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的尊老和自尊

退休后培育了诸多爱好却无一精通的家庭主妇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有首歌“常回家看看”在中国大陆一发行就受到质疑:儿女们成家后看望父母就算尽孝了?应当改爲“常回家干干”。因此,常可看到健康的父母被小辈搀扶着散步;凡遇节日或父母生日,儿女就要送上金额不菲的红包。一旦长辈染疾,子女必穿梭似地环绕着病床忙碌。长者也视这样方式的被尊为福气。


加拿大的尊老方式不同了。首先中英文都罕用“老人”这个词,中文为耆英,英文直译为“长者”。加拿大老人从不服老,你搀扶他,他不认爲是孝心,而是疑问:难道我老了?我那93嵗的公公,装着心脏起搏器,每月6次去寺庙做义工,用毛笔记录账本。和60多嵗儿子饮茶,还抢着买单呢。一年四季老人家不管刮风下雨,坚持每天户外活动两小时。我初来时按照中国的习惯搀扶他过马路,公公客气而又坚决地拒绝。我才明白,公公的观念早已西化了。

 

公车让座也有技巧,看到老人马上站起,不是很礼貌。这裡的做法是,尽量不坐专座。如座位空着而你又累。那么在停站时密切观察候车中是否有老人,在他们上车之前就让出。也可装做下车的样子悄悄起来就是,不必大张旗鼓。

 

大多数耆英认爲退休是新生活的开始,投入以前没时间享受的嗜好中,或列出大堆长期嚮往的项目。左邻西裔戴维买了两辆破车,兴致勃勃地从到图书馆找资料划零件图,在土屋里半边的工场忙碌,计划在五年内完成修理和翻新。上次到社区活动中心舞蹈班,正遇一位印裔舞蹈老师教耆英会员跳印度舞,右邻的尼娜穿着鲜豔的舞裙,手腕上叮叮响着铃铛,满面红光,一招一式很是认真,根本看不出她已80高寿了。

 

老人们有自己的朋友自己的活动,记得九月初温哥华慈善机构免费开设了千人耆英百桌宴。我们做义工的除了给养老院送请帖外,还花了两个上午分发餐券,第一天发了150张给85嵗以上的老人,次日350张给84嵗一下的,排队的老人很多。当时有舆论负面报道老人爲何这么在乎免费宴席。我却不那么看,这样的年龄仍有强烈融入集体活动的愿望,值得讚赏。

 

那天义工特别的忙碌,把4000份额外的点心有序地分配到100张餐桌,把空食品箱收拾好。晚宴7点开始,不少老人5点就来了,义工按照餐券号码把他们引到餐桌。6点以后是来客高潮,有撑拐杖的,有扶手轮车的。义工们马不停蹄地在百桌千椅閒穿梭,一面开道:劳驾劳驾,一面回头招呼老人:走好走好。那些老人们比年轻人还热闹,不时停下来大声打招呼。

 

七点整,加拿大国歌后,老人们开始享用晚餐。义工离开了现场。这次活动,觉得收穫和感触很深,除了了解慈善机构对尊老的奉献,更从心底里敬重那些自尊的老人,即使需要工具帮助行走,还有这份年轻、乐观、积极的心态参加聚会。

 

中西方在尊老和老者自尊方面的文化差异,和社会福利制度也不无关联吧。

 

星岛日报加西版 2005.11.07

点击下这里给我的画加加分哦~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