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韩大战之韩寒被质疑部分内容

joudiena 发表评论于 
这方-韩大战也许有点意思。

  伴随着这个龙年春节的,是方舟子和韩寒不断升级的口水大战,最终已经发展到韩寒准备去法院起诉的地步了。此前老端连续写了两篇文章:《韩寒——从骂人到被人骂》、《韩寒和方舟子到底在折腾啥?》,很多博友希望老端能够继续跟踪事态的发展。
  
  今天(31日)下午韩寒在电视上回应说,方舟子此前一直是打科学界的假,但对于他这种文科生来说,是完全不了解的。韩寒自称文科生,似乎问题变成了理科生与文科生之间的矛盾了。但我觉得韩寒这个文科生的称呼是不准确的,他当初高中7门功课不及格,其中包括语文(考了40分),而方舟子虽然是生物化学博士,但他是福建省文科高考状元。
  
  鉴于很多网友已经陷入了纯粹的“站队游戏”,不管事实如何先问你支持谁。因此我们有必要来重新回顾一下方舟子方面到底在质疑什么?
  
  语文不及格的孩子,为啥忽然之间就能得作文比赛第一名?
  
  韩寒是因为在1999年上高一时参加上海《萌芽》杂志社举办的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得一等奖而一举成名,据韩氏父子说,韩寒的参赛作品是两篇,为《求医》和《书店》,正因为这两篇文章获得了大赛组织方的赏识,因此通过了初赛。初赛时只需要将文章邮寄就能报名,但为了防止他人捉刀代笔,通过初赛之后还要进行复赛,现在诡异的事情来了。
  
  韩寒表示并没有收到复赛的通知,而是一位编辑打电话和韩寒聊天的时候发现他没有收到通知,于是口头告诉他会给一次补考的机会。等到韩寒赶到的时候,已经是颁奖当天的中午,下午3点颁奖,留给韩寒的时间只有3个小时。按照《萌芽》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规定,复赛考题由发起主办单位出多套考题,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出,并由公证处现场公证。其他考生都是这个游戏规则,唯独韩寒不是。主办方编辑李其纲自己随口想了一道题,无记名投票变成了一人说了算,也不再有监督。他把一团纸投入杯子,就以此为题。然后留一个人看着韩寒,其他人去吃午饭了。
  
  留给韩寒的是3个小时,但他仅用一个小时就完成了文章《杯中窥人》,评委们看完之后一致认为这篇佳作应该得第一名,到3点就把奖给了他。按照现在的标准看,整个考试如同儿戏,至少从程序上是不正义的,韩寒享受了与别人都不同的游戏规则,新概念作文大赛对韩寒的复试完全违规,甚至涉嫌欺诈。
  
  李其纲所述的细节,与当时在场的韩仁均和胡玮莳的说法不尽相同。李其纲说是把一张白纸揉成一团塞进杯子,韩仁均在《儿子韩寒》(2006年版)中说得更详细,说是“他随手将一团很厚的道林纸捏成一团”,但是在2009年再版时,改成了“随手将一张纸捏成一团”,不说是什么样的纸了。而胡玮莳在2000年央视“对话”节目上说的却是,韩寒前面有一杯茶和一杯水,边上有一个袋茶的包装外壳,李其纲把袋茶外壳扔进了那杯水中。那么究竟是白纸、道林纸还是袋茶外包装?三个人,盯着这么一个富有戏剧性的场面,竟然连是什么样的纸都说不清。
  
  对于《杯中窥人》的质疑,网友已经写了很多,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求医》和《书店》到底是韩寒写的吗?
  
  这两篇文章都可以在网上搜索到,读者可以先去搜索看一遍,然后继续我们的分析。
  
  先来说《求医》,韩仁均《儿子韩寒》说,这篇文章是1999年1月韩寒上高一时得疥疮期间写的。疥疮是因为疥虫感染皮肤引起的。疥虫钻入皮肤,在皮肤中间穿行打隧道、产卵,引起过敏反应,导致皮疹、瘙痒。
  
  文中说:“那女医生也问我何病。我告诉她我痒。女医生比较认真,要我指出痒处,无奈我刚才一身的痒现在正在休息,我一时指不出痒在何处。医生笑我没病看病,我有口难辩。忽然,痒不期而至,先从我肘部浮上来一点点,我不敢动,怕吓跑了痒,再用手指轻挠几下,那痒果然上当,愈发肆虐,被我完全诱出。我指着它叫:‘这!这!这!’医生探头一看,说:‘就这么一块?’这句话被潜伏的痒听到,十分不服,纷纷出来证明给医生看。那医生笑颜大展,说:‘好!好!’我听了很是欣慰,两只手不停地在身上挠,背在椅子背上不住地蹭,两只脚彼此不断地搓。”
  
  疥疮的痒处会有皮损,包括皮疹、小水疱或结痂。所以要指出哪里痒,是很容易的,而不是像文中所述无法向医生指出痒在何处,而一痒起来又是全身无处不痒。文中所述的这种没有皮疹、全身奇痒却又没有特定痒处的症状,更像是肝炎诱发的,是肝炎患者的切身感受。肝炎造成肝功能损伤,导致血液中的胆红素升高,在皮肤下沉淀,刺激皮下神经末梢,导致全身上下都瘙痒难忍。所以文章所述,是作者把自己初患肝炎的体验移植给了疥疮患者。
  
  作者的身份,更像是1977年考上华东师大中文系,又因肝炎退学的韩仁均。
  
  再来说《书店》,这是韩寒上初二时写的文章,文中说:“记得以前买书只能远远观望,书则安然躺在柜橱里,只能看着名清内容。最要命的书价被压在下面,侧身窥视,仍不知价目。不论身心,都极为痛苦,更不好意思惊动售货员。一旦惊动,碍于面子,不买不行。”
  
  以上文字说明韩寒有闭架购书的经历。我们现在买书都是开架购书,就像你去超市选购一样,在早年中国的书店是闭架的,你想要买什么书,都要营业员帮你拿。上海金山县“1993年县店门市部全部实行开架售书”,而1982年出生,1993年时11岁的韩寒就有闭架购书的经历了嘛?《书店》一文,在描述闭架书店的情景时,是和书价贵的客观事实和买不起的心理活动紧密结合的,诸如“心里暗叫:不要太贵!切莫太贵!”,再如“然后愈翻心愈往下掉,最后服一闭,嘴角肌肉一抽,狠把书翻个身扫其身价,两眼一瞪,不自主地咽下去一口口水,想万幸万幸,贵得不算离谱”等等
  
  1995年,中国书业曾经历过一次大规模的纸张涨价,由此引发图书价格的大规模上涨。既然书价从1995年才开始猛涨,1993年之前金山县闭架书店的时代,小于11岁的儿童韩寒,是如何对书价的昂贵有如此切肤之痛的?
  
  笔者比韩寒稍微大几岁,也是从小喜欢去书店,在我记忆中上海从来就没有闭架购书的书店,很多网友反映,早在80年代上海就到处都是开架书店了,即使是一些山区的县城,85年之后都是开架购书,韩寒为何非要去那些闭架书店买书?金山县在上海并非一个落后的地方,难道其父亲从来不曾带孩子去市区的书店么?
  
  最靠谱的解释,作者的身份,更像是其父亲——50后的韩仁均。
  
  事情怎么会闹到上法院?
  
  虽然韩寒在电视上扬言,方舟子对他进行了侮辱和诽谤,但我发现方舟子(包括其他网友)的每篇文章都是在理性说理,逻辑演绎,基于的证据都是公开的信息。相反的,韩寒倒是一口一个方秃子,还质疑别人的性能力,认为别人的孩子不是亲生的,我认为这才是侮辱。韩寒的一些俏皮脏话,虽然赢得了一些粉丝的赞赏,但更多的人会摇头,如果你如此自信,何苦如此不淡定呢?俩人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有个网友打了个很有趣的比方,话说韩少在街上卖大力丸,说有金钟罩铁布衫的本事,生意做得非常好。结果边上来一起哄的,说:啥呀,八成是假的。韩少大喝一声,你有胆上来砍我一刀,流一点血我就赔你两千万,吓得那人立刻不敢出声。没想到来一个胆大方舟子上去就是一刀。韩少捂着伤口起初还说没事,但是见血汩汩地往外冒,只好转身奔向衙门,告方舟子故意伤害去了。而前几年,韩少最看不起的就是衙门。。。。。。
  
  说起来韩寒这人真有趣,他自己悬赏2000万,向不特定的公众征集“代笔证据”,此时方舟子出现,开始写文分析韩寒比较可疑的文章,却被韩寒以侵害名誉权告上法庭。归根结底,方舟子的质疑也只应属于单方允诺的要约行为,何来对韩寒的名誉侵害?单方允诺一旦向社会上不特定的人发出就产生法律效力,韩少应恪守信用,自觉受其约束,不允许随意撤回允诺或随意修改条款,但我们发现韩寒的这个要约被他改了好多次,看来韩少首先应该讲点儿诚信。
  
  韩少发出了要约,不给钱倒也算了,还对应他悬赏的质疑人提出民事侵权诉讼和10万赔偿请求,就太自己打自己耳光了,甚至有点欺诈的味道。别人找你的茬是因为你2000万的悬赏金,是你引别人来的呀。



joudiena 发表评论于 
方舟子质疑韩寒

方舟子文章选读一
《管锥编》《论法的精神》《悲剧的诞生》都是当时附庸风雅的读书人喜欢挂在嘴上的,以此为例未见得读书之多,更不病态。有趣的是韩寒声称他在高中时阅读《二十四史》,以前他在别的文章中也这么说过,二十四史是他读高中时在学校图书馆资料库中读的。有的报道更明确地说他“通览”二十四史。韩寒高中只读了一年,就因为七门功课(包括语文)不及格被迫退学。《二十四史》并非一本书,而是24部历朝所谓正史的统称,共计3300卷,4700万字。韩寒以一年的时间阅读它,平均一天要读9卷13万字,而且是没有白话文注释的文言文,而且他还要上课,还要读其他的书。我以福建省高考语文第一名的文言文功底,花了七、八年的时间才陆陆续续把中华书局的二十四史点校本翻了一遍(而且主要翻的是人物传记部分),才敢吹嘘读过二十四史;而韩寒以语文期末考试只考了40多分的文言文功底,用一年的时间就读过二十四史,那岂止是天才,就是神嘛,何必崇拜钱钟书、梁实秋和陈寅恪,钱钟书、梁实秋和陈寅恪应该从地下爬出来崇拜他才对。难怪葛剑雄的高足、历史科班出生的周筱赟视之为神明。下次周筱赟再拜见韩寒,不妨从二十四史点校本中抽一本向他请教,见识见识韩寒快速阅读文言文史籍的超能力。



方舟子文章选读二

  按韩仁均的说法,韩寒是在他上初二时才突然开发出了文学潜能,没有任何的征兆,仅仅是因为看了少儿报刊后觉得别人写得不怎么样,于是自己写起来。但是这次的创作激情只持续了一个月(1997年3月),在这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韩寒一口气写了十多篇小说、散文,投稿即中,发表在江苏《少年文艺》、广东《少男少女》、上海《少年文艺》等刊物上,还被评为优秀少儿习作、好作品奖。这些作品被评为“思想开阔,想象丰富,随手拈来,左右逢源,辛辣老到,冷峻犀利”,完全像是成人作家的作品。然后韩寒就突然罢手不写了,据说是为了准备中考。这事真够神奇的,一个此前没有表现出文学才能,也没有经过练笔阶段的初中生,在一个月内突然创作出十多篇高质量的文学作品,然后又停了下来。难道在那一个月他得了神助?


  一个有文学才能的学生,如果偏科,一般也是理科不好,文科一般不会太差,语文尤其是作文更不应该差。小说、散文都写得了,还会怕命题作文?所以韩寒以前接受采访时,只说自己偏科理科不好,但是作文好。然而实际情况是,韩寒恰恰是语文比理科差,作文尤其差。请看韩仁均的回忆:“中考前是初中生最‘黑暗’的一段日子。尽管韩寒‘恶补’了几个月,而且数学还考到了114分(满分120分),但终因语文作文扣分太多而只得90多分等原因,总分只考了460分……”最后韩寒是作为体育特长生(曾得过金山区中学生男子3000米长跑第一名)上了松江二中的。


  上了高中后,韩寒的语文仍然经常不及格。最后因为七门功课不及格、语文只得40多分而退学。为什么一个文学天才的语文成绩、作文成绩如此糟糕?写作才能在考试时一点也没有表现出来?韩仁均的解释是,韩寒因为对语文考试形式不满,故意不答题,或故意不按要求写作文。也许韩寒不在乎他的高中学习成绩,但是他不可能不在乎中考成绩,否则也不会“恶补”,那么为什么拖了他的中考成绩的,偏偏是作文?


  作文不好,却不妨碍他在课外绽露文学才能:写作了一部以“以成熟、老练,甚至以老到见长的”长篇小说《三重门》(关于此书的写作之谜,以后另文分析), “若没有知情人告诉你这部作品出自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之手,你就可能以为它出自于成年人之手。”(曹文轩),以及参加了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得一等奖。韩寒投给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初赛作品也被认为非常老练,像是成人写的。为避免初赛中有可能出现的请人捉刀或抄袭等弄虚作假的现象,新概念作文大赛还举行复赛。据称韩寒因为没有接到复赛通知,没有和其他入围者一起复赛,而是在复赛之后单独对他一个人进行考试,然后给他一等奖,他因此一举成名。对这次复赛的公正性和可信性存在很多疑点,以后另文分析。


  《儿子韩寒》一书没有提及的是,韩寒第二年又参加了新概念作文大赛,投去《头发》入围,这一次,他和其他入围者一起复赛,写了一篇《人生的定义》。但是复赛的结果却不妙,《人生的定义》没有获奖,而是给了他的初赛作品《头发》二等奖。能够真实反映其写作水平的《人生的定义》没有收入大赛作品集,也没有收入韩寒的文集,真实情况无法得知。


我们可以看出规律:在没有外人监督、有可能代笔或作弊的情况下(例如投稿),韩寒的作品就能表现出高于一般人的文学水平,会被认为出自成年人之手;而在课堂上,在和别人一起参加考试时,他的写作才能神秘地消失了,作文甚至拖了他的分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