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人口和教育

今年三月,接到了北温一家公司的offer,从此,每天要驾车经Canada way转一号公路,一路西行二十多公里去工作的地方。从烟雨朦胧的早春走过炎炎夏日,如今又到了雨季再来的秋天,这六个月里,我看着这一路的树木和远山从冬天里光秃秃的褐色渐渐转为早春的鹅黄、春末的嫩绿,夏天的深绿,而今正在走向赤橙黄绿层林尽染的秋天。虽然上班的道路遥远,但这一路风景,让我心旷神怡,不知疲倦。

从地处繁华的Lonsdale 大街的公司西行不足五分钟,就是一片面积不大的被住宅区包绕的丛林公园,一进去,立刻浓荫蔽日,一片清凉,顿觉四周安静下来,车流的喧嚣渐渐远去,只剩下这满眼的绿色。深深呼吸,那空气潮潮的,带着泥土的芬芳,而一条不大的小溪在小木桥下淙淙流淌。走在小径上,正午的太阳挣扎着从茂密的绿叶中穿过,照在小径与行人的身上,撒下一片晃动的斑驳。脚边几百万年前就存在的蕨类植物和大树干上厚厚的苔藓无不在提醒着人们:这是一片古老的、保存完好的森林。

我猜,绝大部分人都和我一样,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喜欢有这样的一个安静处去走一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让身体和心灵都放松下来吧?

居住在温哥华的人们无疑是十分幸运的,这样的好去处比比皆是,哪个社区都有属于自己的公园和绿地,温哥华似乎整体就是按照“绿地包围城市、或城市包围绿地”的思路而设计的。

几年前我父母来探亲的的时候,我带他们到西温的灯塔公园里去,那是临海的一大片森林公园,也是来温哥华一定要“到此一游”的标志性景点。我妈忍不住感慨:“大概几百年前,李白杜甫的时代,中国也是这样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吧?要不然,如何孕育出他们这样伟大的诗人和他们伟大的情怀?”

要说那个时代和温哥华的今天相比较,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人口少。谷狗了一下,查到粗糙信息:唐朝人口最多的时候,是8千万~9千万,而加拿大如今的人口总数量大约是3.5千万左右。

人口少,占地面积自然少,消耗的资源也相对少,自然有大片大片的树林保留下来;并且因为资源充足,老百姓的口袋也容易饱满一些。这一点是当年的唐朝能够轻松做到“薄赋轻瑶”、如今的加拿大得以成为高福利国家的重要的原因之一。

返回头来看今日之中国,人口大大膨胀,竟然达十三亿,因而人均资源自然越来越少。现如今人们为了争夺有限生活资源而不择手段,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让多少有识之士们为此而激扬文字,针砭时弊。

但是我们还有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呢?我觉得办法是有的,那就是普及全民教育,从而提高人口的平均生产力以及人口平均素质。

调查数据表明,其实中国人口密度只在全球排名为55名,有54个国家的人口密度比中国要大,可排在中国前面的国家几乎都比中国富裕,欧洲国家如此,亚洲比中国人口密度高的日本、新加坡等也都比中国富裕得多。究其原因,是这些国家舍得在教育上花大价钱,长此以往的结果是,他们的工业化程度高,平均生产力高,所以尽管资源有限,利用率却大大提高,因而仍然可以保障人人有屋住、有衣穿、有饭吃、有学上、有工做。在这样情形下生活的百姓自然就会有安全感,他们就不会不择手段去抢夺有限的生存资源,这样,整个社会也就能表现出“仓廪实而知礼仪”的境界。

最近,常常看到一些文章在讨论中国要不要放开生育,可我认为我们更紧迫的问题是要保证教育,提高我们现有人口的人均生产力和人均素质的问题,从而也使我们这个泱泱大国再现国泰民安,仓廪实而知礼仪的景象。

真心希望国家可以少做一点面子工程,少开几场运动会、少修几座高楼大厦、少建几条高铁,把省下来的钱多建几所小学、中学,给孩子们多多安放一些课桌,让全国各地的上空都回荡着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


浓荫密布的小径


枯藤老树


阳光斑驳


莽莽丛林


参天大树


林中小溪潺潺流


夏日BBQ


山如青丝带,水如碧玉簪


蓝天、绿地、白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