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和阿童写秦淮故事 虫二

曼舞飞絮的羁旅,小小的足迹漂泊在文字里,随心而来,随缘而去,随意而游,随喜而嬉,天地一痞。
打印 被阅读次数

1. 
童, 与你一起回秦淮的念头
从来没有断过。

可是,我是身不由己的丫头,
命运没能选择。

当你与公子哥凝望爱情的牌楼,
也是我黯然神伤的时候。

那个让你夭夭之逃的眼眸
恰是我魂萦梦牵的温柔。

2.

哥, 我在心底呼唤你,
在高山膜拜你,
在大海聆听你,
在梦里咽咽哭泣,
欲诉谁听?
 
一池清塘醉香,
朱颜碧墨深放,
我那卑微的身影晃荡,
如淤泥不见光,
似浊土入水藏。
琴棋书画,笙箫笛簧,
是我无处可及的梦想,
正如你的唇红齿白一样。

3.

童,  对你的忠诚是丫头本分的担当,
可我也有青春的向往。
我把梦放飞到天上,
那是桃叶和桃云够不到的地方。
如果有一天,你不经意发现我的眼角,
带着痴迷不悟的余光,
我请求你的原谅。

那是我偷偷奢望的花花心肠。

4.

哥, 我知道你的眼里仅有一株清莲,
我这浊俗的凡魂无法如花而灿,
那就让我化蝶为你翩跹。
亦或是,让我化成一只蜻蜓与莲相伴,

因为我明白,有莲的地方就有你的目光。

 

5.

童, 我一直无法忘怀那夜的凌乱,
为了那株最俊的玉牡丹,
献给哥的寿诞,你不惜一战。

你的情意如此明朗,
你的用心如此苦良,
你的技艺如此高强,
我却越帮越忙。
最后索兴怯怯地躲一旁,
看你单打独斗吴王。

主有难,仆不安,
最危急的时刻,我浑身冒汗。
未想,有一黑衣人从天而降。
那黑衣人看不清长相,
却把十八般武艺都施展,
见你无恙,便飞檐走壁而去,翩翩然,
留下那一朵玉牡丹,澄艳璀璨。


是他吗? 你一直自语喃喃,
绝尘而去到底为的是哪桩?
主子,那一刻,我忧伤着你的忧伤。
因为,我瞥见他离去时不舍的眼光。

6.

哥, 爱是退让,爱是成全,
爱是无惧, 爱是勇敢。
那一夜,在你和她的身上,
我看到爱的品质在发亮。
是的,奴仆的爱情太遥远,
世上繁花似锦,皆与我无关,
绿叶伴红花的命运钦点,
我受之无怨。

 

7.

童, 与你晨昏同游,朝夕相伴,
这是你最顽皮的颠狂。
倾国倾城的美人与哥何干?
万般皆是缘。
无缘的美人只宜远观不宜邂玩,
梦在天涯不在哥心上。

哥是少年,为卿轻狂。 我懂哥的悲壮。

8.

临终的时候,我别无所求,只愿你记得我的小名, 虫二。
 
这卑微的名字正好匹配我卑微的人生。 

秦淮巍峨的牌搂不会有我的故事,
 
然而,生生世世的轮回里,

秦淮的月色和灯火不熄。

也许有人会依稀记起虫二和他心事,

心事谁人知。




秦淮故事--学红袖体~ 来源: 阿童木牧 2012-09-12 23:23:34

秦淮故事 by 阿童

1

哥,再回秦淮的时候
幡然发现
我们的爱情
仍印在那峨峨的牌楼之上
经流年不灭
你轻拍那明朝的断垣
翩然转身之间
那眼神儿
竟比当年还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让我 不自觉地
想没入那湖莲中
作夭夭之逃
。。。

2 .

童,你当年为何要逃?
满湖八卦的晋莲
都姗姗地竖起了耳朵
象极了当年
。。。

当年当年
你,横吹长笛
白襟飘飘
陶然如玉树
驾兰舟临风而行
悠游于满湖飘香之艳莲间
怎一个
唇红齿白
。。。

3 .

那粱时的花燕
忽然轻叹一声
穿乌巷掠雀桥
寻香去了桃叶渡

哥,我本只想去
桃叶渡
怀古
却未想被那
桃云飞渡
十里落英
迷了心肠
。。。

哥,请不要
如此目如灯炬
。。。

4 .

童,你可知
那满湖的彩莲
唯你,顽劣不羁
伤人无极
。。。

你呢喃低语
一只翩跹齐蝶
扑在你的白布襟上
振翅啜泣
我扑簌眼睛
满脑子还转着
你的唇红齿白
。。。

5 .

哥,那夜我携了胖丫瘦环
大闹吴王府
吹熄了合宅的陈烛
掐了吴老爷子最俊的玉牡丹
想送给你作为寿礼
那黑衣接应之人
剑影如花
那可是你吗?

那夜的秦淮
新月如弯
画舫歌船
仙乐渺渺
你却匆匆
如柳飘行而去
空留我
挥着那朵
情怯怯的玉牡丹
大叹祸水红颜
。。。。

6 .

童,那日东王
约了那圆圆踏雪寻梅
可是你乔装成一名
年青小将
假传天王口谕
先劫了那绝世美人
闹得风雨满城
。。。

7 .

哥,那日我想
劫了那倾城美人
邀你同赏那
冷云万顷
美人如烟的
梅岭春雪
可她却执意
闲人无扰
童便硬着头皮
过了把
仗剑扬尘
拥江山美人
的梦瘾
。。。。

8 .

六朝的风月
仍然妖娆
秦淮河的流水
依然香艳
哥,我们的故事就不写了
明明都映在了
那峨峨的牌楼之上
经流年不灭
。。。。

哥,我的心现在开始痛了
。。。

附:

纯属虚构,勿对号入座!如有雷同,概不负全责!:)


附注:

虫二是有典故的,意指风月无边。我是借题发挥,偷换概念,以奴仆与风月不沾边为诗眼。
虫二  风月二字的繁体风月去掉外廓后剩下虫字加一撇和二,意为风月无边,用来形容风光美好宜人或一种由外部环境引起的无边无际的舒适感觉。
最初使用者无从确认,后来流传到民间,因没有“虫上加一瞥”这个字,便口口相传为“虫二”。
杭州西湖湖心亭有一石碑,即是清乾隆手书之“虫二”。湖心亭在西湖中。初名振鹭亭,又称清喜阁。初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明万历后才称湖心 亭。此亭于1953年重建,一层二檐四面厅形制,金黄琉璃瓦屋顶。昔人诗云:“百遍清游未拟还,孤亭好在水云间。停阑四面空明里,一面城头三面山”,说的 就是湖心亭的景致,“湖心平眺”为古时候西湖十八景之一。传说当年乾隆下江南,夜游湖心亭,被美景吸引,便题下了“虫二”二字,寓意“风月无边”。这两个 字取自繁体字“风月”二字的中间部分,把外框去掉,变成“虫二”。
另一处见泰山一摩崖石刻,这块刻石在泰山万仙楼北侧盘路之西,是清光绪二十 五年历下才子刘廷桂题镌的,是泰山七十二景之一。刘廷桂,外号“刘十二”,因十二岁考中秀才而得此号。相传,当年刘廷桂邀杭州友人登泰山至此,谈及杭州西 湖的无边风月亭,刘廷桂受到启发,当即挥毫写下了“虫二”二字,并对朋友说:这里虽无无边风月之亭,但却有风月无边之意。据说当时刘廷桂想直接题“风月无 边”,怎奈之前乾隆下江南时题过,因避讳,所以才灵机一动,题下“虫二”。
这个说法,和西湖那边的说法以及湖心亭的“虫二”碑矛盾,由此可见传说的不正。
有文字记载的说法也不少。褚人获的《坚瓠集》里,看到其引《葵轩琐记》云:唐伯虎题妓湘英家扁云:“风月无边”。见者皆赞美。祝枝山见之曰:“此嘲汝辈 为虫二也。”湘英问其义,枝山曰:“风月无边,非虫二乎?”湘英终以为美,不之易。但褚人获也不敢肯定是否典出唐伯虎,其下注云“《支颐集》作钱鹤滩。” 日本人梦亭东聚半笔记半诗话的《鉏雨亭随笔》中,有相同的记载。
张岱的《快园道古》卷十二《小慧部•灯谜•拆字》中有云:“虫二”两字,徐 文长赠一妓为斋名,取义“无边风月”。另,清人平步青《霞外捃屑》有云:越人好传谰语。如云徐天池游西湖,题某扁曰“虫二”,诘之,曰“风月无边也”。这 两则中的徐文长、徐天池,说的都是徐渭。唐伯虎生1470,死于1523;徐渭生于1521,死于1593。这说明,唐伯虎的“虫二”较徐渭早。
更早的传说跟李白有关。湖南岳阳楼三楼,有东西两联,东联是短短的一副八字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落款为“长庚李白书”。湖南美术出版社1985 年版的《巴陵胜状》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说岳阳楼三楼的木壁上,本来曾有三个隐约可见的字迹:一、虫、二。人们一直不解其义。后来李白游岳阳楼,看 出这是一副字谜对联,即“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并当即写下了这副对联。此事仍是传说,穿凿附会的痕迹明显。不过,李白到过岳阳楼倒是确有其事,有李白自 己的诗为证。李白有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云: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虫二”两字本无意,且被文人雅士演绎得如此意蕴丰厚,从中,华夏文字文化之博大精深可见一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