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陵鬼话:2012年3月01日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星期四 雨
每年“两会”召开前夕,全国人大常委会要表决通过关于个别代表的代表资格的报告。会议开始后,要向大会报告,应出席代表人数,缺席代表人数,缺席代表人数中又分“因病”或“因公”等,以及个别代表的代表资格被终止。
据中国经济网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29日表决通过关于个别代表的代表资格的报告,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终止漯河市原市长吕清海的全国人大代表资格。
王立军是本届全国人大代表。2月6日,他逃亡美国驻成都领事馆……这是震惊世界的暴炸新闻。按照共产党的法规,王立军叛国投敌,必死无疑。但因牵涉美国,王立军命是保住了。但必定会治罪。也就是说王立军是犯罪嫌疑人。可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并没有终止其代表资格。其中必有蹊跷。这蹊跷,费国人思考。
今天中午,同几位官员吃饭聊天,谈及王立军,我说:王、薄事件极其严重。但中南海处理王、薄的基本原则是:弱化,淡化,以减少震动,不影响党的光辉形象。所以,事件一发生,马上定调“孤立事件”。所谓“孤立事件”,就是说与其他有牵连的人必须切割。20多天了,人民希望得到王立军的信息。但只能是失望。连牵涉终止代表资格,这种程序化的东西,也不见了。王立军出事后,重庆官方说,王立军有精神障碍。我预测:最后,很可能会把王立军说成疯子。因为是疯子,所以跑到美领馆;因为是疯子,他同美国人说的什么都是疯话……至于薄熙来,会让他体面地正常地退下。这么处置,对危机四伏的党有好处。
……

 ======================
张超群
应该在主流媒体上开展政改大讨论
作为报道国际新闻的专业报纸《环球时报》,我不敢恭维,它披露的信息与《参考消息》、中央电视台4台没有多少差别。但是,它在对西方价值观和民主政体的批判、一党专制的吹捧、自由民主派人士的打压方面,可谓观点鲜明,独出一色。
我时不时从乡下到城里买几份《环球时报》,主要的不是看国际上的东西,而是看它在唱衰民主政治方面又有什么新货色,从而启发我的思维,写点短评,宣传我的自由民主理念,当然,消除什么影响和肃清流毒那是无稽之谈了。
在民主政治的议题上,《环球时报》做得差的是,只登载代表执政党观点的文章,看不到反驳的或不同见解的文章。
当然,吃主子的饭,替主子说话干活,做法可以理解。但作为媒体,又跟挑水劈
柴干力气活的打工仔不同,是细活、精神活,要出主意、出思想。报纸上登载各种不同观点的文章,不仅表达了民意,版面活泼、热闹,而且通过交锋辩论,碰撞出新的火花,为党执政增添新视野、新思路。会出点子的打工仔,也许更能得到老板的欣赏和青睐。
比如,2月24日《环球时报》刊载了一篇《对改革的共识是什么,争议是什么》的社评。该文围绕“必须改革”、“改什么”、“怎样改”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文章高度概括改革的最大共识是“必须改革”,毫不掩饰地指出改革最大的争议是政治体制改革即政改。
政改,在网上在私下里可以说议论纷纷,看法不一。《环球时报》敏锐地看到了这个问题,直奔主题提出了改革的交点、热点、难点在政改。《环球时报》不回避问题,爽朗直率风格,令人钦佩。
政改,“改什么”、“怎样改”,《环球时报》提出了自己一贯的主张。尽管我不赞成它的观点,但它明确提出来了,不遮掩,使学有根据,批有耙子。
的确,政改是一个敏感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既要无所畏惧、百折不挠,又要小心谨慎,防止操作上出现大的失误。
《环球时报》关于政改的观点,虽然自己说是“包括中国的大多数人”的“主流
意见”,但毕竟是一家之言,还要看看少数人的非主流意见是怎么说的。
所以,我建议《环球时报》开辟类似于“政改大家谈”的专栏,让主流的非主流的意见交交锋,从而让政改分歧缩小,共识增多,催生出既启动政改又保持大局稳定的共识或方案来。这样,老百姓高兴,执政党领导也会高兴。
毛泽东说要搞两点论,宪法有言论自由的规定,《环球时报》敢不敢把不赞成政改主流意见的反对观点登出来吗?我揣测,《环球时报》的秀才们还没有这个胆量。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