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兔子还是鸭子,是老女人还是年轻少妇呢?光学的幻觉呈现出坐标系的转换可以造成面对同个信息可能造成完全不同的解读。翻译成“范式转移”或“典范移转”(paradigm shift:http://en.wikipedia.org/wiki/Paradigm_shift 详细的解释)个人认为都不是十分贴切,用“坐标系转换”这个翻译,看似比较容易理解,但局限在“十”字框架下,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显得十分的狭隘,但对那些不谙数学的文科生,也就是这样的简单范式能够承载他们知性的感官世界。
看到文学城头高悬的《面对苹果谷歌的步步紧逼 风雨飘摇中诺基亚命运几何》(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1/08/24/1453143.html),感叹之余,想起了另一个范例。
提起瑞士,首先映入脑海的是欧米茄、劳力士等驰名世界的名贵钟表,瑞士的钟表工业是从家庭手工业开始的,钟表制造技术世代相传,这种精益求精的民族性格,使瑞士人沉溺于对钟表技术的钻研摸索,在欧洲史上爆发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1618—1648年)的30年间,“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在几乎整个欧洲打成一团的时候,瑞士人把玩着自己的日内瓦钟表(最强的德意志的钟表制造业在战争的硝烟下衰落着),对外逐步发展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中立政策,大发国内外的军事订货财,生意的兴隆带动了钟表技术的研发,使瑞士钟表迅速崛起成为全世界钟表界的领头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样没给瑞士钟表业带来什么危害,瑞士手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销售市场,瑞士钟表逐步取得世界市场垄断。技术的不断革新也必然带来市场的开拓,从50年代开始,瑞士出口手表连续十几年居世界出口总量的50%以上,到本世纪60年代,瑞士钟表业进人鼎盛时期,钟表业的成就给瑞士带来了极大的荣誉,也是瑞士工人最值得引以为豪的成就。
在60年代东方的亚洲,一家刚成立不久的小公司诹访精工舍瞄准的是未来,麾下的技术人员将研究革新命名为“59A计划”,其突破口就是石英电子表,由于它拥有高精确度,开始被日本多家马拉松采用,并且在日本国内的每次钟表比赛中荣获第一名,在1966年在东京奥运会上,石英表951大出风头,因为它的可信技术是一种能够携带的,最早使用干电池带动的石英表,重3公斤,平均日差仅为O.2秒,裁判可能用一只手轻松地携带着,而且2个干电池可以用一年,这和1957年的有一部小型卡车那么大的石英钟表相比,是相当惊人的进步。
到了70年代,诹访精工舍又推出达到小型化、薄型化目标的精致石英表低成本化也就顺理成章了。日本石英表开始走向世界。瑞士钟表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70年代中期开始,瑞士钟表每况愈下,在世界市场占有率每年以两个百分点的速度下降,传统的家庭作业更是受到致命的打击。与此相反的是,日本精工石英表在世界市场上势如破竹,节节推进。瑞士在石英电子表上的迟钝,不仅使日本夺去它的市场,美国和香港的电子表也同样给瑞士以沉重的打击。60年代末,美国发表研究报告指出:十年内电子表将代替机械表。然而同期瑞士的钟表界却认为,到1980年3亿只世界钟表总产量中,各种电子表只能占10—15%。这种对市场趋势看法的不同极大地影响瑞士钟表业的走向。1978年瑞士《新画报》的大字标题道出了瑞士钟表业的不安:“传统的瑞土钟表业就要消亡了,美国和日本电子表侵入海尔维第,意味着这个行业的消失和嘀哒嘀哒的告终。”
到了80年代,无论在电子表还是机械表市场,瑞士的销售总额退居日本、香港之后而屈居第三位。它对石英电子表的漠然和迟钝以及它的盲目自信,使得瑞士的两家最大的钟表集团:ASUAG和SSIH面临破产关门的下场,数以千计的小钟表公司宣布停业,有一半以上的钟表工人痛苦地加入了失业队伍,这时美国资金大量涌人,收买吞并瑞士钟表厂,并且在瑞士建立钟表厂。钟表王国的地位“黄鹤一去不复返”了。在过去的十几年间,瑞士钟表虽然事实上也有进步,只是相比日本、香港的跳跃式发展而言,显得老态龙钟,力不从心而已。
最后,八卦一些轻松的。小章的奶酪从她这首部电影作品起,随着潮流变化是与时俱进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