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9月3日11版刊登了一篇文章——《千帆竞渡,谁是渡江“第一船”》,引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也唤起了一群人对这段历史的回忆。记者由此开始了对部分在衢安家的渡江英雄的寻访,并谨以此文来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2周年。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把红旗插上蒋介石的总统府,由此宣告南京解放。
当时首先渡过长江进入南京城的是第三野战军35军103师直属侦察连。解放南京后,这支英雄的连队继续南下进入浙江,一些战士在衢州安家工作。 一个星期以来,记者辗转衢州各地,寻访到了其中的5位,他们分别是:连长董家普、指导员李占盛、班长孙晋海、司务长汲长胜和卫生员张泽钧。其中汲长胜和董 家普已分别于2004年和2007年去世。
时光流逝,对于当年“过大江”的情形,每个人都只有一些零星的叙述,但吉光片羽却足以勾勒出这些“最可爱的人”的群像。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高尚品格,值得让后人景仰。
一篇文章勾起一位读者的记忆,她说公公和他在衢州的好几名战友都参加解放南京的渡江战役,记者由此开始对渡江英雄的寻访
9月3日衢州晚报11版刊登了一篇文章——《千帆竞渡,谁是渡江“第一船”》,像所有解密类的文章一样,回忆的是多年前的往事。
报纸出版两天后,本报编辑部接到了一位读者的电话,“我的公公就在‘第一船’上。”这位姓邱的女士说,她的公公叫汲长胜,是原第三野战军35军103师直属侦察连的司务长,后来转业到衢州,2004年去世了,不过当时同在侦察连的好几名战士也在衢州,不知道近况如何。
邱女士是个热心人,她说她是看到公公生前留下来的一篇回忆文章,才想到给本报打电话的,具体的情况她丈夫汲华会更清楚。
见到汲华,他已经把那篇文章复印了一份。文章的题目就是《我们是渡江战役第一船》,下面有个括号,写的是“纪念南京解放53周年”。后面的落款 是“原103师侦察连:连长董家普、指导员李占盛、付排长何鹏,班长徐传翎、魏继善、孙晋海,侦察员杨守来、李象庆、陈河,司务长汲长胜,卫生员张泽钧回 忆口述”,落款时间是“二零零二年四月”。
“2002年我爸爸病得比较重,他的战友来看他,在病床前大家回忆起过去的事情,一起整理出这篇文章。”汲华一个个指着名字说,何鹏、徐传翎、魏继善、杨守来在杭州,其他人都在衢州。
从那篇回忆文章可以看出,35军第103师原属鲁中南纵队47师,在1948年9月参加了济南战役后,随即投入了伟大的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胜利之后是“三浦(长江北岸的江浦、浦口、浦镇)”战役,正在激战中,侦察连奉命以最快速度过江,与南京地下党取得联系,了解南京敌情动向,找到渡江船只。
“那次去南京的总共有5个人,坐的是一艘小渔船。”汲华说,这5人中就有孙晋海。孙晋海家在龙游县龙洲街道兰石村。
《渡江侦察记》中李连长的原型之一在龙游兰石村,他已经记不清以前的事情了,但还是喃喃地说了句:“掉到水里都不怕。”
兰石村就在龙游县城边上,向村里人问路,大家都会说是“老支书”。一打听,原来孙晋海1955年转业到了兰石村后,多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铁制院门缓缓打开,一位满头白发、有些清瘦的老人蹒跚而出,这就是当年冒死渡江的侦察员孙晋海。和老人握了手后,他似乎并没有交流的意思,只是孩子般地笑了起来,表情竟然有些羞涩。
“去年上半年还清楚的,现在他都记不得以前的事了。”孙晋海儿子孙建有说。
得知记者来意,孙晋海喃喃地说了一句:“我们侦察连立功很多,打南京的时候去侦察,掉到水里都不怕。”然后他就不说话了,像是回到了1949年4月22日。
根据2002年11人的共同回忆,当时5个人上船,每人携带轻机枪一挺。除了枪支弹药外,大家都把行李和私人物品交给连部,并留下准备牺牲的遗言,轻装上船。
开始的时候风平浪静,一路都很顺利。过了江心,天已大亮,对岸的敌军发现了江心的小船,随即用炮火扫射。
他们在下关电厂附近上了岸,与南京地下党取得了联系,在电厂的码头上找到了一艘小货轮。
就是这艘小货轮开始载着侦察连的其他战士渡江,到南京找到了更多的船,然后从南京对面开始了大规模的渡江。
为此,孙晋海荣立特等功,从此以后,很多对于渡江战役的记载中都可以看到孙晋海的名字。
上世纪九十年代,有文章称孙晋海是电影《渡江侦察记》中的李连长原型。当时孙晋海说,其实李连长只是艺术形象,当年渡江侦察英雄很多,他只是其中一位。
“不管爸爸以前是什么样的英雄,现在他就在家安安心心地养老了。”孙建有说,前些年父亲身体好的时候,一个大家叫“小张”的战友会带着杭州的战友来看父亲,现在年纪大了,不走动了,只知道在卫生系统工作,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
卫生员“小张”正在住院,当年他挤上了“第一船”,他说,进城时还有零星战斗,现在看到的部队进城纪录片是后来补拍的
“小张”其实已经85岁了,叫张泽钧。通过“卫生系统”这个信息,多方辗转,得知张泽钧在转业到衢州后,在石梁卫生院、航埠卫生院、云溪卫生院工作过,最后从杜泽卫生院离休。这段时间身体不好,正在衢江区人民医院住院。
张泽钧在侦察连里是卫生员,虽然身体不怎么好,但对于渡江的过程,他还有比较清晰的记忆。
“前面过江的5个侦察员找回来一艘小货轮,首先上这艘小货轮的是我们侦察连。”张泽钧说,因为人多船小,最后决定,让有战斗力的侦察员先上,病号、马夫和后勤人员后来再上,“总共有五六十人上了第一船。”
张泽钧说,本来他也上不了,他就去连长和指导员那里要求说,一船过去总要有个卫生员,不然有人负伤怎么办,最后他硬是挤上了船,“对面不停地有人打冷枪”。
张泽钧说,到了南京的侦察员继续去找船,找来的船就来来回回地把部队往南京运送,“一船人上来了,之前上岸的人就向前推进。”
后来很多纪录片中都有部队进南京城和在总统府上升五星红旗的画面,张泽钧说,当时部队进城还有零星战斗,不可能拍照和摄像,这些画面是后来补拍的,“不过也只是过了几天,还是原来那些人,都是真实的,不是演员。”
张泽钧说,南京刚解放时,城内非常混乱,为了维护刚解放的南京城秩序,上级命令侦察连以南京军管会的名义担任全市的巡逻任务,处理突发事件,其他进城部队一律不得外出。
一个多月后,侦察连跟随部队继续南下,到了浙江。
张泽钧说,他们侦察连到衢州后,参加了江山的剿匪,剿匪结束后,有些战友离开了衢州,他所知道的留在衢州的总共有7个人。除了已知的汲长胜和孙晋海,连长董家普在开化、指导员李占盛在江山,侦察员李象庆和陈河后来分别在我市的金融系统和邮电系统工作。
连长董家普2007年去世了,生前他说侦察连没去过“总统府”,接管的是“国防二厅”,指导员李占盛每天把《参考消息》从头看到尾
通过开化县老干部局和江山市老干部局,还算比较顺利地知道了董家普和李占盛的近况。
董家普已经于2007年去世了,他的儿子董新华说,父亲没有留下什么文字资料,生前也很少和他们讲过去打仗的事情,对于一些关于战争的报道他会仔细看。
董新华至今还保留着父亲留下来的几张剪报,有些句子下面划着线。“这是父亲告诉他与事实有出入的地方。”董新华说。
比如有报道说他们部队到了南京后,首先占领“总统府”,去了蒋介石办公室,还把“总统府”上的青天白日旗降下,升上五星红旗。董新华根据父亲的 回忆说,当时侦察连并没有去过“总统府”,而是去了“国防二厅”。“35军有103师、104师、105师,应该是其他师去的。”
比如在一篇文章中有一句话:只派了一个班去,就缴了敌军两个团的枪。董家普在“两个团”边上写了“敌军一个营”几个字。“父亲说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不能把功劳都揽在自己身上。”董新华说。
在江山市江滨二区的一幢楼房里找到李占盛时,他正坐在腾椅上,拿着放大镜看《参考消息》,他借助助听器也只有部分的听力,在儿子李军的帮助下, 一个个地说出了昔日战友的名字。除此之外,因为听力的原因,李占盛很少说话,他每天都要把《参考消息》从头看到尾,再就是看看书,然后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 世界里。
接着又联系了陈河和李象庆,陈河说他是渡江后才加入侦察连的,李象庆因为身体原因不便接受采访。(记者 陈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