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有排座次的习惯,很多时候,极不靠谱。
但是当有人把宋朝第一人物的桂冠送给范仲淹时,我想他当得起。
不是因为他做过军区副司令、国防部副部长、以及副总理等高官,也不是他在与西夏的对抗中令敌丧胆,稳操胜算,保障了边关安全,更不是他推行过昙花一现的政治改革。
在中国这块地方,有人捧,就有人砸。王安石曾在神宗面前猛拍范仲淹的板砖,说他爱炒作,拉帮结伙,是伤风败俗的罪人。有记载说,在延州守卫边关时,西夏人十分敬畏,相互告诫“小范老子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然而也有人说是范仲淹编造出来鼓舞当地军民的,不是西夏人的原创。网民们对这种情况不会陌生,这和一些大侠网络爆料差不多,把疑惑送给未来,管他妈妈嫁给谁;把快意留给自己,爽一回是一回。
宋朝在中国文化史上,盛极一时,名人辈出,佳作无数。然而若论境界高度与脍炙人口,则非《岳阳楼记》莫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近千年来,妇孺皆知。这句格言虽然毫不华丽,但是把一代又一代感动得哗哗的。就凭这一句,宋朝第一人当之无愧。世界上总是好话说易做难,肯定不如先乐后忧更让人私心暗许,许多人认同这句话,大半是为了要求别人。如果说这句话有炒作、故作惊人语赚取名声之嫌(若在今天,一些网络牛人一定会人肉搜索,挖掘出从家庭背景、学历、代笔秘书、私生活诸方面的一堆可疑之处证明这点),那么,我真希望人人都能写下令天地动容传颂千古的一句话。能吗?有这个底气吗?
在推行庆历新政时,老范为了整顿干部队伍,板着铁面,把考核不合格的官吏从工资单上勾掉。好友富弼提醒道,你的笔勾一下,便有一家哭啦!于是老范又说出一句让老百姓开心解气的名言:“一家哭,何如一路(宋代行政监察区划,相当于今天的省)哭耶?”那些哭的人家自然恨恨不已,发点微博,散布点难查实据的消息,添点堵,谁也别想过舒心日子,好教你识得洒家手段!
说到范仲淹,不能不提到他在《灵鸟赋》中的那句:“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句话真个掷地有声,而且是金石声,绕世界九百多年回音不绝。不由人不衷心赞一句:老范,是条汉子!毋庸置疑,这句话最能触动现代知识界内心敏感的角落,一碰,便泪流满面。自从胡适把它与美国先烈吼出的口号“不自由,毋宁死”相提并论后,很多人引用它来激励别人(没错,不是自己)。中美两句话都有争自由的含义,但各自带着不同的国情,范仲淹更偏向言论,符合他的身份与士大夫的一贯追求。鲁迅“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灭亡”,与此意思接近,应是受到老范的影响。
一个人拥有开明的政绩,傲人的武治,先忧后乐的胸怀,铿锵有力的人格,在任何时代都是走在前排的人物。过去有人把曾国藩赞为德、功、言都站得住的完人,在我看来与范仲淹根本不能比,老范才是历史的典范,世人的楷模。
不难想见,有肝胆进言的人,仕途不可能顺利。范仲淹因为敢言被多次降职下放,这一点不奇怪。如果他因为敢说敢讲不招忌恨成为朝堂不倒翁,那才是咄咄怪事。不过寻常之事中,却有后世鲜有再现失传久远的真情实谊。第一次被贬,朋友们不仅不避嫌,在城门设宴饯行,,而且公然大肆表扬“此行极光”。第二次下放,朋友还是照旧,褒奖变成“此行愈光”。第三次,朋友送到郊外,赞誉又升一级“此行尤光”。有人感于后世人情淡漠,认为这三光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极美的故事,把原本黯然销魂的送别宴开成了充满阳光的表彰会。当时王质抱病载酒而来,面对有全程监视记录,将扣范党帽子被双规的警告,毫无惧色,竟认为能与朋友同甘苦共进退,乃是无尚荣耀。对照司马迁被下狱时,“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反右、文革时人人争着落井下石划清界限的情景,真是让人百感交集。范仲淹让人钦佩,他的朋友也叫人敬重。
范仲淹能有这些铁杆哥们儿,应该与他的人格魅力有关。我等后生小子无缘亲瞻其风采,对他的印象大半来自那三句话。不管他是否有其他弱点,这三句话足以彰显正直的神韵,也足以让我们后辈折服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