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里用的外来语

六十年代中期我进工厂工作,在与老师傅的接触中学到了不少生动的语言,包括上海县、松江和无锡等地的方言和一些外来语。怕时间久了忘记了,特在这里整理出学到的一点外来语和大家分享。

洋务运动以来,中国从西方国家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近代工业逐步形成、壮大,随之而来的是外文里的技术词汇。这些外语词汇被中国早年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被称为“外国铜匠”)掌握,并进入了他们的日常交谈中,有的还被汉化了,于是就有了工厂里特有的外来语。

密立:英语millimeter,即毫米。这大概是厂里用得最多的外来语了。百分之一个密立叫丝,不知是不是外来语。北方则叫道。

婆司:英语bushing,即滑动轴承,轴瓦。又有铜婆司、铅婆司之分。

培林:要用上海话念,英语bearing,即滚动轴承。

开发司:英语canvas,即帆布,如开发司轮胎是有帆布衬里的轮胎。

拷帕林:英语coupling,即联轴器。

法兰:英语flange,指机器零件的凸缘,但经常用的用法是法兰盘,指管道端口的大口径的圆盘,上钻有多个孔,用于跟另一段管道连接。

华司:英语washer,即垫圈,有平华司、弹簧华司之分。

排轮势:要用上海话念,英语balance,即平衡。磨床换了砂轮以后,特别是砂轮直径在四百毫米以上的,就要校排轮势,即校平衡。这是很吃功夫的技术活,要有耐心。我自己干过,所以深有体会。

令:英语ring,环状的零件叫“令”, 如“钢令”

排:要用上海话念,英语bar。杆状物无论方的、园的或扁的,都叫“排”。

泵浦:英语pump,即泵(水泵,油泵等等)。其实汉语里本没有“泵”字。查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的康熙字典(我用的是上海辞书出版社标点整理本,2007年)和1915年出版的辞源(我用的是商务印书馆修订本,1997年),都没有收入这个字。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都收入了“泵”字,但注明是来自英语pump。国家标准GB2312-80里有“泵”字,编码是1735。从外来语而演化为汉字,而且进了国家标准,不知还有没有别的例子。

雷丝:英语lace。一般日常生活里指的是纺织品花边、编织带等,但在机械厂里指的是在机器零件上滚出的花纹。“滚雷丝”就是在车床上用一种专用工具在零件的外园面上刻一圈花纹,用作手柄等部件。

锰格:英语mark。用钢印在零件表面打上记号、数字作为标识,或用来对准位置的,叫做“打锰格”。

蜗轮:英语worm

萨克隆:英语cyclone,旋风,一般指旋风除尘器。车间里装过一套萨克隆,每台加工生铁的车床上方都有一个吸风口,出口处是在室外,有一巨大的容器。

轧来姆:英语clamp,夹子,有时叫U形夹。

Char奇:英语charge,充电。找不到合适的汉字来表示,就写Char

Fi:汉字里没有读这个音的字,只能直接用字母标出。来自英语fit。在机器厂里,真正平的平面看上去并不是光亮如镜的,而是表面斑斑点点的。测量、校准时就要用这样的设备,叫平板,都是铸铁的,旁边有橄榄手柄,底部有加强筋。制作平板时,要用三块平板同时进行。在表面涂上红丹后,平板两两相对研磨后翻开看,红丹被磨掉的部分就要铲刀铲去。这个过程叫铲刮,也叫fi。这份工作不好做,钳工小伙子做铲刮,冬天里也会干得出汗。

肮三钢:钢号为A3的一种普通的碳素结构钢。它的价格便宜,但强度不高,不适于作热处理。所以要求不高的杆件、轴件多用A3钢。上海话里“肮三”也有低级、不入流的意思,用在这儿倒也贴切。

有一个很奇怪的读错字母的例子。机床里铣床的型号编号是以字母X打头,是“铣”字的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但是X在俄文里唸“哈”,所以我们车间里有两台铣床就叫“哈-61”和“哈-62”。另一台是日本造的,就叫“日本铣”。

另一件可记的事。六十年代中上海郊区农机站进口了一批日本久保田的小型拖拉机,大概是十八匹马力的。随机器送的除了工具、配件,还有一套连裤工作服,就归驾驶员用。工作服的后背心上印着久保田的日文的片假名クホタ,大家戏称为“斗牛士”。那时穿着斗牛士工作服的驾驶员也是农机站一景。

这里谈的多是机械行业里用的外来语,在纺织、化工等行业里一定也有各自习用的外来语,但笔者不熟悉,不能作介绍了。又,许多外来语在日常生活里用得很多了,如引擎(engine)、马达(motor)、克拉茨(clutch,离合器)、水门汀(cement)、水汀(steam)、打(dozen)、透平(turbine)等等,就不一一解释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