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幼斌新作:《中国地》
大凡有点名气的演员,选择剧本以及出演的角色是挺挑剔的,他们知道,剧本有故事、角色形象丰满,才能吸引观众,才会引起反响,才有可能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演技,因而能最大限度地保有在观众中的人气;当然,还应该有一个好导演——这是明星的“潜意识”。于是,作为成熟的观众,也可以逆向推理:由自己喜爱的、信得过的演员出演的电视剧,嘿嘿,那肯定是不赖的!刚刚在中央电视台1套黄金时间播完的电视剧《中国地》,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
《中国地》在收视率呈不断上升的过程中播完了,但各种评论却像刚刚揭开的锅盖——热气腾腾。一部电视剧,能让人们像当年走出电影院那样七嘴八舌地说上一番,说明什么呢?说明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物有嚼头。
如果把《中国地》的故事梳理一番,可以看出这里面有两条线:一条是抗日英雄赵老嘎带领着全村,用生命和鲜血坚守中国地。所谓“中国地”,就是区区几公里见方的清风岭,昂首挺立14年,成为“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唯一未被日军占领的弹丸之地。孤军作战的气势与持久的毅力,彰显了奔涌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活力。另一条线,说的还是这个赵老嘎,一个山村“土皇上式”人物的传奇故事。我的地盘我的命、我的乡邻我的兵、我的儿女我的菜,在这一亩三分地上,赵老嘎一跺脚,鸟都不敢飞。主线把抗日豪情刻画得荡气回肠,副线则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旧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两条线纵横交错,主人公赵老嘎的个性,就这样呼之欲出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饰演赵老嘎的就是李幼斌,这次他以另一种方式亮剑,所谓的“争议”自然是围绕他展开的。赵老嘎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本应安心种地过日子,天塌下来当被盖,不管纷争的。他拿起枪,组织村民抗日,说起来也是无奈之举,“不抵抗”的军队撤了,不靠自己还靠谁?但农民不是军人,农民更不是谋略家——凭空多出来的事情,这就让赵老嘎的性格有了多重性,也让他的内心变化有了成长性。
对于“国家”二字,长久以来,在农民心里,相对来说,家的概念多一点国的概念少一点。这是时代的局限性。所以当儿子赵永志回家介绍外面的沦陷局势,鼓动赵老嘎出山抗日时,赵老嘎做出了小农意识下的自然反应——“山外的事情我管不着,我只管这清风岭一亩三分地。”赵老嘎的思想是朴素的山民思想,代表了当时农民一种普遍的局势态度,“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谓“唇亡齿寒”、“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一开始,他是听不进去的。然而,正是“家”与“国”概念的转变,奠定了赵老嘎铮铮汉子的形象根基。
但是,赵老嘎又是一个毛病多多的人,旧社会农民天性中的无知、愚昧、狭隘、自私,他样样俱全。最初,赵老嘎只因八字不合,就赶走了儿媳妇;后来,他又因一时冲动要砍亲兄弟的手指头;面对侵略者,他还说过“小鬼子不好对付,能管住清风岭就不错了”的风凉话。不过,或许正因为他性格中有这么多可批判的东西,这个人物的形象内涵才显得相当丰富,他的日渐成熟才更能打动人。这是一个“复杂而渐进”的角色,赵老嘎在电视剧的人物画廊里,确立了自己特殊的位置。
一部电视剧的好坏,首播时的收视率或许就是一种指标,但更重要的是要有“生命力”——经得起不断的重播。李幼斌主演的《亮剑》曾经经受了这样的考验。这次,在《中国地》里,李幼斌以另一种方式亮剑,他能再次经受住考验吗?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相关链接
我为什么写《中国地》 by 赵冬苓 电视剧《中国地》编剧
此剧的缘起,缘自网上一段不到2000字的文字,介绍在东北长达14年的沦陷期间,在今辽宁省的朝阳市有一个地方,14年始终不承认伪满洲国的统治,也始终没能让日军长期占领。我们由此开始对朝阳的历史感兴趣,在网上查了一些朝阳的资料后,开始到朝阳采访。得知朝阳人历来就和别处不一样,有九反朝阳之说。也就是历朝历代,几乎都没能把这个地方的人治服帖。对此,我们举一个例子就好了:“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当时朝阳属于热河,日军1933年初才占领朝阳。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尽管日军没有大部队过来,可朝阳抗日烽火四起,居然拉起了十几支抗日武装。
在朝阳得到的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使我如获至宝,创作一部以《中国地》为名的电视剧的想法由此产生。
我是个主题先行论者。每当我要写一部作品的时候,我首先要问自己:你写的这部作品,主题是什么?想说什么?写《中国地》,我的主题当然是民族精神。这也就是我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何为民族精神?
我们的故事始于1931年“九一八”那一天。那时候的中国,和现在的中国,距离并不仅仅是80年。这个时候,距离清王朝覆灭,仅仅只有20年,在城市里,在知识分子中间,已经有了现代国家的概念。但对于一般农民呢?国家对于他们是什么?是某个皇帝?还是换一个统治者?我经常这样想,所谓国家概念,正是外敌入侵,才帮助我们建立起来的。如果无外敌入侵,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里,大家过着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日子,知道什么是国家?什么是民族?只要官府的税赋还不太重,能活下去,管它是谁统治呢。我这样来说明那个时候中国一般民众,特别是偏远农村民众的国家概念,是不是可能更符合当时的现实?
但是鬼子来了,他们抢我们的粮,杀我们的人,奸我们的姐妹,甚至剥夺我们的语言。正是在这残酷的现实面前,在血与火的拼杀中,我们最底层的老百姓,才被唤醒了国家的意识、民族的意识,才知道,这是我们的国,我们的家。外敌入侵,无论是生是死,为了子孙后代,我们都要保护祖宗之地。在我看来,这些想法再加上传统文化,就是民族精神的形成过程。而《中国地》,写的就是愚昧的农民如何觉醒,如何锤炼出国家概念、民族精神的过程。这就是《中国地》的主题,在我看来,这也就是它不同于一般抗日剧的地方。
当拍完这部剧后,许多演员都对我说:“赵老师,我这个角色很好。”我曾经很自豪地说:“我们这个剧里没有小角色,所有的人,哪怕只出现在一集戏里的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形象、独特的性格。”从创作之初,我就给自己定下一个很高的目标:我要把《中国地》当成彼时的中国来写。所以,在《中国地》里,才会出现三教九流:农民、官员、知识分子、妓女、土匪、汉奸、良知尚未泯灭的日本人……
当然,我把对主题的全部理解,都寄托到了主人公赵老嘎身上。故事的开始部分,赵老嘎专横、自私、短视。他所谓的中国地,只是清风岭巴掌大块地,换句话说,清风岭就是他的国,出了清风岭,中国就是亡了他也不管。可在这38集14年的跨度里,他在血与火里慢慢成长,民族精神在慢慢发育,正如许多抗日战士一样,他在抗日的过程中知道了,清风岭,只是中国的一部分,没有国,就没有家。换句话说,正如我上面所说,他有了国家的概念。
演员李幼斌此前已经塑造了好几个草莽英雄的形象,但我很自信地说,赵老嘎是和他此前塑造的所有的草莽英雄不一样的。这个赵老嘎,比他此前所有的形象都更愚昧、更无知,成长得更艰难、走过的路也更长。可能也正因为如此,这个形象引起的争议才更大。大家看惯了英雄,很难接受一个英雄怎么会如此的野蛮、无知、粗鲁、愚昧、不讲理。可是我一直试图在自己的作品中颠覆这种概念,我一次次地试图用自己的作品证明,一个不完美的人,才是更符合真实的人性的、才是更具有美学价值的。在我看来,赵老嘎身上的所有缺点,是符合那时候一个“山大王”的特点的。他的缺点,也是他的血性的一部分。另外,因为他的起点是如此之低,他的成长过程才会比一般英雄更为艰难。
这个问题又和我在艺术上的追求密切相关:作为一个创作者,是以取悦观众为目的,还是以塑造更具个性的艺术形象为己任?我可以把赵老嘎塑造得完美无暇,让他成为成熟的民族精神、民族美德的代言人,然后狠狠地煽情,让观众为他掬一捧同情的泪,取得超高的收视率。可是我总是对自己说:你这辈子不可能再干别的了,你要以这个为生,你就要让你写出来的东西有价值,有意义。你不要去取悦观众,你要争取去击中他们,把你对历史、对现实、对民族精神和国民性的理解如实地呈现出来,争取引起他们的共鸣。这就是我一直想做的。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