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声之后:谁该为年轻人的暴力行为买单?

                                    枪声之后:谁该为年轻人的暴力行为买单?

 

    本月7月二十日,在美国科罗多拉州奥罗拉市举行的《蝙蝠侠之黑暗骑士崛起》电影首映式上,二十四岁的年轻人詹姆斯·赫尔姆斯向观众开枪射击,致使十二人死亡,五十八人受伤。此时事件再次深深地震惊了美国社会,不少人认为美国在枪支管理上的疏漏造成,造成频频发生的悲剧,有人指责社会越来越多的暴力游戏是诱导年轻人犯罪的主因。也有人说是因为这样的年轻人“受到歧视”、“性格有缺陷”;或者“一时冲动”而沦为暴力犯罪者。每次枪击案或者其他暴力行为发生之后,尽管东西方文化都不会在父母身上寻找原因,然而,现代心理科学的研究和发现,早已显明了父母亲是最应该为成年儿女暴力行为买单的人。

     

      世界知名心理分析家爱丽丝米勒博士(Dr.Alice Miller)对儿童虐待做了多年的研究,发现暴力的根源与一个人的童年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简单地说,孩子的行为是靠模仿的,而不是来自这个孩子长大以后,得到多么好的教育。世上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我们不能不承认,不是每一个父母,都有能力爱自己的孩子。

 

      打骂孩子的父母即便是在美国,也并不少见。他们也许不会打骂,但是他们会忽视,甚至不理睬孩子的情感需要。很多父母意识不到,他们在孩子面前打架、吵架或者冷战等,都是在实行暴力。他们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往往不自觉地朝孩子身上撒气,并且还要责怪孩子“不听话、不懂事。”为了让孩子成功成才,父母亲会以各种手段给孩子施加压力,甚至不惜对孩子讽刺、挖苦、批评、羞辱等;然后再冠以一个好听的名字:都是为了好!米勒博士告诫大家:父母亲的这些行为其实是在给小孩子中种下一颗仇恨的种子;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孩子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者表露自己的情感,孩子会无所适从,他不知道该怎样得到父母的爱,也不知道该怎样在家里表现。这个孩子会变得无助和绝望。那这颗仇恨的种子就会渐渐发芽、长大,最后以暴力形式再展现给父母和社会。正如米勒博士描写的: “被虐待过孩子将总会找机会在替罪羊身上进行报复,发泄他们在身心和大脑中压抑的情感。”

 

凄厉的枪声,用最残酷的声音向社会述说着它的故事。

 

没有暴力是“一时冲动”造成的。心理学的发现告诉人们,那是人童年在情感上被虐待留下的“伤疤”,没有得到过医治,在他成年后,将他推进暴力和毁灭的行为。米勒博士提醒大家:“每一个残酷的行为,不论是多么残忍和令人震惊,都可以追索到凶手的过去¼法庭只惩罚那最后一刻的行为。而那一刻往往连接着施虐者根本意识不到的,罪犯整个早年的伤心史。”

 

瑞士医生和心理学家保罗屯尼尔(Dr.Paul Turnier)写到:“暴力就是一个意外事件,以一种长期被压抑的进攻性、无意识的、意想不到的形式出现,没有人认为自己应该对此负责。”

 

东西方文化都保护父母不为孩子的暴力行为买单。问题在于,但年轻的杀人犯面对法律制裁的时候,人们只会对他的行为感到愤怒和遗憾吗?或者抱怨社会吗?美国知名精神科医生卡尔门宁格(Karl Menninger)指出:“如果罪犯受到法律制裁,我们必须先问问:他怎么会成为一名罪犯的?他的母亲是什么样的人?”

 

枪声之后,愿每一个父母亲深思:那只摇摇篮的手,掌握着孩子的未来。

nuaabill 发表评论于
写的真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