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的作曲家(包括一切艺术家),真性情者尚众,大智慧者却寡。能入巴赫一般既有真性情又有大智慧,情感与理性,想象与控制,体验与思索,二位一体,二极合一者,实在绝无仅有。
数百年来的音乐家,无不从巴赫的天性与知性中汲取营养,获得启发。这也是巴赫音乐的永恒性所在,是他的思想在很长历史阶段中经久不衰,不断为后来者提供思想启示的根本原因。
—— 赵晓生
“我头顶上的星空,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 康德
Aria
Variato 1 - a 1 Clav.
Variato 2 - a 1 Clav.
Variato 3 - Canone all'Unisuono a 1 Clav.
Variato 4 - a 1 Clav.
Variato 5 - a 1 o vero 2 Clav.
Variato 6 - Canone alla Seconda a 1 Clav.
Variato 7 - a 1 o vero Clav. (at tempo di Giga)
Variato 8 - a 2 Clav.
Variato 9 - Canone alla Terza a 1 Clav.
Variato 10 - Fugetta a 1 Clav.
Variato 11 - a 2 Clav.
Variato 12 - Canone alla Quarta (a 1 Clav.)
Variato 13 - a 2 Clav.
Variato 14 - a 2 Clav.
Variato 15 - Canone alla Quinta (a 1 Clav. andante)
Variatio 16 - Ouverture a 1 Clav.
Variatio 17 - a 2 Clav.
Variatio 18 - Canone alla Sesta a 1 Clav.
Variatio 19 - a 1 Clav.
Variatio 20 - a 2 Clav.
Variatio 21 - Canone alla Settima (a 1 Clav.)
Variatio 22 - a 1 Clav. (alla breve)
Variatio 23 - a 2 Clav.
Variatio 24 - Canone all'Ottava a 1 Clav.
Variatio 25 - a 2 Clav. (Adagio)
Variatio 26 - a 2 Clav.
Variatio 27 - Canone alla Nona a 2 Clav.
Variatio 28 - a 2 Clav.
Variatio 29 - a 1 o vero 2 Clav.
Variatio 30 - Quodlibet a 1 Clav.
Aria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e6a160100psjb.html
提起巴赫的键盘曲《哥德堡变奏曲》,人们首先想起的多半是已故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Glenn Gould)对它传奇性的演奏。就象这首变奏曲以主题开始,经过30个变奏后又以同样的主题结束一样,古尔德的录音生涯也从1955年录制《哥德堡变奏曲》开始,在1981年以再次录制这首曲子而结束,完成了一个生命的大循环. 很多人曾问过古尔德:“你最欣赏谁演奏的巴赫?”每一次古尔德的回答总是:“女钢琴家图雷克(Rosalyn Tureck,1914~)。”这个很陌生的名字是谁?恐怕知者不多。
Rosalyn Tureck
罗莎琳.杜蕾克
广博的学识与对历史的兴趣是杜蕾克演奏及思考音乐的最佳后盾。她为自己的艺术增添独特的个人品味,丰富了本世纪的音乐表现。和大部份长于弹奏巴洛克音乐,特别是巴哈作品的钢琴家相比,杜蕾克的诠释也是从个人风格以及对音乐的认知着手,进而把音乐转换为自我的艺术。「巴哈怎么告诉我,我就怎么弹。」杜蕾克曾经这么表示。「我从来不告诉音乐你该以什么方式呈现,我不会替音乐做任何决定,我让音乐自己去判断。不过,事前得非常深入的了解并熟读乐谱。(读谱)不能光用眼睛,得全心全意从心里、精神与肉体去感受。
然而,杜蕾克的成就不能单以演奏论定。她对学生的期望不亚于对自己的要求。「有人到我这儿一对一学琴时,我会从最基础开始教起。」杜蕾克告诉我:「但是我一开始就告诉他们,能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忘掉以前所学的任何东西;第二,丢掉以前对音乐所有的想法观念时,我才会承认他是我的学生。我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自我独立发展。我不想,也不要制造出一堆「小杜蕾克」。不过,从跟着我学习到被我承认大约要花七年的时间。」杜蕾克开设大师班时又是持另一种不同态度。由于大师班的教学时间有限,杜蕾克的大师班授课内容以乐曲或学生的某个概念为主,然后利用这个概念让学生能够更深入的了解音乐。」「我所做的,就是让他们试着从自己弹出的音乐中感受到乐曲的结构。」她说:「不管是演奏帕勒斯替纳、巴哈还是莫扎特的音乐,我的中心思想始终一致。」
杜蕾克的音乐生涯是从家乡芝加哥起步,当时她才九岁,老师包括师承自莱彻帝茨基的恰普索以及茱丽亚音乐院的奥勒嘉.萨玛罗芙,后来杜蕾克也在茱丽亚任教。而后杜蕾克发展出一套自己的演奏技巧,这种方法能够完全控制十指。钢琴之外,杜蕾克在少女时期也弹奏翼琴、大键琴、管风琴,甚至电子乐器。她在这段期间对许多非西方乐器产生兴趣,甚至特别钻研爪哇甘美朗音乐。离开茱丽亚音乐院后,杜蕾克与乐团合作的第一场音乐会曲目是布拉姆斯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由奥曼第指挥费城管弦乐团:二十三岁在纽约连续举办六场空前的音乐会,曲目是巴哈十二平均律全集以及《郭德堡变奏曲》。
如果你认为杜蕾克只会弹奏巴哈的作品,那么接下来的消息会让你大吃一惊。杜蕾克在前几年同意发行她从一九三九年起的音乐会实况录音,这个消息的震撼力就像在音乐界投下一颗炸弹。这批录音的曲目包括莫扎特钢琴协奏曲、李斯特练习曲、布拉姆斯变奏曲以及许多重要的现代音乐首演录音。杜蕾克从来不听自己的录音,但是由于同意发行唱片,她必须重新亲自检阅审视部份收藏在纽约表演艺术图书馆里的母带。这些母带差不多有五十年的历史了!
杜蕾克听后的反应为何?「坦白说,一开始我不确定自己会听到什么。不过一个小时过后,我得老实说,我非常震惊:「天啊!那个女孩真的能弹琴!」(摘自来去我何难 2009-01-25 )
转载自短歌行网站的资料
“戈德堡”这个名字源自巴赫的一位学生,其全名为Johann Theophil Goldberg。当初他是俄国一位外交使臣凯瑟琳伯爵手下的年轻演奏家,巴赫与这位俄国人也素有深厚。作曲家着名的《b小调弥撒》就是提献给凯瑟琳伯爵的,为此他还获得封赏。1741-1742年时,这个俄国人身居莱比锡期间便让手下的戈德堡去向巴赫学习键盘演奏技巧。当时凯瑟琳伯爵被许多疾病所困扰,晚上经常失眠,他便让戈德堡每天深夜在自己卧室隔壁的屋子里演奏一些轻柔的音乐,以此为消遣来度过漫漫长夜。
在一次与巴赫的交谈中,伯爵希望作曲家能够为他创作一些格调柔和却又略带欢快气息的键盘音乐,让自己在痛苦的失眠之夜能因为欣赏到这样的曲子而变得愉快。巴赫相信,凯瑟琳伯爵的这个愿望能够通过自己所创作的变奏曲来实现。作曲家便使用自己早先创作的一套小曲集中的萨拉班德德舞曲作为主题,并根据这一主题写了三十个变奏。有意思的是,这套小曲集原本是巴赫题献给自己贤内助Anna Magdalena(安娜.玛格达雷纳)的作品。安娜是巴赫的第二任妻子,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除了照料好一家人的衣食起居外,她还经常帮巴赫抄写谱子,而且水准一流。巴赫出于对安娜的感激和爱意,先后在1722和1725年创作出两卷曲集送给妻子。后来两卷曲子被合并,并且去处了其中的声乐演唱部分,成为了《为安娜.玛格达雷纳.巴赫而作的古钢琴小曲集》。小曲集一共有45首,其中第26首《G大调小步舞曲》日后成为了《戈德堡变奏曲》的主题。
这部佳作完成后,当时年仅14岁的学生戈德堡自然是这部作品的首演者,巴赫极富灵性的旋律加上戈德堡优秀流畅的演奏技巧,让凯瑟琳伯爵被这部优美的变奏曲深深打动。为此伯爵赠送给巴赫一个装了一百个古法兰西金币的金杯。后来才华横溢的演奏家戈德堡在自己29岁时英年早逝,而他的名字却因为巴赫的这部作品而被人们所牢记。
与前后两卷的《平均律》相比,《戈德堡》的篇幅要小得多,但作为一首变奏曲而言,其规模却是史无前例的,因此它被誉为“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有一段评论这样说——
……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变奏的基础不是主题的旋律,而是主题的低音线,由这样一个狭窄的基础,巴赫构筑了一座精致而又宏伟的大厦,其间包括了巴洛克时期几乎所有的音乐风格样式:卡农、赋格、舞曲、咏叹调、沉思曲、序曲等等。后人对这一作品有种种解释,有人认为这三十个变奏表现了人类心灵的各种幽微之处,有人则把这三十个变奏想象为人生的各色场景,还有人将其解释为表现巴洛克宫廷的三十幅风俗画等等……
如今市面上出售的《戈德堡变奏曲》录音唱片通常有32个音轨,前后两个主题加上30个变奏。但这并不表明作品共分为32个段落,实际上它们是一个完美的整体。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这部作品完善的乐句组织与和声结构、严谨而理性的音乐架构、和谐的比例以及多元化的音乐风格融合。整个作曲技巧所构成的微妙建筑结构令所有后世学者叹为观止。
与巴赫其他的键盘作品一样,《戈德堡变奏曲》的录音唱片也分为用大健琴或现代钢琴演奏两种类型,而我们现在听得比较多的反而来自于现代钢琴演奏的版本。其代表人物有三位——古尔德、佩拉西亚以及图雷克。其中古尔德又是这部作品最有号召力的演奏家,他先后两次(1955年以及1981年)在录音棚中录制了《戈德堡变奏曲》,另外还有一张1959年的现场音乐会录音。尤其是1955年的那次录音,古尔德利用自己凌厉的技巧赋予了这部作品最为独特、迅捷的演奏风格,在当初是颠覆传统的!26年之后的1981年版,古尔德则适当放慢了演奏速度,以一种更加虔诚的心境演奏它,严肃而柔情,且更具有深层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