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首先声明不是中国足球粉丝。当然如果是世界杯,我还是很可以熬到半夜看球的。80年代初正是中国足球的黄金时代,以古广明为代表的中国男足,尽管没能冲出亚洲,可球踢得还是很出彩的。到后来对中国男足越来越失望,干脆就不看了。
至于中国女足,曾经与美国,瑞典三分天下的辉煌,除了让本人再次感叹中国体育的阴盛阳衰外,也的确让人幻想过,中国女足有可能像巴西或欧洲的男足一样,雄居女子足坛榜首,引领世界女足潮流。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中国女足自此以后每况
愈下,直至今天无法冲出亚洲奔赴2012伦敦奥运。
本人虽然与中国女足素无渊源,但曾经目睹过中国女足国脚马晓旭在瑞典的一只地方球队的外聘过程。因为当时马晓旭是中国女足中最好的队员之一,因而得以管窥中国女足的整体势力。记的时间大约是2006-2007年,瑞典Umea市的女足聘得中国女
足国脚马晓旭加盟。一时当地的报纸及各种媒体争相报导此事,我们这些当地的留学生也为此非常兴奋,都急于一睹中国女足国脚的风采。周围的朋友很热心的开车接送,还请马晓旭到家里作客。其时三名巴西国脚也加盟此俱乐部,其中就
有世界足球小姐玛尔妲。Umea市的女足在瑞典本来势力就不弱,有了这些高手的加盟更是一时不可一世,为此特邀英国的一个俱乐部来本市比赛,准备小试牛刀。
这样近距离一睹国脚风采的机会岂可错过, 当地的留学生团体马上行动起来,组织啦啦队。虽然人数不多,可看台上的一个区域还是坐满了中国人。啦啦队给球队和马晓旭的横幅拉起来了,锣鼓,喇叭也响起来了。事实上我们是整个球场上唯一的
一只啦啦队。这只奇怪的中国人的啦啦队在为一只瑞典的俱乐部队加油,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怪。可我们的确希望马晓旭能踢出中国女足的铿锵风采,也让我们这些身居海外的学子自豪一把。可事实让我们大失所望,尽管马晓旭被安排在前锋位置上,可她的场上表现实在是差强人意,整场比赛没有给我们一次喝彩的机会。最突出的问题是场上跑动不积极,没有找球和迎球的习惯,而是被动等球,典型的中国女足的风格。这些年来一直待在欧洲,看惯了欧洲球队不论男女队的全场跑动,马晓旭一个人的独特表现很是扎眼。
虽然对马晓旭的初次亮相有点失望,但仍然心存希望,考虑到她初来乍到,队员之间的了解和配合都需要时间来慢慢磨合。后来陆陆续续见到报纸上谈到球队给马晓旭另外安排了一个体能教练,进行额外的体能训练。看来俱乐部也意识到马
晓旭的场上跑动不足问题了。再后来马晓旭情况时断时续的出现在报纸上,好像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最终的结果是俱乐部与马晓旭解聘,马晓旭重返中国女足。我是从最近国内的新闻报导中得知马晓旭仍然作为主力队员效力于中国女足,并且被阻于2012伦敦奥运。
说实在的,这些年来待在瑞典,看到瑞典体育运动的普及以及女子体育的兴盛,我对中国体育本身有了全新的认识。由此也对中国人对体育的理解产生怀疑。事实上不管中国拿了多少金牌,最根本的问题是中国人的大众体育开展的如何。在瑞典,运动
锻炼是如此普及,一个10万人的大学城,每天体育运动中心的人流量可以达到5000人次。在我们身边的同事中,曾经效力于国家队,或者其子女正效力于国家队的时有可闻。瑞典每年一度的冬季超距离越野滑雪(90公里),及Stockholm的马拉松也是周围同事乐于参加的项目。试问在中国,你身边可有此事。至于瑞典的青少年,各种体育俱乐部更是应有尽有,包括中国的各种武术,有一些武术种类我们还是在瑞典才听说。有孩子的家庭家长下午下班后的一个重要事情是接送孩
子到俱乐部训练,更别说有时周末还要开车送孩子到其他城市参加比赛。有了这样的群众体育运动基础,才有了一个总人口不到一千万的体育强国。反观中国,我们的每一个奖牌是不是太沉重了,奖牌带给我们普通老百姓的是什么,自豪感,中国
多么强大? 我们有没有想一想国家给我们普通老百姓的体育投入是多少? 又有谁真正关心大众健康。地方体委关心的是奖牌还是老百姓的健康? 是不是有点天方夜谭? 昨天的一篇网文,白岩松:中国伪运动 没人玩的都能拿冠军,引出我这一番胡说八
道。
中国体育的问题,不管网球,速滑,女足,男足,还是乒乓,归根结底还是体制问题,试问一个放了学,要赶赴各种补习班的孩子,又哪里来的时间去参加体育训练? 如果孩子们没有时间训练,足球要从娃娃抓起岂不是一句空话? 可体育体制改革又
岂能与教育体制改革,乃至于社会体制改革分开? 我们这些小人物既改变不了历史,也同样无法改变现实,只能冷眼旁观!也少骂那些体育官员吧,已经够他们难受的。他们不比我们傻,也知道中国体育问题的症结所在,可他们又能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