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速之后,近千万“就业增量”如何消化?
“主动减速”表明中国愿意为经济转型承受一定代价。那么,如何应对减速过程中凸显的就业难等矛盾?
“我们不再盼望看到两位数的增长,但很多问题需要在发展和增长过程中解决。”樊纲说。
按照政府预期目标,2012年中国城镇预计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要控制在4.6%以内,经济减速后就业压力不可小视。
对此,樊纲说,中国有8亿劳动力,其中30%至35%依赖农业生产,还会有大量劳动力不断迁移到城市,需要通过经济增长解决就业的结构性问题。
“没有质量和效益的高速度不可取,但过低速度更不可取。”春华资本董事长胡祖六认为,“中国经济至少要在未来25年保持较高速度增长,否则难以消化城镇化过程中的矛盾。”
一些嘉宾认为,具体到行业,受“减速”影响的情况将有所不同。广州汽车集团公司负责人表示,汽车生产行业自然形成的增长惯性依然存在,2012年中国汽车业的增速预计会高于7.5%。
虽然注意到中国经济增长出现减缓迹象,但与会嘉宾大多仍对中国经济基本面和长期走势持乐观看法,认为“不必夸大减速期面临的问题”。
“从长期看,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能够支撑未来10年以上8%左右的增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不是‘二选一’的命题,关键是通过持续改革破解体制障碍,释放发展潜力,寻求公平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对此,菲尔普斯也认为,如果平衡好增长和转型的关系,中国具备从内部实现自主创新的潜力,从而创造出内在发展动力,持续产生足够多的就业机会。
如何避免陷入“既减速又难转型”的困境?
让经济增长不再“紧绷”,目的是为转型发展“腾出”空间,但怎样改革才能“填补”上这个空间,从而避免经济硬着陆、陷入“两难”境地?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博鳌亚洲论坛2012年年会开幕式上表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转方式的主攻方向,扩大内需是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推进新一轮改革的战略机遇期。”迟福林说,应抓住外需减少的契机,加大改革力度,增加政府用于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保等领域的支出,力促经济主要靠内生动力均衡发展。
李克强副总理在论坛上强调,我们将深化财税、金融、价格、收入分配、企业等方面改革,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
“清除长期积累的体制机制弊端,难度不言而喻。”迟福林认为,下一步改革的关键是冲破既得利益群体的改革阻力。
“转型发展需要注入新活力。”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保育钧表示,必须进一步释放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尤其应加快国企和金融领域的改革步伐。国务院近期强调逐步打破垄断,提出铁路、金融、航空、电信等行业逐步对民营企业开放。“这显示了政府深化改革的决心。”
“经济转型需要政府推动,但主要还靠市场机制解决。”与会嘉宾普遍认为,“如果改革到位,解决好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城镇化等制约消费的制度安排,中国就能跨越‘拉美陷阱’,成功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