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之旅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昨天被朋友拉着去看了中国电影展里的一部,《芳香之旅》。
  最初看得不太耐烦,然而到了终场,到了男主角的扮演者范伟蹬台,接受现场提问的时候,我擦过眼泪,站起来对范伟先生说:我并没有问题要提,我是表示敬意和感谢的。开始我认为这是部烂片。我还对我的朋友说,看,又要控诉政府的罪恶,以取悦外国人了。然而,最终,这个片子却远远不于此。

    我想,这是部真实,美丽,自尊,智慧的电影。
    故事是关于那个特殊年代的一场包办婚姻。
    片子在美景中开场。河川如画,在大西南的长途汽车上,活泼可爱的售票员春芬(张静初)遇见一个因为有海外关系而被下放的英俊的青年医生刘奋斗(聂远)。长途车时而穿过一望无际的开满油菜花的田野;时而蜿蜒在白雪皑皑的山峦间;忽而一路春风来,潺潺的溪水边,千树万树梨花开。车内两个年轻人也情窦顿升。最让我亲切的是,那一带河川树木,十分眼熟,很像我小时候住过的地方。我的父母都曾因为出身不好,不能继续深造,在那样的小村庄里做过医生。

      然而,那个年代这样的爱情注定得不到祝福。他们的爱情被发现了。尽管年轻的医生声称自己是受了少女的诱惑,因而没有经受起考验,然而最终,他还是被带走了。
      心碎的少女春芬则被包办嫁给了年长自己许多的、受到过毛主席接见的、一直默默关心照顾春芬的,然而居然性无能(汗一个)的劳模老崔(范伟饰)。最后,老崔为了去接即将出国的刘医生来见春芬最后一面,出了车祸成了植物人。春芬照顾他,直到终老。
      回家之后,我就看到一个关于这个片子的影评声讨春芬的妥协性,意思是希望春芬反抗包办婚姻。不知道作者是否希望春芬和那个关键时刻推卸责任的刘医生?看过很多关于文革反思的文章电影。大意总是,知识分子们的软弱,短浅,自私,都是人性使然,可以原谅的。而年轻人们的激情,理想都是浅薄愚蠢有害所以该死的。类似的看多了,总觉得酸得反胃。
      春芬,那是个何等倔强而干练的女子。少女时代的她梳着两条小辫子,在长途车里上串下跳,卖票,洗车,活力四射。
      她也就是这样吸引了劳模老崔吧。
      比起那个临阵推卸责任的刘医生,老崔也许更可靠。自己穿着假衣领结婚,却为她买昂贵的红围巾;带她去旅游,以偿夙愿;给她吃苹果,自己啃苹果皮(再汗一个)。。。。。。
    不知道现在太多物质考虑的婚姻,是否比那时候的包办婚姻更来得幸福,
      初为人妇的她,也曾认命地从了老崔。
    妇女时代的她,一面要照顾植物人丈夫,一面成为一个干练的女司机,为了修车,一身油垢躺在车底下。
      记得一个情节。为了治疗丈夫的“不能人道”,春芬把老崔引到油菜花地的深处,从后面扑倒他。然而老崔最终也没能成功做“人”。
      也还记得新婚之夜,春芬的百般不从。
      不禁要感叹,直面惨淡的人生,才是真的勇士。不逃避自己的责任,才是需要最巨大的勇气。我们可以悲叹造化弄人。然而她,却绝不需要外人廉价的同情。她的内心何其坚强。
      不过敬佩,叹惜之余,我决定,我自己还是做个又懒又馋,还缠人的蠢弱女人就好了。

      如同那个年代,“芳香之旅”里面也表现很多的贫苦和寒酸。全国劳模老崔脱掉新婚的衣服,原来里面的衬衣只是假领子。全场顿时轰然。还有他们的长途汽车,虽然春芬两人常常擦洗,也破旧得惊人。几块烧得黑呼呼的红烧肉,也能让春芬垂涎三尺。
      然而,让人欣慰的是,镜头一转,我们就常常在在长途汽车里远眺。时而,是蔚蓝的湖边上提着毛主席诗词“高峡出平湖”,那应该是水利建设了;时而是忙碌的春耕;转过一个山坳,又看见正在施工中的高山隧道了。江山多娇。更使人想起了“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那个时代特有的激情。慢慢地,车外的山路变宽变直了,四周筑建高楼林立,越来越气派起来。
      最后一幕,老年的春芬去给老崔上坟,穿过繁华都市,就是宽阔的高速公路,在当年那个正在建设中的高山隧道里,华灯点点,一幕幕往事,在春芬眼前浮现。她的带泪的笑容显得很安然。那个时代留给她的,大概远不止是爱恨情仇,自怜身世。更有怀念,骄傲,和无悔吧。
      看到这儿我已经泪流满面,也释然了。我本来一开始还担心,这些人会不会又把祖母的裹脚布都拿出来裹在头上,讨洋大人的好彩头。然而,在这里,贫困,苦难后面,我看到的是坚韧,责任,和不屈的奋斗。

    看过来多的电影,舔着伤口,数着国人的苦难,展示着血腥和阴暗面,却眼巴巴指望别人扔下一个国际大奖方佛可以疗伤。
    子日,丢我们大家的脸,给名导换大奖吧。
      也常常听到长辈们回首往事。我的祖辈经历过被没收财产,群众管制,饥病交加。我的父辈们也曾被送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然而,他们最常提起往事,并不是那些委屈,迫害,颠沛流离和受人歧视。我的父母都在偏远的乡村做医生。爸爸背着我,妈妈背着小我一岁的弟弟,翻山越岭去出诊。爸爸说他常常问老乡要几个鸡蛋,煮得糊糊的,喂养我。现在我再去那个地方,都会有极其热情的接待,他们说,当地那个年代小孩子,几乎都是我妈妈接生的。

    也还记得有次去打猎,那里公路险峻。回来之后跟爸爸描述。爸爸说,修那条公路时,他也在那里做劳力呢。言语之间的自豪,令我敬佩不已。
    也听别的长辈讲过,他们毕业的时候,几乎全班都坚决要求去最艰苦的地方工作。而我的舅妈就选择了甘南藏区。在那附近,她遇到了我那被下放的右派舅舅。那时的他或骑着毛驴给村村寨寨画毛主席像,或穿着破棉袄,在乡下草台子上拉着革命调子的二胡。

    看评论说,“芳香之旅”的创作人员说要以此片向父辈们致意。的确,当我看这个片子的时候,觉得那样的亲切,仿佛我自己对父母的态度,从不理解,甚至有时候瞧不起和悖逆,再到由衷地理解,也为他们为我做的一切而由衷地感激和致敬。
    我想,我们对那个特殊的时代的感情,也将类似于此吧。“芳香之旅”,显然表达出了越来越大众化的倾向。
    顺便说一句,有时候会看一些高调的华人团体,隔着几万里的路,指责国家和国人的种种过失。突然想起有个大学同学说过,也许,我们曾经瞧不起父母身上某样缺点,然而终究有一天,我们往往会发现,在我们自己身上往往深深地延续了这些我们曾经最瞧不起的地方。当然,这是对有人性的人而言。
    
    影片里的时时透露的小幽默也十分难能可贵。比如那几处所谓床戏(再汗一个)。
    首先是两个小青年,在牛棚里。只见正在接受劳动再教育的刘医生把春芬一把按在墙上,火急火燎之际,突然一阵轰轰烈烈,两人就双双倒在一堆知识分子中间,彼此目瞪口呆。原来,土坯墙垮了。
    末了,刘医生一头纱布,伸开手,那有颗红色的钮扣。空余恨。
    春芬和老崔的新婚之夜。算是老牛吃嫩草。正在抗拒,扭捏,激动之时。被窝里使劲一蹬(不知谁的),只见,劳动模范老崔床头的毛主席瓷像应声倒地。哐当。
    下一个镜头,春宵幕下,春芬穿着睡裤,抱着个小包袱。老崔扛这锄头,在院子里挖坑。
    老崔因为长期在山路上跑长途而患病不能人道。而春芬正是青春年少时,这天晚上,春芬梳妆打扮罢,羞答答依靠着老崔。只见,老崔缓缓地合上他正在写写画画的小本子,说道:芬啊,要实现安全行车六千公里,你,有什么建议吗?
    ??????! ! ! ! ! ! !

    中国电影里的床戏大多我都十分讨厌。要么只有赤裸裸的欲望,只见兽性,不见人性;要么就是表现物质和肉体的相互交换,花前月下,颠鸾倒凤,却全是金钱权势堆砌的阴谋;也有说感情的,然而往往是变态,苦恋,报复,三角,好像不如此,就不见爱得深切。还有那些场地,要么华丽得不着边际。要么乡土得臭气熏天。大概导演们觉得,只有通过这些超过了道德底线的性关系,才能体现出他们高出常人的艺术水准吧
    演员的表演也可圈可点。以前我心目中的范伟,就总是那个蠢得夸张的,只会上赵本山当的“拐子”。然而在这个片子里,我却看到了他本色质朴的,毫无夸张做作的演技。昨晚在影展上见他说话,谦逊而透着智慧。
      此外就是张静初的造型了。以往看同类题材的电影,那些造型,那些村姑们虽然穿着粗布衣服,扎着小辫子。然而却描眉画目,虽然也漂亮,然而毕竟脂正浓,粉正香。实在不知道导演对自己的剧情不自信还是对演员的长相不自信。还是他们心里yy的村妇就是这样的。然而在这个片子里,张静初的造型,铅华洗尽,虽然不是十分漂亮。但是那种美丽,美得质朴,美得尊贵,美得绵长。
        我的父辈里,有个右派,当年下放到藏区。对于村里的藏族小芳们,他这样形容的:那些藏族少女,都梳着长长密密的小辫子,辫子的末梢再用黑色的羊毛继续,从腰间一直垂下去。他接着说,她们从木楼梯上迤逦而下的时候,款步扭摆,楼梯就干干净净了。

    这部片子也十分高明地提到了商品社会对理想的冲击,车队解散了,成立了运输公司。崔劳模的老车成了废铁。两鬓开始斑白的春芬从废品回收站开回来的老破车,终于在五光十色的十字路口熄火了。流光溢彩处,这个曾经承载了春芬前半生的破车上,有个大大的“废”字是那样的醒目。

      曾经被牺牲掉的那一代,就这样又一次被时代抛在了后头。  
      那个苦难与激情并存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曾经对那个年代表示不屑,然而,现在终于,我们也想要为那一代,献上我们的感激和敬意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