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剂在阴道非经期下血的区别应用

  现代人,脑海中接受西医观点和西医病名、症状的为多。故而常会直接用西医的病名来套中药的运用,或灵或不灵。灵就当是安慰剂安慰了,不灵就当是中医不科学。

  比如阴道中有囊肿、瘤等,上古之人是无法知道的。而能知道,只是病人自觉的痛疼,以及严重的会有非经期,阴道不断流血。中医,只能从脉、血色、血块上去区分寒热,从而以调理人体脏腑内的寒热温度,让人体脏腑器官保持正常的温度下运行。而往往在这种温度下,人体自我排异、自我免疫、自我修复功能是最强的。 

  这就是中医的“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基本思想。用做现代人的俗话来说,就是体质好,则不太易生病。

  西医的阴道囊肿也好、子宫肌瘤也好,有的人处于没下血的症状,只是腹痛。有的人处于有血,但就是有血,有的血色鲜红,有的血色暗淡。有的同时伴有发低烧。而这些不同的症状,表明,她们脏腑内的温度也不同,中医认为是寒热不同,因此就得不同地对待。

  就如同,换家里的灯泡,我们不能说只要是灯泡就行,还得看螺口、插口、电压多少等。治病则更要因人、因证、因时,你非要说人不如灯泡,可以更机械点,那我就没话说了。


  现在中西医结合的,喜欢用桂枝茯苓丸、胶艾汤、当归芍药散、附子汤四个方子加减,来治疗阴道或子宫有异物而导致的非经期下血。这四个方子都是《金匮要略》中“妇人妊娠病脉证治”里的方子。

  三个方剂的共同点,都有腹痛、或下血或不下血、下血则淋漓不尽。但四个方子,应用起来还是有差别的。      

  下面主要把四个方剂的分别点说出来, 

  桂枝茯苓丸:血色紫黑有血块、小腹拒按或刺痛、痛处不移。舌头上有紫瘀或是深色瘀斑。

   胶艾汤:血色暗淡,有血块也不会大,少许小的血块。最主要的是,小腹是绵绵而痛,隐隐而痛、用暖水袋捂下或手按着,会舒服些。舌头上没有紫色或深色斑痕,甚至色淡不红润。

  当归芍药散:不下血,主要是小腹绵绵而痛,隐隐而痛,但痛不剧,一般会伴有心情不好会加重。更主要的一点是,小便少。严重的会有下肢水肿。

  附子汤:也不下血,只是小腹痛。但小腹是冷痛,就象有电风扇对着那个痛的部位吹一样,而且一定有怕冷恶寒,有时还会感觉腹胀。

  在临床上,这四个方剂都常用于西医诊断出的“子宫肌瘤”、“卵巢囊肿”、“阴道囊肿”、“子宫内膜炎”、“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在应用上,还是以中医的诊断,色、脉、症合参下使用,为更佳。  

  同样,在这些疾病的诊治上,王清任的少腹逐瘀汤、血府逐瘀汤、傅青主的止崩汤、固本汤、生化汤等,也常在临床上得以应用。

  无论用哪种方,首先还是辨证,见其证而用其药是关键。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