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豆腐秘笈 ZT

麻婆豆腐最大的问题是豆腐的软嫩和出水问题。

1 .将豆瓣酱和豆豉剁细,姜蒜切末。

2 .将豆腐切成小方块,在加少许盐的沸水中焯沸 1-2 分钟,去掉豆腥味 , 也去水。

3 .锅中入油烧热,放入猪 / 牛肉末,将其中的水分煸干,盛出盘中待用。

4 .中火锅中烧热油加入豆瓣酱炒出香味,加入姜蒜末、干辣椒碎(可选)、豆豉炒至呈红色,放酒和一点点酱油。加汤、用水淀粉勾芡一次。 将豆腐烧透。

5 .再加入肉末略烧,用水淀粉二次勾芡,推匀

6 .收汁后起锅盛入盘中,撒上花椒粉、香葱粒,淋上热油即可。

  注意事项:

1. 豆腐焯水时在沸水中加少许盐,不但可以去除豆腥味,还可以保持豆腐软嫩,并且去掉一部分水分。

2. 最好勾芡两次防止豆腐出水,要嫌麻烦一次也可以。

3 。最好下汤烧,不放肉末也行。如果只放水,肉末要早下一起烧。

4 .做完要马上吃。 烫是麻婆豆腐成品特点之一

根据文献记载,早期的麻婆豆腐用料特色是用菜油和黄牛肉。烹飪手法是先在锅中将一大勺菜油煎熟,然后放一大把辣椒末,接著下牛肉,煮到乾酥烂时再下豆豉。再来放入豆腐,稍微加水并铲几下调匀,最后盖上锅盖用小火将汤汁收乾,起锅前再洒上花椒末。后来做法一直在改进。

关于豆腐的起源,说法很多。相传豆腐是前 164 年,由中国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所发明。刘安在八公山上烧药炼丹的时候,偶然以石膏点豆汁,从而发明豆腐。明朝罗颀在《物原》中提到前汉书刘安做豆腐的记载。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豆腐之法,始于前汉淮南王刘安。”

袁翰青以为五代才有豆腐。日本学者筱田统根据五代陶谷所著《清异录》“为青阳丞,洁己勤民,肉味不给,日市豆腐数个”,认为豆腐起源于唐朝末期。到宋代豆腐方才成为重要的食品。南宋诗人陆游记载苏东坡喜欢吃蜜饯豆腐面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京城临安的酒铺卖豆腐脑和煎豆腐。

1960 年在河南打虎亭东汉墓发现的石刻壁画,再度掀起豆腐是否起源汉代的争论。有的学者综合各方的见解,偏向与认为打虎亭东汉壁画描写的不是酿酒,而是描写制造豆腐的过程。但他认为,汉代发明的豆腐未曾将豆浆加热,乃是原始豆腐,其凝固性和口感都不如现在的豆腐,因此未能进入烹调主流。

不管豆腐何时起源,都不耽误我们吃豆腐。但是,吃豆腐似乎含义暧昧。

以前江浙一带农民家里有了丧事,要把一具尸体从家里移到坟地去埋葬,是需要邀些人来帮手的。到吃饭的时候,主人就在院里或门前空地上摆上几张桌子,端上饭菜请帮忙的乡亲们吃。但此时也会有个别游手好闲之徒,忙倒没有帮,却也坐上饭桌吃开了。即使被主人发现,也不便撵他。办丧事的饭菜比较简拙,以豆腐为主,盖白色乃丧事之主色也。有些去帮忙的老乡,因忌说去丧家帮忙,而说是去吃豆腐饭的。对那种不干活而去蹭饭吃的家伙,也说他是吃豆腐的。这大概就是“吃豆腐”一词的根源了。

另说,旧时豆腐店多为夫妻店。豆腐店老板娘以豆腐为常食,自然生得细皮嫩肉,同时为招徕顾客未免有卖弄风情之举,引得周围男人以“吃豆腐”为名到豆腐店与老板娘调情,且动手动脚。于是,吃醋的老婆们不满意了,以“你今天又去吃豆腐了?”来训斥丈夫。后来,“吃豆腐”便成了男人轻薄女人的代名词。鲁迅的《故乡》里称杨二嫂“豆腐西施”,表面上仿佛是在赞美她的年轻美貌并点明其身份“开豆腐店的”,其实还有深层含意。南方人通常把揶揄、侮辱人的行为叫做“吃豆腐”。小说中,作者写:“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擦着白粉……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

麻婆豆腐出现在大约在清同治初年( 1874 年以后),由成都市北郊万福桥一家名為「陈兴盛饭舖」的小饭店老闆娘陈刘氏所创。因為陈刘氏脸上有麻点,人称陈麻婆,她发明的烧豆腐就被称為「陈麻婆豆腐」,后来因為这道菜大受欢迎,食客多不知其原始店名,而称之為「陈麻婆豆腐店」。如此看,丈夫去吃麻婆豆腐,老婆们吃醋否?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