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stav Mahler's great song "Ich Bin Der Welt Ahbanden Gekomon" (I am lost to the world )
/>
主要作品
(1)声乐套曲:《儿童奇异号角》、《流浪少年之歌》、《亡儿之歌》(1901-1904)、《旅行者之歌》(1884)。
(2)交响曲11首:
D大调第一(提坦)交响曲,1884-1888;1893、1896、1897-1898年三次修订,1889年首演。
C小调第二(复活)交响曲,1884-1894;1910年修订,1895年首演。
D小调第三交响曲,1895-1896;1902年首演。
G大调第四交响曲,1899-1900;1910年修订,1901年首演。
升C小调第五交响曲,1901-1902;1904-1910年修订,1904年首演。
A小调第六交响曲,1903-1905,1908年修订,1906年首演。
B小调第七交响曲,1904-1905,1909年修订,1908年首演。
降E大调第八(千人)交响曲,1906-1907,1912年首演。
大地之歌交响曲(初称“第九交响曲”,后此称被马勒废除),1907-1909,1911年首演。
D大调第九交响曲,1909-1910,1912年首演。
升F大调第十交响曲,1911,1924年首演《柔板》与《炼狱》两乐章,1960年首演库克的五乐章版本。(注:马勒第十交响曲有五个乐章的完整的缩编总谱,由英国学者库克于1960年发现,并依据之编纂了一份演出版本。)
(3)康塔塔:《悲哀的歌》(1878-1880)
(4)室内乐:小提琴奏鸣曲(1876);A小调钢琴五重奏(1876);A小调钢琴四重奏(1876)。
(5)歌剧:续完韦伯的《三个平托斯》,1888年首演。
艺术成就
(1)在马勒交响乐方面:发展了由贝多芬首创的声乐交响曲形式(十部交响曲中有四部含声乐:第二、第三、第四、第八),《第八交响曲》和交响声乐套曲《大地之歌》将这种形式发展到一个高峰。
(2)在艺术歌曲方面:受柏辽兹影响,其艺术歌曲的伴奏与以往不同,采用管弦乐队伴奏,创造出了具有交响风格的艺术歌曲形式。
(3)在音乐思想方面:他的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实质,是一个唯心主义知识分子的表白,是对尘世生活所引起的紧张、烦恼的倾诉,以至于借用中国的唐诗来寄托凄凉落魂的情感,表现在作品《大地之歌》中。
(4)在音乐风格方面:他的交响曲中尖锐刺耳的音色,痉挛式的节奏,支离破碎的曲调,不协和音程等怪诞的形象,体现了19世纪末的音乐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