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伊甸园---婚姻和家庭幸福的金钥匙 (10)

恩典与律法

        前不久,在美国一个城市的中文报纸上,刊登了“一封给父亲的信”。这封信在当地的华人社区内掀起了轩然大波。这封信的作者就是吴锦的儿子。在父亲已经快要走完这一生的时刻,抱着善良愿望的成年的子女们,仍然被父亲身边那位“小三” 注:指插足他人婚姻的第三者 剥夺了与父亲最后相聚的机会。作者在信中表达了他的伤痛、遗憾和绝望。大多数读者对该信的作者表示同情。但有人批评作者不该发表这封信。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我们不是上帝,我们没有权利论断父亲和他身边那个女人的生活行为。

        这场讨论的焦点无疑让人们看到另一个宗教:律法的宗教。

        人间另一类宗教,也就是耶稣所讲的法利赛人的宗教。那是一个充满了条条框框律法的宗教,一个灌满了禁忌和对人论断的畸形的宗教。一个把耶稣基督钉在十字架上的宗教。它要人们强行遵守他们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否则,就会被扣上各样的帽子,遭受批评和指责;甚至用上帝的惩罚来威胁人。这种律法的宗教是一种奴役人的力量,而不是让人内心在真理里面得自由和解放的力量。可惜,进入这个宗教大门的不乏其人。

        在《圣经》新约里,希腊文的动词“论断”有两个意思:第一,辨别;第二,谴责。告诉一个人他做错了事情,是在道德上和法律领悟力上直接了当的行为,不是法律上对他做最后的审判。美国法庭的陪审团被称为“收集事实最努力的人”。他们的工作是决定一个人是否作了某件事。对犯罪嫌疑人最后的完全判决,取决于代表州政府的法官。在道德的法律范围内,一个基督徒看到另一个基督徒做错事情,甚至会向警察局报告。这个人这一生的命运就落在政府的手里。即便是他还会被许可继续留在监狱外,他也逃避不了自己行为的结果。

        律法的宗教混淆了论断和把谴责交到上帝受理这两个意思。有人说公开这件丑事影响人们对上帝的信心。但这些人无法否认,这封信所陈述的都是事实。耶稣讲过,在真理里面得自由。真实的东西要绊倒人的话,那只能说明这个人有问题。也就是说,这个人心中崇拜的不是上帝,而是另外一个人。这其实就是上帝恨恶的拜偶像。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掩盖住人的罪,唯有耶稣基督的宝血。摩西公开拒绝过上帝;保罗无情地迫害过教会;先知约拿公然对抗过上帝。他们最后都为上帝献身。上帝没有对他们说:“你们这些人做的事情太丢人现眼!你们不配被称为领袖、先知、使徒!你们的灵性哪儿去了?”

        感谢《圣经》为我们记录了真实的事件。

        律法的宗教,不仅是一个让人产生防御意识和负罪感的宗教,也是一个令人反感的宗教;是一个制造牺牲品的宗教。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希.夫洛门(Erich Fromm)说:“很多大宗教的悲剧在于一旦建立了宗教组织和机构,就开始违背自由的基本原则。宗教组织或机构的代表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家庭,家族和国家的地位。他们将人捆绑起来,而不是让人自由。他们崇拜的不再是上帝,而是自称奉上帝名的组织或机构。每个宗教都是这样。创建人带领人走出沙漠,离开埃及的捆绑,之后又将人们带到一个叫做应许之地的新的埃及。”

        王太太是教会里一个热心的信徒,除了担任教会某事工的领导外,还要参与大大小小的事工。每天为教会的事务忙碌不停。她对待家人节衣缩食,省吃俭用,却经常买大包小包的食物送给教会的团契活动,或用作探访会友的礼物。在人们眼中,王太太是个很有灵性的信徒,“爱人如己”的榜样。对人和蔼可亲,热心快肠。大家有事情都爱找她帮忙,而王太太也从不拒绝别人。但在家里,王太太却是喝三吆四,只要一点不如意就大声训斥,丈夫和孩子只好对她俯首帖耳,生怕她发雷霆。直到有一天,王太太终于精神崩溃,手拿利刃威胁家人的生命,被警察送往医院。医生诊断她患有忧郁症。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时候,王太太仍在想着教会的事工不能停止,她还要继续努力。

        这是一例典型的宗教牺牲品。我们只要稍稍观察,就不难发现,这类人为数不少。有一个人的母亲因病进了急诊室,但她说:“我今晚要带查经小组,所以,我不能走开。有的人把幼小的孩子锁在家里,以便她能够外出传福音。有的人不理会自己父母的窘迫生活,却从牙缝里挤出钱来供养有经济来源的老人。有一个人因担心自己生病不讨配偶喜欢,经常用《圣经》教导自己的配偶要怎么做才是对的,最后还是失去了配偶。有的人整天忙着救别人的灵魂,只要去他们的家里看一看,就仿佛到了垃圾场,一片狼藉,甚至厨房里用过的碗筷堆积成山。敦拿医生说:“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宗教是鸦片并没有错。”

        耶稣的宗教是要我们先得到祂的恩典,才有力量去爱别人;先要经历上帝的宽恕,才能有力量宽恕别人。这就好比一个连小学数学都不懂的人,如何去学微积分?一个没有基本电脑知识的人,如何去开发软件?一个不会游泳的人,如何去救落水的人?老百姓有句俗话: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我们小时候若没有被好好地爱过,我们怎么有能力去爱别人?用敦那医生的话说:“只有那些在春天里长成的树叶,才能够在秋天的时候落下来。”上帝呼召亚伯拉罕往外地去的时候,亚伯拉罕已经是当地首屈一指的大富豪了。耶稣是叫那个富有的青年人不要做物质的奴隶。先有了,才能给予。耶稣出来传道前,祂在一个幸福快乐的家庭环境中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祂没有在小小的年纪就扛起生活上的重担,像现在有些孩子那样:要挣钱养家、要照顾在病中的父母、要阻止父母吵架、要面对父母离异、要按照别人的要求做事、要不顾自己的需要,忍受病痛的折磨,努力做一个“阳光孩子”,来讨得父亲或母亲的爱祂的父母亲也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意愿加在祂的头上。相反、祂在年仅十二岁的时候,就参与会堂大人们的讨论,自由地表达祂的思想、信念、观点。律法说,你要完全顺服、完全舍己、完全奉献。耶稣说,上帝是造物主,上帝创造的生命和自然有它们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只有不违背这个发展规律才能不断成长、成熟。敢于把软弱表现出来、敢于把叛逆表现出来、敢于让眼泪流下来、敢于把愤怒吼出来,愿意从心里自由地接受上帝的恩典和上帝神圣的宽恕,体验上帝恩典的奇妙与医治。这样,你才能拥有爱;你才能给予爱;你才能接受爱。这也是心理治疗的最终目的:帮助病人重新获得爱的能力。

        有不少人对宗教反感。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恩典。对于上述那封信的个案来看,生活在耶稣恩典中的人,就会体谅和理解在一个交通和资讯发达的空间里,却被剥夺了与父亲连结的权利和机会的孩子们,心灵饱受了怎样的创伤。看见他们从被痛苦撕裂的粉碎的心中,发出的幽怨与绝望。如果我们有能力和恩赐帮助父亲和他饱受痛苦折磨的子女,我们就该像耶稣所讲的好撒玛利亚人,实实在在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是因为担心人们对上帝的信心受到影响而去掩盖和否认事实。如果我们有先知约拿单的恩赐,我们可以像他谏言大卫王犯奸淫罪一样进言他父亲的过犯;或者我们可以为他们家人祷告,求上帝让老父亲打开心门,敢于面对现实;让他的子女们得到心灵上的安慰和医治。我们不会因为摩西曾是杀人犯,就否认他是以色列人最杰出的领袖;我们也不会因为保罗的双手曾沾满基督徒的鲜血而恨恶他、远离他。我们虽然敬仰这位父亲的成就,但我们也不会因此盲目地美化他,或者假装他是完美。也不会因为他作为父亲和丈夫失败而痛骂他,而是诚实地面对问题,无条件地把他看作一个人来包容和接纳。让人们看到并经历一幅真实的生活,才有助于成长、成熟。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极力隐瞒、遮盖、回避、假装一切没有发生,努力表现完美。

        我们因为选择的错误,已经失去了伊甸园。然而,经过失败,看清了智慧果(分别善恶果)和生命果的人,才更懂得相信和接受上帝为人预备的,一条重返乐园之路的珍贵礼物--耶稣基督。

        从上帝来的是“恩典”,从宗教来的是“律法”。“恩典”让人做回自己、“恩典”引人通向自由;“恩典”让人看到希望。宗教律法扼杀个人的特性,强迫人遵守责任和外在的行为,总是纠缠在对与不对、该做与不该做的问题上,以此把人陷于负疚中,导致人产生心理上的灾难。生活在“恩典”中的人是有信心的、自由的、有创意的、喜乐的; 是敢于踮着脚尖走在期望边缘上的。生活在“律法”下的人是拘谨的、紧张的、顽固的、迟钝的、压抑的; 是爱批评和教训别人的。生活在“恩典”中的人得到的是生命;生活在“律法”中的人得到的是捆绑。“律法”让人指责别人,“恩典”使人自己悔改。

           

        我们把“恩典”与“律法”作一个比较:

                        律法

        外在的

        与行为联系在一起的

        骄傲的

        恐惧的

        有负罪感的

        有羞耻感的

        充满了必须应该

        指责的

        批评的

           

            生活上:

        拘谨的

        端正的

        不可改变的

        没有色彩的

        固执的

 

                        恩典

        内在的

        灵性上的

        无条件的爱

        自由的

        有希望的

        给予的

        接纳的

        冒险的

        喜乐的

 

            生活上:

        冒险精神

        充满惊奇的探险

        痛苦与喜乐

        神秘与远见

        满足与沮丧

 

 

有一首无名诗,描写了让人自由的恩典:

 

                                                让它去吧! 

让它去吧!不是说不再关怀,

而是说我不可能关怀到每一个人。

让它去吧!不是说把我自己与别人断绝关系,

而是我不能控制别人。

让它去吧!不是说不能做到, 

而是允许从自然结果中学习。

让它去吧!不是承认无能,

而是说结局不在我的手中。

让它去吧!不是试图改变或责备别人,

而是我只能改变我自己。

让它去吧!不是不喜欢,

而是去关心。

让它去吧!不是去修理,

   而是去支持。

让它去吧!不是去论断,

   而是允许别人做一个人。

让它去吧!不是在中间安排结果,

   而是允许别人遭遇自己的结果。

让它去吧!不是做保护神,

   而是允许别人面对现实。

让它去吧!不是否认,

   而是接受。

让它去吧!不是挖苦、讽刺、或争吵,

   而是找出自己的短处并且纠正。

让它去吧!不是调整一切来适应我的欲望,

而是过好每一天。

让它去吧!不是批评别人、纠正别人,

   而是尽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让它去吧!不是后悔过去,

   而是为将来成长和生活。

让它去吧!是不再害怕,并且热爱更多。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