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价不超2000万美元:俄军称枭龙战机单价不可思议

目前两国武器出口市场的“重叠区”并不大,暂时还不会有激烈竞争

  近年来,随着更多更先进的中国产武器装备走出国门打入国际市场,一些传统的武器出口大国纷纷开始盯紧自己的“奶酪”,生怕被后起之秀抢了生意。这其中,曾经的“老大哥”俄罗斯心里尤为纠结。从对伊朗停售S-300防空导弹系统后担心中国“乘虚而入”,到指责中国歼-11“抄袭”苏-27,再到为给T-50预打市场而有意贬低歼-20……主要面向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俄军工企业在其国内媒体、智库的配合下,不断释放着对“中国制造”的羡慕嫉妒恨,唯恐瞄准同一市场的中国公司会成为自己的有力竞争者。但事实上,本报驻俄罗斯记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中俄武器贸易竞争并非像俄国内某些人士担忧的那样激烈,至少现在还看不到大片火花。

  “窝火”却无奈

  中国武器装备出口在近年的快速增长,的确让俄罗斯军工企业很不适应。不少人认为,中国出口的武器主要是在原苏制武器基础上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然后再出口给其他国家,这种依赖于俄罗斯(前苏联)军工技术,加上中国相对廉价的开发和人力成本的“中国本土化”运作方式是中国武器相对于俄罗斯武器最大的优势。面对市场竞争力日强的“中国制造”,一些俄罗斯军工系统内部人士担忧本国武器的出口空间会不可避免地遭到挤压。

  目前,不少非洲国家就在考虑购买中国的“枭龙”替换米格-21等老旧的苏制战斗机。与俄制战机和美国的F-16战机相比,单价1500万至2000万美元的“枭龙”无疑具备价格优势。此外,另一款有着不错出口前景的“中国制造”——被不少俄罗斯人看作是苏-27“翻版”的歼-11,在不少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也有取代“原版”的趋势。

  这种“中国本土化”运作方式让不少俄罗斯军工企业感到“窝火”却也无奈。因为中国目前仍是俄罗斯最大的武器进口国之一,如果俄罗斯停止向中国出口武器,以切断中国的“技术源头”,不仅有悖于两国紧密的政治联系和合作大局,而且会让俄罗斯丧失巨大的经济利益。

  既自信又担忧

  虽然中国武器出口增长势头迅猛,但也有俄罗斯专家认为,目前俄罗斯和中国武器出口市场的“重叠区”并不太大,双方在此领域的冲突和竞争暂时还不会特别激烈。

  2010年,俄罗斯武器出口额将创历史新高,达到100亿美元。尽管经历了苏联解体的阵痛,以及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动荡,但是进入21世纪后,俄罗斯武器出口仍然保持了11年的连续增长,并稳坐世界第二大武器出口国的银交椅,远远高于中国的武器出口水平。

  俄罗斯新闻社在其日前刊发的评论文章中称,俄罗斯武器出口近年来持续增长,除了传统盟友和伙伴,比如印度、中国、东南亚国家以外,委内瑞拉、墨西哥、哥伦比亚、巴西等一些拉美国家也开始积极购买俄制武器。文章指出,一方面,与西方武器相比,俄制武器仍是价廉物美的代名词,诸如苏-30战斗机等先进装备的性价比要超过美国同类战机;另一方面,前苏制武器曾遍布全球,传统用户很多,如今许多老式武器装备要更新换代,这笔生意自然要由俄罗斯人来做。而中国目前主要的武器出口对象国还在此之外,而且中国武器往往是各国排在美制、俄制武器之后的选择。

  当然,武器出口水平存在差距并不意味着俄罗斯不把中国看作武器出口的潜在竞争对手。有俄罗斯媒体警告,目前中国的武器正在以其低廉的价格“蚕食”俄罗斯的一些低端市场。一些俄制武器老客户为了降低对单一武器提供商的依赖,开始从其他国家、其他渠道进口武器。它们承认,随着技术的更新和质量的提升,中国武器未来的出口空间将会大大扩展。

  新闻分析:

  对俄武器依赖短期不会结束

  目前,在很多俄罗斯人看来,中国对俄罗斯军工技术的依赖仍旧相对较大,中国武器的核心技术实际上还是来自俄罗斯,比如“枭龙”、歼-10等战机,使用的就是俄制发动机。俄罗斯远东研究所军事研究院巴斯耶夫甚至认为,近期频繁曝光的中国歼-20隐形战机虽然配备了国产发动机,但其性能和俄制发动机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俄罗斯《新消息报》近日也分析称,中国目前急需新型高科技武器,而这些武器和技术只有通过俄罗斯才能得到,因为美国和欧盟国家尚未解除对华军售禁令,西方的武器系统与中国军队现有设施也不匹配。因此,如果没有什么变化,俄中在该领域的伙伴关系还将持续至少20至30年。世界新闻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