到本质的东西就去胡乱地批判,那些人为什么没看到一个诗人的努力,一个诗人对诗歌的疯狂的热爱与执着,没有读到诗歌中的独特的内涵。
梦想有的时候太艰难,在实现它的过程中你甚至会遍体鳞伤。四年的大学生活结束了,慢慢地远离了象牙塔般的校园生活,投身于现实的生活,感受到很多的无奈,有的时候静下心来想有时只是满怀的落寞。唯一能填满自己内心的也只有梦想,还年轻,所以还要拼搏,为了将来的不后悔去奋斗。梦想有时是种很好的激励,激励你去寻找,寻找人生的本源,寻找你内心最大的潜力,寻找那条通往成功的道路。你来时,路未必存在,但你走后,它会在你记忆中却留下不可泯灭的印记。努力让自己做个有梦想的人吧,总是这样鼓励自己。人生回首起来太过短暂,有时像梦一样,但梦想的花朵会伴着人生常开不败。
由于认识有限,只能简单做个短评,不足之处请老师见谅。李老师,希望你坚持自己,不要受外在的不实言论的干扰。最后祝槟郎老师天天开心!
20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