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来(01)抢购风潮




山雨欲来(01)抢购风潮

1988年8月11日至9月10日,历时一个月,《经济日报》开展了一个月的关于“四通现象”的大讨论。正当讨论如火如荼地展开之际,一场经济风暴正在悄悄来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1989年的那场政治风暴的前奏。这就是所谓“闯价格关”和由此引发的“抢购风潮”。

早在1988年3、4月两会期间,李鹏到邓小平那里汇报会议情况。邓小平问:代表们意见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李鹏说是价格问题。具体说,是因为价格的双轨制造成的腐败和经济秩序混乱。

所谓价格的双轨制,是指同一种商品有两种价格: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这是从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完全的市场经济过渡时,一种权宜的办法。这是改革过程中必须接受的现实,是无法回避的选择。问题是,有权力的官员将计划内商品卖给黑市,从中赚取差价,“官倒”、“倒爷”正是在这种背景中产生的。这种寻租活动获得了巨额垄断租金,并催生了中国第一批“权贵资本”。老百姓对此深恶痛绝。

邓小平当时就提出:要下决心闯过价格这一关。并且认为:“长痛不如短痛”。

从此,价格改革成为当时经济改革的中心议题。

1988年8月19日清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了一条重要新闻:8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开会,做出了关于价格改革的决定。在传达物价闯关的决定时,甚至提到军队和警察要作好准备,防止价格改革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他的意思是说:治国如同做菜,掌控火候非常重要。既不能操之过急,又不能滞后拖沓。应该说,闯物价关是关系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头等大事。如此大事,就这么一宣布就揭了幕,不客气地说,有点草率了。1988年初,四通承包云南电子设备厂,第一次招聘,尚且知道要“紧烧火、慢揭锅”,名单一批批公布,人头一个个落实、工作一步步跟上,还发生了一位老职工想不开,差一点出意外。后来我针对三批人分别讲了话,才人心安定下来。

草率的结果,是引发了抢购潮。

新华社的高级记者杨继绳——他是我们清华的一位杰出校友,曾经这样记述了这次风潮:

“8月19日当天,各地就出现了抢购潮。”

“当时群众抢购的情况是触目惊心的。从草纸到电池,从服装到鞋帽,从彩电到冰箱,见什么抢什么。着了慌的居民们恨不得将所有的纸币都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恨不得将几代人需要的东西都买齐。武汉有人买了200公斤食盐,南京一市民一下子买了500盒火柴,广州一女士扛回10箱洗衣粉。混乱的秩序使得商店不敢敞开大门,在门缝里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在门缝之外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在抢购队伍里,拥挤、咒骂,有的地方还出现了小骚乱。”

“与抢购同时发生的是银行门前排起了挤兑的长龙。湖北有的县银行因不能及时支付,柜台被愤怒的群众推到。”

……

在四通,并没有太大的反响,因为大家收入比较高,所以对物价并不敏感。但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为了遏制抢购风,1988年9月6日,《人民日报》头版报道:财政部建议控制集团购买力,控购物品包括“电子打字机”。四通的产品,成为控购对象。

我们隐约地感觉到,山雨欲来,已经是风满楼了。



_咖啡豆 发表评论于
对那时的抢购风潮记忆犹新,老百姓习惯了长期稳定的物价,突然听说什么东西要涨价了,都纷纷加入到抢购行列。我那时刚参加工作,还没成家,一不知道抢什么好,二也没那么多钱去屯购,看着大妈大叔们排大队去抢,觉得好辛苦,人心惶惶的。
ddss 发表评论于
谢谢万老这么快的回复。那个时候还在校园里,有些不闻窗外事,不过食堂里的菜越来越贵到是切实感受到了。我们学校伙食还好,可我在其他学校的中学同学告诉我,他们在校内游行了好几次了,因为食堂里根本就没有肉菜一个月了,正在长身体的男同学忍无可忍。
robertchina 发表评论于
期待万先生的续集,期望中国国内各阶层有良知的人士人知品读,并能有所启发。其实,现在是我们应该如何在吸取过去和共产党要权失败的基础上,这一次成功地和共产党要权。中共,不打自倒是不可能的。一打就倒也不现实。让我们齐心协力!
阿留 发表评论于
很高兴万老写写这个专题。俺那时候虽然只是个在读小学的小屁孩,但对此事也是印象深刻,因为连《儿童文学》的文章里都出现了这样的对话:“我妈说改革就是涨价!”这确实是引发89的重要因素。

其实89对民主的诉求到还在其次,之所以能发展到那么大的规模对反腐败和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诉求才是第一位的。
太白郎 发表评论于
很希望看到万学长对当今经济形势的看法。
万家述评 发表评论于
回复ddss的评论:
介绍引发1989年政治风暴的前奏:闯价格关引起的经济风暴。
ddss 发表评论于
沙发!

万老这个系列的主题是什么?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