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谢各位昨日参与拙文《国学大师可以休矣》的讨论,受益匪浅,同时也促使我进一步思考。
关于什么是国学,目前还没有官方的统一定论,以我浅见,国学就是能把“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融汇贯通的学问。做此学问者,不必具备任何自然科学常识和逻辑思维,只要记忆超群,过目不忘并能从“一个短句,数种解读”的古籍中“悟”出来,十有八九就是“国学大师”了。
那么,能被纳入“国学”的经典著作都有什么呢?我看只要能通读《四书五经》就足够了,剩下的就看你的“悟性”了。
那些“大师”们都“悟”出什么了呢?
昨天有网友说,科学不是认知的唯一途径。当时我表示赞同,但是细想这句话并不全面。
不错,科学还远远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但是科学到目前为止是人类认知的最佳甚至是唯一途径,通过皈依宗教,或近似宗教的各种修行方法也是感知世界的一种方法,又是或许是更有效的方法,但是,认知和感知在我看来是不同的,认知属于科学范畴,感知属于哲学和宗教范畴——我思故我在,但是科学上,对于自然的真正认识是不能仅靠个人去“思”去“悟”的,即使牛顿被苹果砸了脑袋悟出点什么,最后牛顿的三大定律还是要靠数字和实验来说话,要经得起事实和逻辑的检验,同时牛顿定律也是可以被证伪的。
感知是人类器官对于外界的感受和知觉,而认知能力包括了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方面,尤其是抽象思维和逻辑判断后得出的结论。
所以,国学靠的是感知,每一个国学大师对经典的诠释都不相同,大师们之间的争论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难想科学家们之间的争论大多数最终可以以事实和逻辑得出公认的结论。
所以,我宁愿做一个科学的迷信者,也不原意做国学的崇拜者,这就是我为什么对“国学”保持高度戒备的原因。
抱着一个戒备的心理来看待国学大师的确有些不公平,难免有失偏颇。但是大师们,包括国学本身究竟高明在哪里呢?几千年来,国学为中国做了什么实事?让中国在为文明之路上走了多远呢?
有网友说:“实在看不出这有什么难懂的,无非是与世无争的中心思想变着方儿绕圈子的一堆说辞”,“实在看不出这有什么别出心裁之处和深刻知点。真是于丹水平!”
还有极端的:“国学大师"和部落里的巫师一样靠的是神神秘秘、故作高深。一个人读了一大堆书,记住一大堆材料,在一些个地方卖弄一下。引起了一阵惊叹。如此而已。几乎所有的近现代"国学大师"对人类现代文明几乎没什么真正的贡献。只在一个小圈子里意淫,沽名钓誉。”
“大家一说国学就说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无所不包无所不能,这就很有意滛成分了。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不假,但我们自认为西人重条分缕析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东方文明重综合重全局治标更治本,这纯属自欺欺人。我实在没看出孔老夫子是怎么综合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这句话本身很美妙,没有问题。们中国人在一同一个地方生生不息地拼杀砍打玩了五千年却怎么也没有玩出平等自由民主科学的观念。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就犹如众多猴子在不同的坡上推石头,有的猴群整来整去整出了个最直接了当巨省力的轮子。我们中国人整出的是滑板与杠杆,当然用滑板和杠杆最终也能把石头推上去,但用起来费劲多了还总是遇到意料不到的问题,不好用。这滑板与杠杆便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庸和谐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套社会伦理学,历来也是社会游戏规则的基础,并由此建立社会秩序。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是中庸与和谐,由此洐生的社会游戏规则和在西方由自由与平等为核心而洐生的大不相同。中国传统价值体系重结果不重过程,这必导致社会重道义而轻程序。但是具有反讽意味的是,没有程序公正,道义公正是很难得到保证的,因为道义公正是基于价值判断,本身不具可操作性。”
我突然发现,“国学”是一个和中国社会严重脱节的“理想学”,它是把一些极为简单的普世的原则化简单为复杂,变成君臣父子仁义忠孝,一大堆条条框框。有一位自以为“悟”了的网友说:“南怀瑾清楚地总结了做人的基本道理:“不犯上作乱”。“孝道", 做事有分寸和限度。”。
呜呼!难怪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就是一潭死水。不犯上作乱啊!大伙儿在家里先操练好孝道,到皇帝老儿那儿再表达“忠心”,社稷长安,万民颂扬矣!
我真的怀疑“国学”是有意在捣浆糊,平等自由博爱这些早已被文明社会广泛接受的概念偏要被一些“之乎者也”弄的玄而又玄,人性的本能要被扭曲,然后再靠人去“悟”,极少数人“悟”了,他们不是藏匿深山隐居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免得“作乱”,悟不了的就做顺民,愚民,乃至暴民。所以中国社会本质上还停留在大清朝:
……
“他从枯败的木棺里坐起
略扶了扶褪色的花翎
便向围观的民众
喷出一嘴迤逦的鸦片
并告诉我们
这便是盛世的烟云
让它驱散那些绝望与朽烂的谣音
我多如繁星的子民
尽请闭目安享太平”
(谢长安:我们依然活在大清)
于是,中国似乎有两套“学”??一套是“圣人”的国学,另一套是民间的功利的活命学,由此我们还看到两套文化,一套是经典古籍上的书面文化??仁义礼智信中庸和谐;另一套是民间的现实文化??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书本上的说教和现实远远脱节了。
圣人最值得称道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得好呀!可是现实里咱这么做了吗?从皇帝老儿开始,他自己的老二是四处散播龙种的播种机,但是他却要把别人的娃娃硬生生地阉了;咱的父母们,自己肯定不喜欢把头发吊在房梁上,用针来扎自己的大腿根子,可是一定要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一头钻进霉烂的古书堆里找黄金。一句话:都是为你好!
我们可以借着“为你好”这个道德幌子,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招牌一转,就成了“己所欲,硬施于人”。于是自己喜欢的菜就硬往别人腕里挟,自己喜欢的烟酒硬往别人手里塞,自己喜欢的酒就硬往别人嘴里灌……。
尊重他人,自由,这些东西咱是没有的。
其实,平等,自由,相互尊重这些普世价值就可以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靠边站了。自由平等博爱法制这八个字也可以让“国学”靠边站。
因为,国学虽然弄出一大堆深奥玄妙的东西来,似乎也指明了一个光明的目标,但是国学从来没有告诉人们通往光明的大道在哪里,如何具体实现这些目标。
国学要让人自己去“悟”,自己成仙,成佛做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至少也要是一个君子。芸芸众生,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普世价值的意义在于,平等自由浅显易懂,而且这些都是基本的人性,不否认,不刻意压制,不拿“天理”来泯灭人性。人性得以自由发展,能引导的就往善的方向引导,不能引导的就以法律来制约。
比如贪婪是人性的一面,靠大道理,靠“仁”,靠“礼”都是不现实的。
只有承认并接受人性贪婪的一面,正确引导才能将“恶”变成善。西方的专利制度就是典型的鼓励“贪婪”,将贪婪转化成发明创造的动力。
平等自由是西方文化的基石,懂得了这个,自己喜欢的或不喜欢的,都不会强迫别人接受。自由是最为可贵的,但是自由是有约束的,这就靠相应的法律,不是靠说教和“礼”。
博爱,说到底也是人类人性之善的一面,但是在善和恶的斗争中,善往往不能占据上风,那么博爱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宗教的力量。咱们也提倡“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可是没有宗教的力量,这又是一个只停留在表面的说教,我们连领养非洲孤儿的勇气都没有,还奢谈什么“以及人之幼”呢?
人类的弱点有很多共性,刚才说《中国好声音》的时候我突然想:这么多歌手参赛一举成名,名利双收,那么他们模仿翻唱别人的歌曲支付版税了吗(这版税的概念也是舶来品)?我们这些听众,不厌其烦地从网上下载,这样做合法吗?在中国这样侵权的网站比比皆是,禁了一个(百度已不允许境外下载),另一个马上出现,咱们的国学如何看这个问题?是不是一个歌曲还要收费算“不仁不义”,收版税是“小人”所为?
咱们这些凡人靠学习国学大师著作能自觉抵制诱惑不私自下载音乐电影电视吗?《国学》能首先解决版权版税的问题吗?
瞧我唠唠叨叨,真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