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殇(26、大唐惊梦(下))

汉殇(26、大唐惊梦(下))

第十三节  大唐惊梦(下)

 

一、李隆基的帮忙

公元75512月,安禄山示假诏于众将,宣称:“有密旨,令禄山将兵入朝讨杨国忠,诸君宜即从军。”然后挥师南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太原,向河南挺进,仅用35天便从北京杀到东都洛阳,中原沦陷。他于756年正月一日在洛阳自称雄武皇帝,国号大燕。

然而安禄山的好日子至此也告一段落。颜之推的两个六世孙平原郡太守颜真卿和常山太守颜杲卿奋起反击,看来《颜氏家训》并非浪得虚名,严家确实教子有方。河北十七郡在二人的抗争下先后归顺唐廷。安禄山此时正在往潼关的路上,听说后院着火,马上班师回洛阳,俘虏颜季明,逼迫其父颜杲卿投降,杲卿大骂安禄山,季明被杀。不久城破,杲卿为史思明所俘,押至洛阳见安禄山,杲卿破口大骂,安大怒,命割掉颜的舌头,颜杲卿仍大骂不止,直至气绝。此后,河北各郡虽再次陷落,但严氏父子的壮烈牺牲却竖起一根反抗安禄山的标杆。颜真卿后寻得颜季明的头颅,一气呵成写下中国书法史上仅次于《兰亭序》的行书极品《祭侄文稿》。

安禄山刚刚拿回河北,王忠嗣死前布下的后手开始发飙,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二人连破史思明,河北十余郡重新光复,在郭李二人连战连捷的感召下,唐朝地方官纷纷起兵抵抗,安禄山四面楚歌,除老巢范阳外,他能控制的仅仅是河南西部一带,照此形势发展,不出一年,安史之乱就将灰飞烟灭,成为历史上一场荒诞可笑的滑稽戏。然而,作为安禄山的恩主和最忠实的盟友,李隆基不失时机地再次扔给安禄山一个馅饼,救他于水火之中,将这场战乱向纵深推动。

在中国,皇帝就是“神”,没有制约,他可以犯任何愚蠢、不可饶恕的错误而不需要承担一点点责任。当然,明面上皇帝乃“圣上”,完美无缺,因此也不可能改正错误而只会用更多的荒谬去掩饰自己的愚蠢。安禄山叛乱在所有人的意料之中,唯独李隆基不相信而变本加厉地宠信安;安禄山叛乱后,李隆基并不认为自己识人有误,相反却开始猜忌所有的将领。他的逻辑里,连长相如猪大字不识的安禄山都敢造反,那么谁不会造反?文臣看不起的番将尚且敢造反,识文断句的汉将岂不有更多的理由叛乱?军人皆不可信,只有宦官才是真正的心腹,李隆基任用宦官做监军,昏招迭出为安禄山开路。

新任的范阳平卢节度使封常清在洛阳仓促应战,败退陕郡,与征讨副元帅高仙芝(正元帅为皇子李琬)会合,退守潼关。安禄山攻潼关不下,回洛阳称帝。李隆基与朝中的一群阿谀之臣不谙军情,却狂妄道:“安禄山狂悖,不日授首。”要求封常清与高仙芝出关歼灭叛军。封与高均为久经沙场的老将,知道自己那临时抓壮丁凑起来的军队根本不是叛军的对手,只宜守关,可李隆基不相信,而宦官监军边令诚也打小报告说封常清夸张军情,动摇人心,高仙芝放弃陕地数百里等,李隆基大怒,命边令诚杀二将,任命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

哥舒翰已偏瘫,哪里能统兵?他坚辞不敢,李隆基不允,哥舒翰乃胡人兼废人,兵权交给他最放心,于是哥抱着残躯上阵,同样固守潼关。此时局势已180度转弯,郭子仪与李光弼正在联手绞杀叛军,他们也上书要求潼关大军必须固守,不可轻出,由他们攻取范阳老巢。所有武将一致的意见却让李隆基和杨国忠紧张起来,他们怀疑哥舒翰按兵不动别有企图,派宦官一个接一个去催促出兵,另募兵万人屯灞上,监督哥舒翰,哥舒翰知必败,“恸哭出关”。安禄山正走投无路,见唐军出关,大喜,在路上设下埋伏,唐军全军覆没,哥舒翰被自己亲手提拔起来的蕃将火拨归仁劫持,连同几十名不肯投降的唐将一同押送洛阳。哥舒翰见到安禄山后却一改以往的傲气,跪地求饶,并主动请求写信劝降他的昔日部下,安禄山大喜,封哥舒翰为司马,杀火拨归仁示好,谁知哥的劝降信招来一片痛骂。哥苟且偷生一年,被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杀害,一世功名付之东流。

潼关失守,安禄山顺利占领长安,命军队在全城大肆搜刮三日。郭子仪、李光弼也撤兵守井陉,河北大部分郡县再次落入叛军之手。安禄山在李隆基的绵绵相助下绝处逢生,终于坐上李精心为他预备在长安的宝座。

安禄山大概患2型糖尿病,当上大燕皇帝时已经瞎眼,同时疽病迁延不愈,性情暴躁,对周围的人非打即杀,两年后被长子安庆绪串通贴身宦官李猪儿杀死。他的老东家李隆基也已下台,李亨即位,安史之乱进入新的阶段。

 

二、荒唐的残局

自李隆基开始,猜忌和愚蠢就成为唐宗室的遗传病。李亨将他老子所有的荒谬照单全收。他登基伊始,唐中期的第一奇人李泌就对他分析道:安禄山叛乱,只有蕃将愿意效力,中国人大部分属胁从,只要策略得当,不出两年定能平叛。李泌的具体建议非常高妙:1、让郭子仪和李光弼切断贼巢范阳与洛阳的联系,保持叛军在长安与洛阳之间的交通顺畅,让郭李堵洛阳东面,朝廷军队堵长安西面,两头轮流进攻,使叛军在东西两京之间来回救援,疲于奔命;2、先图范阳,断叛军后路,再关门打狗,收复两京。从今天的角度看,李泌的建议极其高瞻远瞩,他在范阳(北京)刚出头的时候,已经瞧出那块地方将成祸源,因此主张先定幽州,拔掉这颗胡人安插在长城内的钉子,断绝草原对华北叛军的支援,再下中原。事实上,这个建议与当初郭子仪的想法非常相似,郭要求朝廷坚守潼关,他挥师北上,直捣范阳,再东西合围,收复中原。可惜对猪弹琴,李亨与今天的干部一样,要的是大干快上,立竿见影的军事行动,根本无意彻底解决问题,而且他满脑子想的是到长安做皇帝,不愿意先攻范阳。因此虽然觉得李泌的建议很好,但执意啃硬骨头,先攻长安,把平叛搞成一波三折的噩梦,而范阳一直都游离于朝廷掌控之外,从安禄山到元末,长达六百多年的时间里,范阳(后来的元大都)始终控制在胡人手中,成为草原民族征服中国的跳板和基地。

按李泌的建议,官兵以逸待劳,可以用最小的代价根治叛乱,而现在,朝廷从各地调兵围攻关中,叛军势大,且以逸待劳,朝廷数次战败,即使天才如郭子仪在谲水西也惨遭溃败,到朝堂请罪。李亨当然不认为是自己的决策失误,觉得唐军太弱,郭子仪也想不出如何短期内克服长安,遂建议请回纥增援。回纥派四千精兵赶到,李亨如获至宝,与回纥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他居然用首都全城的财物与孩童换取异族的帮助,如此禽兽行径与满清的“宁与外贼,不予家奴”有何差异?

757年秋天,元帅李俶(后来的唐代宗李豫)和副元帅郭子仪发动汉番联军15万人,大破叛军,收复长安,满城的老百姓呜咽着夹道欢迎官兵,哪里想到皇帝早把他们卖了。回纥要依约劫掠长安,李俶拜求放过长安,他说:今刚刚收复西京,若马上大举俘掠,则东都之人就会皆为贼固守,收复东都就不容易了,愿到了东都再履行约定。回纥想想有道理,长安这才逃过一劫。

十月十八日,唐军进入洛阳,举城欢庆的百姓完全没有料到噩梦即将来临,回纥大索三日,收集钱财无数、锦罗绸绢万匹而归。洛阳再次被洗劫一空。

两京收复,安庆绪率6万叛军退守邺郡(今河南安阳),史思明固守范阳,互为犄角。7589月,李亨命郭子仪等9个节度使共60万人围攻邺郡,此役为中国历史上最荒唐的战役之一,60万人居然没有一个统帅,原因乃郭子仪和李光弼地位相当,不便相互统领,实际上因为郭李二人都是正一品,再立大功如何了得,结果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胜了功劳都归宦官。九路大军被一个宦官领导,人再多又有何益?

史思明发范阳13万兵马南下救邺,唐军溃败,鱼朝恩把罪责全推到郭子仪身上,郭被罢免,李光弼任朔方节度使,加封原朔方节度副使仆固怀恩为郡主,让仆固怀恩制衡李光弼。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趁胜追击,攻下洛阳。

761年,鱼朝恩奏称叛军不难扫除,仆固怀恩希望李光弼战败,随声附和,李亨乃促光弼速攻洛阳,李光弼奏称,敌兵尚强,不可轻进。然而李亨一个劲地派宦官催促李光弼出兵,光弼无奈,与仆固怀恩、鱼朝恩合兵出击。仆固怀恩违抗李光弼的命令,在平原布阵,被史思明击破。李光弼被剥夺兵权,而鱼朝恩和仆固怀恩却依旧受宠。皇帝猜忌功臣,至此,郭子仪和李光弼皆被排挤出局。

史思明乘胜发兵长安,不过因为他的寡恩刻薄,对子女及下属完全没有怜惜及亲情,途中被长子史朝义和部下杀死。史朝义称帝,罢兵回头,朝廷上下才松一口气。

762年,第三代昏君李豫(原来的李俶)继位,他命长子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仆固怀恩为副元帅攻洛阳。李豫和他的老爸一样,不愿用郭子仪、李光弼这样的干将,也不相信本国的军队,相反却派宦官向回纥乞兵。有上次的甜头,这回登里可汗亲自领兵来援,他蔑视唐朝,强迫李适行拜舞礼,唐臣据理力争,他居然鞭打每个力争者各一百下。真所谓“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

此次会战,史朝义大败,回纥入洛阳,纵兵杀掠,仆固怀恩和鱼朝恩借口洛阳、郑、汴等州均为贼境,同样沿途掳掠。史朝义自尽,属下诸将投降,朝廷下令既往不咎,仆固怀恩早有异心,奏请归降的安史旧将为河北镇将,并与他们交好,以图日后之用。朝廷依言将河北分为卢龙、成德、魏博三个藩镇,让史朝义手下最勇猛的三个将领张忠志(奚人)、田承嗣(蕃化的汉人)和李怀仙(世代被契丹奴役的胡人)分别担任节度使,史称“河北三镇”。这三镇仅仅名义上归顺朝廷,实乃国中之国,自定法令,自行任免将官,不交租税,自传子侄继位,或被部署悍将夺位,朝廷不问曲折,一律封为节度使。结果直到唐末,河北三镇都为胡人的聚居地,被唐朝其它地区视作“化外之地”,不认其为“中国”。河北三镇实乃大唐中后叶的一个毒瘤,无数混乱的根源。

仆固怀恩为朔方节度使,因平叛有功,照例受到皇帝的猜忌,宣他进京,想剥夺他的兵权,仆固怀恩拒绝入朝,双方关系恶化。李豫重新任用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朔方将士听说郭子仪上任,夹道欢迎,仆固怀恩仅带着三百亲信逃走。764年,他招引吐蕃、回纥、党项数十万部众南下,被郭子仪固城墙以待之,不战而退。

765年,仆固怀恩又勾引吐蕃、回纥、吐谷浑等30万军队进攻长安,没想到途中暴病而死。郭子仪仅有一万多人,被重重包围在泾阳。他派部将去回纥大营游说,回纥王大惊道:令公还在?怀恩说令公已死,我才前来。如果令公尚在,我能不能见见他?郭子仪遂脱掉胄甲,前往回纥大营,回纥将士下马拜曰:“果吾父也。”双方把酒言欢,誓好如初。郭子仪游说回纥进攻“友军”吐蕃。吐蕃大军听到风声,当夜逃遁。郭子仪与回纥紧追不舍,“破吐蕃十万于灵台西原,斩级五万,俘万人,尽得所掠士女牛羊马橐驼不胜计。”

 

三、猜忌、割据与亡国

安史之乱的缘由乃李隆基和李林甫猜忌汉将,宠信番将。安禄山叛变后,李隆基丝毫没有吸取教训,相反不再信赖任何将领,只听宦官的汇报。大唐的武功在王忠嗣和哥舒翰的手中达到极致后,一夜之间雨打飘零,变得人见人欺。宦官统领下的“阳痿”军队除了“自宫”,对付自己人外,还能做些什么?唐朝中后期的宦官专权,随意弑君建元便来源于此,实乃李唐家族自导自残的丑剧。

当猜忌演变为与生俱来的遗传病后,皇帝已不再对将帅作忠臣度的评估。在皇帝的逻辑里,所有人都有叛变的可能,会否叛变仅仅依赖于他们的实力,实力越强、功劳越大,叛变的可能性就越大,越需要严加防范。如此荒唐的逻辑下,还有谁肯为皇室卖命?

郭子仪乃唐朝中叶的第一名将,自然也最受皇帝的“关照”。每到局势乱得岌岌可危,便让他出山,一旦形势好转,马上借各种因头剥夺他的军职。而郭子仪恰好乃中国历史上心态最好的臣子之一,能上能下,逆来顺受,这大概是他几番沉浮却能善终的原因。但郭子仪这样的好脾气别说当时,就是放之古今也凤毛麟角。郭这面镜子照得当时的武将不寒而颤,没有第二个人愿意因为自己的功劳大而被一道懿旨剥夺千辛万苦打拼来的军权,将领皆人人自危。

另外,皇帝对忠臣和贰臣的态度也颇令人玩味。越是忠诚,皇帝越象捏面团一样摆弄你,让你提心吊胆、永无宁日;越是桀骜不驯,强横无礼,皇帝越是曲意笼络,给你加官晋爵,但求表面上的臣服。郭子仪乃大忠臣,人生潮起潮落,象过山车似的,而河北三镇,都是招降的叛将,却俨然国中之国,丝毫不听皇帝的使唤。于是所有节度使在崇敬郭子仪的同时,均拼命向河北三镇学习,藩镇割据愈演愈烈。

《左传》名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一语道破华夏文明覆灭的根源。单就对皇帝(或国家)的忠诚而言,胡汉真乃天壤之别。中国历史上,汉将被枉杀的一大把,叛变的却极少,王忠嗣、郭子仪无论皇帝如何对待,均忠心耿耿,颜杲卿英勇就义,满门英烈。而安禄山为叛变,以三十二番将替属下的汉将。突厥人哥舒翰一世英名,被俘后马上变节。把他俘虏的也是他一手提拔的蕃将火拨归仁。契丹人李光弼乃与郭子仪齐名的战将,同样战功卓著,但他后期不愿听朝廷征召,谋求割据,结果其他将领亦不听从他的指挥,光弼忧虑而死。郭子仪的副手铁勒人仆固怀恩依附宦官,被皇帝宠信提拔来压制郭子仪和李光弼,在平叛成功后却走上叛变的老路。总之,胡人没有汉人的忠烈思想,有奶便是娘,番将的忠诚永远是相对的,哪怕风光如哥舒翰,从来瞧不上安禄山,原本朝中见到安都是冷嘲热讽,一旦被俘却伏地谢罪:“肉眼不识陛下,遂至于此。陛下为拨乱主,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土门,来填在河南,鲁炅在南阳,但留臣,臣以尺书招之,不日平矣。”

可惜李唐在胡汉问题上错得太过离谱,安史之前养胡为患,安史之后连自己的军队都不再信任,认敌为友,丧权辱国地一次次请回纥、沙陀等出兵平叛,直接导致沙陀人占领中原,割让燕云十六州的恶行。

如果一个国家连自己的军队都不能相信,这个国家有什么存活于世的理由?赵宋在李唐的老路上继续南辕北辙。宋朝那帮子眼睛只盯着铜板的君臣想出一个匪夷所思的“高招”:养军队耗费巨资,而且军队还可能造反,不如把这笔钱送给北方的强敌,权当保护费,用钱来买和平,内部又起不来叛乱,不是更加经济合算吗?结果赵宋的子民节衣缩食、勒紧裤腰带把省出来的钱粮上交辽金,换来两次亡国。不冤啊!

专制招来猜忌,猜忌导致军力绵软,后者引来亡国。中国在这条通往阴间的绝路上越走越欢,永无超生之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