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龙袍、袁世凯的帅服、孙大炮的西装、小凤仙的肚兜、长袍、马褂、学生裙......所有的统统剪成碎片,然后重新组合,用精美的金线,动用上百名最好的工匠缝在一起,五花八门的组合成一面旗帜?被面?披肩?斗篷???错,这就是当今最牛的电影《XX伟业》。
中国真的进入到了娱乐的时代,真的是什么都敢拿来娱乐。汇聚了一百多位当前顶级的娱乐明星,打造出的却是一部宏伟的“豆腐帐”,当然你也可以美其名曰“白描的手法”。一部用当前明星演过去名人的电影,一部历史碎片的再次缝合。有多少人真的能从电影中了解那段并不遥远的历史,能在瞬间转换的镜头前,读懂故事 的又有几何人哉?当你看一部电影,过于关注是谁扮演了谁,最感兴趣的是像猜出迷底一样的猜着我又认出了谁,哈哈!那不是赵本山、那不是冯巩、那不是刘义伟.....于是本来就很跳跃的情节就更没人关注于了,这部历史题材的正剧,为建党90年献礼的影片就有些悲哀了,连建党这等题材都要如此娱乐,中国电影沦落如此,真乃时代的悲歌。
目标是8亿、还是10亿票房?一部献礼的正剧还要把票房看得那么重吗?为了票房而用大量的明星作噱头,为了让 明星露脸,于是把情节拉长,组织进去太多的民初社会名流,只是那些人物对于建党似乎有此喧宾夺主,共产党的成立并不是因为袁世凯的称帝,并不是因为那时的 某一人和某一事,那些事件在电影中完全可以一笔带过,太过于关注民国初期的上层社会,只为了让那一百多明星充分露一小脸,而忽视了表现下层人民在那个混乱年代里的苦难。但恰恰是在那军阀纷争、内忧外患的年代里,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才使得早期觉悟的进步人士立志于要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为救民于水火,为国家的强大寻找一条新的出路,不同的人对于救国有不同的认知,所以才有了新旧体制和辩论,而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找到了,那就是共产主义,能不能行得通,实需要通过实践的。而过多的明星们割裂了影片的表现力,对民国人物的描写多于建党人物,明星太多成了电影最大的败笔。
电影看了三分之一,我就很奇怪,此片是拍给两岸间哪一个政党呢?因为前面突出讲的是国民党的成立,慷慨激昂,前仆后继,很正面。嘿嘿!难到此片为节约成本而一片双献礼,两岸通吃?建议剪辑一下,今年10月10日在对岸放映,又能把小马哥感动得内牛满面。
黄大导演面对记者提问时叫嚣:“看不懂你就回家补历史。” 卧槽,就是不看历史的人才看电影,懂历史的人要是看了电影还不被你气死。再说,中国近现代史有关本朝的部分有多少是真的?你敢说你拍的就全是真的吗?说实在的,不久前刚听了袁老师讲的《中国近现代史》,对那段历史算又听了一遍,可是看此片时还是对那些人物有应接不暇的感觉,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演员,有时还没想起这个人是谁演的呢,这镜头就一晃而过了,能出场个三、五个镜头已经算是主演了。
此片想在很短的时间里压缩那么多历史事件,没有突出中心和主题,很像一个小学生流水帐式的春游作文,不感人、不震撼。在这 里我想说的是,即是建党题材,你就应该突出主题,是什么党的建立,有哪些人、哪些事,从1911---1921这十年是中国风起云涌、乱世英雄起四方的时代,不能什么都写,该省略的和该突出的作为导演应该明白,建议导演重读小学,学习一下怎么写记叙文。
电影想表现的太多,而时间太少,对于各个历史事件都是点到为止,该出彩的地方也是一闪而过,该一笔带过的却演的有些长。真正一大开会的那十几位代表,很多人在电影里有的露脸时间还不如冯巩扮演的冯国璋,不知道那位北洋军阀与建党何干,还是因为北洋军阀有一位说相声而成名的后人?那在袁世凯身边转来转去的赵本山,后来才知道是段琪瑞。靠!段琪瑞长胖了,邓小平长高了,这历史片让人咋看?据说是神似。泥马!电影披着红旗娱乐了大众,金票大大地。
《建党伟业》最雷人、最麻人的 是爱情,尤其是润之哥哥和开慧妹子之恋,太他妈现代了,在北大过年那段,“开慧妹除夕探情郎,润之哥雪夜抱娇娘。”啥东西吗?看的竟然是礼花,那年头有吗?他们的恋爱跟建党有锤子关系嘛,画蛇添足,完全是恶搞伟大领袖。刘烨演的毛润之并不好,无神、发呆,扬开慧就更是活泼有余,文静不足,民国女子不是那 种上串下跳型的,那时候的女子古今结合,是一种特有的民国风范。再有就是蔡锷与小凤仙,没有因果描写的感情缠绵、生离死别单靠两句台词又怎能感人肺腑。他们的爱情又与建党何关?要是为了票房还不如加一段“小凤仙初浴惊蔡锷”和“凤仙妹床战蔡哥哥”来得实在,反正也是与建党无关,那就不如对得起观众的票价吧。
如果此片叫《风云年代》还是可以算是一部半纪实体电影,可是作为建党的献礼片,实难恭维。如果让我说说对电影的感想,那就是90年过去,最穷苦的还是工人、农民,社会仍然没有消除贫困,还是有人申诉无门、剖腹自救、自焚鸣冤,旧人阶级消灭了,新的阶级又产生了,心有不平你要想在街头振臂一呼,小样,敢吗?
中国真的进入到了娱乐的时代,真的是什么都敢拿来娱乐。汇聚了一百多位当前顶级的娱乐明星,打造出的却是一部宏伟的“豆腐帐”,当然你也可以美其名曰“白描的手法”。一部用当前明星演过去名人的电影,一部历史碎片的再次缝合。有多少人真的能从电影中了解那段并不遥远的历史,能在瞬间转换的镜头前,读懂故事 的又有几何人哉?当你看一部电影,过于关注是谁扮演了谁,最感兴趣的是像猜出迷底一样的猜着我又认出了谁,哈哈!那不是赵本山、那不是冯巩、那不是刘义伟.....于是本来就很跳跃的情节就更没人关注于了,这部历史题材的正剧,为建党90年献礼的影片就有些悲哀了,连建党这等题材都要如此娱乐,中国电影沦落如此,真乃时代的悲歌。
目标是8亿、还是10亿票房?一部献礼的正剧还要把票房看得那么重吗?为了票房而用大量的明星作噱头,为了让 明星露脸,于是把情节拉长,组织进去太多的民初社会名流,只是那些人物对于建党似乎有此喧宾夺主,共产党的成立并不是因为袁世凯的称帝,并不是因为那时的 某一人和某一事,那些事件在电影中完全可以一笔带过,太过于关注民国初期的上层社会,只为了让那一百多明星充分露一小脸,而忽视了表现下层人民在那个混乱年代里的苦难。但恰恰是在那军阀纷争、内忧外患的年代里,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才使得早期觉悟的进步人士立志于要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为救民于水火,为国家的强大寻找一条新的出路,不同的人对于救国有不同的认知,所以才有了新旧体制和辩论,而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找到了,那就是共产主义,能不能行得通,实需要通过实践的。而过多的明星们割裂了影片的表现力,对民国人物的描写多于建党人物,明星太多成了电影最大的败笔。
电影看了三分之一,我就很奇怪,此片是拍给两岸间哪一个政党呢?因为前面突出讲的是国民党的成立,慷慨激昂,前仆后继,很正面。嘿嘿!难到此片为节约成本而一片双献礼,两岸通吃?建议剪辑一下,今年10月10日在对岸放映,又能把小马哥感动得内牛满面。
黄大导演面对记者提问时叫嚣:“看不懂你就回家补历史。” 卧槽,就是不看历史的人才看电影,懂历史的人要是看了电影还不被你气死。再说,中国近现代史有关本朝的部分有多少是真的?你敢说你拍的就全是真的吗?说实在的,不久前刚听了袁老师讲的《中国近现代史》,对那段历史算又听了一遍,可是看此片时还是对那些人物有应接不暇的感觉,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演员,有时还没想起这个人是谁演的呢,这镜头就一晃而过了,能出场个三、五个镜头已经算是主演了。
此片想在很短的时间里压缩那么多历史事件,没有突出中心和主题,很像一个小学生流水帐式的春游作文,不感人、不震撼。在这 里我想说的是,即是建党题材,你就应该突出主题,是什么党的建立,有哪些人、哪些事,从1911---1921这十年是中国风起云涌、乱世英雄起四方的时代,不能什么都写,该省略的和该突出的作为导演应该明白,建议导演重读小学,学习一下怎么写记叙文。
电影想表现的太多,而时间太少,对于各个历史事件都是点到为止,该出彩的地方也是一闪而过,该一笔带过的却演的有些长。真正一大开会的那十几位代表,很多人在电影里有的露脸时间还不如冯巩扮演的冯国璋,不知道那位北洋军阀与建党何干,还是因为北洋军阀有一位说相声而成名的后人?那在袁世凯身边转来转去的赵本山,后来才知道是段琪瑞。靠!段琪瑞长胖了,邓小平长高了,这历史片让人咋看?据说是神似。泥马!电影披着红旗娱乐了大众,金票大大地。
《建党伟业》最雷人、最麻人的 是爱情,尤其是润之哥哥和开慧妹子之恋,太他妈现代了,在北大过年那段,“开慧妹除夕探情郎,润之哥雪夜抱娇娘。”啥东西吗?看的竟然是礼花,那年头有吗?他们的恋爱跟建党有锤子关系嘛,画蛇添足,完全是恶搞伟大领袖。刘烨演的毛润之并不好,无神、发呆,扬开慧就更是活泼有余,文静不足,民国女子不是那 种上串下跳型的,那时候的女子古今结合,是一种特有的民国风范。再有就是蔡锷与小凤仙,没有因果描写的感情缠绵、生离死别单靠两句台词又怎能感人肺腑。他们的爱情又与建党何关?要是为了票房还不如加一段“小凤仙初浴惊蔡锷”和“凤仙妹床战蔡哥哥”来得实在,反正也是与建党无关,那就不如对得起观众的票价吧。
如果此片叫《风云年代》还是可以算是一部半纪实体电影,可是作为建党的献礼片,实难恭维。如果让我说说对电影的感想,那就是90年过去,最穷苦的还是工人、农民,社会仍然没有消除贫困,还是有人申诉无门、剖腹自救、自焚鸣冤,旧人阶级消灭了,新的阶级又产生了,心有不平你要想在街头振臂一呼,小样,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