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获印度洋海底1万平方公里矿区专属勘探权

深海正在成为中国的下一个边界。

在“蛟龙”号载人深海潜水器成功突破5000米深度后,中国官方昨天正式宣布,成功获得西南印度洋国际海底区域1万平方公里具有专属勘探权的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矿区,并在未来开发该资源时享有优先开采权。这一消息约10天前首先被外国媒体披露。

或许是担心此举引发“中国深海威胁论”,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昨天专门就此事答记者问,称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是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中方开展国际海底资源勘探活动,有助于了解和利用国际海底资源,提高对深海的科学认知水平和有效保护海底环境,服务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事实上,在“蛟龙”号近期试验过程中,不少西方媒体和分析师已经认为,中国在深海方面正竭力赶超之前的领先国家如美国、日本、俄罗斯,以获得海底丰富的资源。

已获两块矿区

马朝旭昨天介绍称,在中国政府的担保下,中国大洋协会于2010年5月向国际海底管理局提出国际海底区域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区申请。国际海底管理局理事会于今年7月核准了上述申请,中国大洋协会在位于西南印度洋的国际海底区域内,获得1万平方公里勘探矿区。根据有关规定,中国大洋协会将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署勘探合同,在合同有效期内,中国大洋协会在上述矿区对多金属硫化物资源享有专属勘探权,并在未来开发该项资源时享有优先开采权。

据悉,国际海底管理局理事会是在日前在牙买加召开的国际海底管理局第17届会议期间批准这一申请的。这是自国际海底管理局2010年5月7日通过《“区域”内多金属硫化物探矿和勘探规章》后接受和核准的第一份矿区申请,申请的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矿区位于西南印度洋中脊,限定在长度990公里、宽度290公里的长方形范围内。

据中国大洋协会秘书长金建才介绍,此项申请的获悉,标志着大洋协会继2001年在东太平洋获得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合同区后,在国际海底获得第二块享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的海底矿区。

国际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由海底热液作用形成,富含铜、铅、锌、金和银等金属,主要分布在大洋中脊区域,具有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和良好的开发前景,其赋存的环境对于人类认识海洋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签15年勘探合同

据新华社报道,国家海洋局副局长、中国大洋协会理事长王飞说,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属于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由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类组织和控制“区域”内矿物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大洋协会此次获得享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的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矿区,将有利于对海底资源的了解和利用,有利于提高对深海的科学认知水平和有效保护海底环境,有利于带动和促进有关的深海技术装备研制迈上新台阶,也有利于实现《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确立的国际海底活动服务于全人类利益的宗旨。

据了解,此次申请获得核准后,大洋协会将于年内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为期15年的勘探合同,并依照合同,履行开展有关环境监测、环境基线调查与研究、完成75%勘探区面积的放弃、培训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人员等义务。

同时,正在大洋协会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合同区进行5000米级海试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已于北京时间1日完成第五次下潜试验,最大下潜深度达到5180米,完成了沉积物取样、微生物取样、标志物布放等作业。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