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一位老师为《溯源二》写的书评,写这篇书评是他生前做的最后一件事。完成这篇书评,用了他十几天的时间,也用尽了他最后的生命力。我收到书评的时候,他已经离开了尘世。他叮嘱家人,一定要等到我的病情稳定之后再告诉我他离世的消息。他让家人转告我,不要哭泣。如果想念他,就多写好书。
我不哭,不哭……
附:书评
最初认识闲云的时候,她还是个个性较强又很霸道的小姑娘。单薄的身体,黑黝黝的脸庞,圆圆的脑袋,两条粗粗的小辫子,一双幽深的大眼睛,两束凌厉的目光,这是我脑海中她的形象。那个时候,我一个人住在一所孤单的又大又破的房子里。每当暑假来临,总有一大帮孩子跑到我屋前的那片荒地里,采野花,捉蜻蜓,捉蚂蚱,采摘被他们叫做“甜星星”的小野果。时间久了,我和他们成了好朋友,他们会跑到我的院子里找我要水喝,让我给他们讲故事。
第一次注意小闲云,是我给一大帮小孩子讲了《孙悟空大闹天宫》之后,别的孩子都连连称赞孙悟空的本事,有的男孩子还找来树枝当金箍棒模仿孙悟空的样子比划,只有小闲云用两束目光扫射着我,脆声声地问我,孙悟空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本事,他从石头里蹦出来的,那石头算不算他的爸爸妈妈,要是玉皇大帝给他一个大点的官,他就不会大闹天宫了吗。我不知道她那圆圆的脑袋里都想了一些什么,但他的问题把我吓出了一身冷汗,我连忙招呼孩子们,带他们到后园子采摘我用简易的塑料大棚扣栽的西红柿。就在大家都分到了半青不红的西红柿,兴高采烈地或大口朵颐或小口吮吸时,小闲云双手捧着一个又小又青的西红柿径直冲我走来,还是用两束目光扫射着我,问我到底是不是作家。我摇头否定,并问她为什么要这样问。她沉着脸郑重地说,作家是最厉害的,什么故事都会讲,什么问题都会答。然后她叹了口气,用有些同情又有些安慰的口吻说,不是作家也没什么,又不是谁都能当作家。
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小姑娘已经人到中年,我也成了耄耋老人。前年,我收到闲云寄来的《醒园深处》时没有惊讶,只有几分喜悦,因为我早就知道她对作家这个职业的敬仰和向往,也了解她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范畴。去年,我收到闲云寄来的《醒园幽音》和《溯源一》时正在医院里休养,可能是人身已枯只争朝夕的心理吧,我日以继夜地品读那两本书。当读完那两本书后我发现,那时的闲云已非往时可比,她的脑子里有着一整套哲学理念,也有着对人生的终极追求,这理念和追求给了她无穷的力量,让她独自在精神的瀚海里畅快地遨游。后来,我康复出院了才告诉闲云我住院的事,我对她说,感谢她的书给了我力量,让我战胜了死神。我说为了能多读她的几本书,我一定要好好地活着。没想到她却说,只要心念能够抵达,不论在哪个世界里都能够读到她的书。我就问她,如果我死了她会不会难过,会不会哭。闲云回答我说,会难过,可能也会哭,但最终会感到轻松和欣慰。她对我说,米老师,人这一辈子能活得越来越清醒越来越明白,这就是可喜可贺的事。不过,最后她还是说了,相信我会健健康康、长命茶寿,把她所有的《溯源》都读完,给她写好多书评。
前不久,我收到了闲云寄来的《溯源二》的打印稿,她说让我先读着,最好能给她写篇书评,我也没多想就信誓旦旦地应下了,没想到这一回她给我出了个更难的难题。读《溯源二》前面一部分内容的时候,虽然是夏季,我还是找了靠窗的椅子,只为了迎合凯伊丹的心态和状态。读到凯伊丹梦到小人儿崘母的时候,我觉得就是我在做梦,当从梦中醒来后,惟恐梦中人即刻走远,所以不急于睁开眼睛,而是闭着眼睛揉搓自己的脸,就像在揉搓梦中人的小手。读到那片太阳下的黄花地时,我会觉得我正站在花地里,闻着花香,回忆着往事。这个时候,一生中受到过的屈辱、承受过的苦难都化作了山谷里的清风,渐渐地散开、渐渐地远去,好似从来不曾存在过。事先我没想到,当年那个把我问得胆颤心惊的小姑娘,几十年后又一次让我惊诧不已。想来还真是,不论是父母婚姻的变故、苦难的经历、大病的折磨,还是心灵的挣扎、精神的求索,在闲云的生命过程中都起到了补给动力的作用。那些让人忧伤和痛苦的事情,走过了也就宁静淡泊、风轻云淡、天地广阔了,所写的文字也就清微淡远了。
当我读到作品里的“我”讲述他在石界学画时的情形,讲述他终于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画师时,我一下子想到了斯卫丹在去世前自言自语地说,如果他能梦想成真,他要像父亲凯伊丹那样做一个自由、浪漫的人,他要做一个最好的画师。闲云巧妙地让斯卫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斯卫丹和他的父亲凯伊丹的观点是正确的,“所有我们能够想象到的美好,都会真实地呈现在眼前”。当我读到斯卫丹和小人儿崘母在隐界里相遇,当小人儿崘母知道了斯卫丹已经感受到了她的存在之后,毅然决然地向远方浮游而去时,我被真真切切地震撼了。小人儿崘母为了等到斯卫丹,付出了很多努力,可当她实现了愿望,等到了斯卫丹之后,并没有因儿女情长而丧失理智,并没有因贪图自我的感受而继续彼此“消耗”,这给我们提了一个大大的醒。当我读到小说最后,女娲面对着泉眼越来越大,水流越来越汹涌的状况时,想起了她的铁匠父亲,想起了父亲的冶炼技术和打铁技术,也就模仿创始老前辈的样子,用极心力来挖掘土山底部没有变成土的石头,用她自身的能量将石头“过火”之后,投入到泉眼里,最终堵住了泉眼,避免了水灾泛滥,我又佩服起闲云的深谋远略。我明白了为什么“我”的父亲最初不允许“我”去学画,明知道“我”不喜欢打铁只喜欢画画,却逼迫“我”在他的身边待了好久好久。这些情节正如闲云过去说过的那样,“所有的经历都是得到,不论是酸的、甜的、苦的、辣的”,这也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方向有目标,不必抱怨任何,只须活在当下。
《溯源二》中,表面上闲云为徒丹用了不少笔墨,实际上她是借用那些笔墨表达了自己对学校教育方向的观点和对家长如何教育孩子问题的看法。闲云巧妙地用石界时“我”的遭遇以及父亲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对比了徒丹在学校里的遭遇和父亲母亲及祖父对他的教育和影响,隐晦地表达了她对学校应该重视心灵的教育、应该加强孩子们心灵韧性的培养的观点。闲云借斯卫丹之口表达了自己观点,她认为人生应该清醒明白、积极上进、不懈努力,但人生不应该活成拼命勇士的状态。这个问题与小说前面提到的科技危机、食品问题一样,与现今社会现状有着惊人的相似,同样面临着如何改革的难题。闲云确实睿智,在不想表态的问题上,坚决没有任何立场,一旦想要表态那就绝不含糊。
必须说明的是,虽然我深知闲云一直在努力,也曾被她的《溯源一》振奋得夜不能寐,但是读完《溯源二》后我还是感到了意外,觉得不知不觉中被《溯源二》进行了一场心灵与精神的洗礼。闲云只用了20万字,既描述了史前之前那个科技超发达、物质较丰富、精神世界却未被开发的时代的状况,也暗合了现今的社会形态,她强调了“社会公用心”的重要性,她渴望整个世界都像“相对独立时空”那样,充满温馨与美好,充满了简单的幸福与终极的快乐,她还明确地表述了“没有人可能替天行道”,所有自以为替天行道的人都是与自然道背道而驰的。
作为文学作品,《溯源二》的铺排可谓场面宏大,情节复杂,哲理深刻,思想性强。难能可贵的是,闲云时常于轻描淡写中自然而然地转换场景、转换空间、转换当事人的身份,在完成情节之后又轻车熟路地带读者回归到先前的情节中。这样的写作需要足够的勇气,需要足够的能力,更需要清晰的头脑。对于闲云来说,更加可贵的是她反复讲述了精神生命的重要性,讲述了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关系及二者的相互作用,但她没有浮夸精神、没有神化精神。她破解了“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和“盘古与女娲用泥造人”的神话,把传说中的神仙们请下了神坛,让他们以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形象回归到人们的心中并唤醒人们内心对种种美好的信任与向往。
读《溯源一》的时候,我曾以为“溯源系列”是神话故事系列,读了《溯源二》我才明白,这个系列非但不是神话,而且是破解神话,还神话以真相的系列。这样的系列,对于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树立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写到这里,我想我该收笔了。以上文字,只是我读过《溯源二》之后想到的一些事情,充其量就算一篇读后感吧。闲云的“溯源系列”要写五十多部,我想我是等不到五十部都完成了。还是用我先前说过的话说,为了能多读几本《溯源》,我一定好好地活着。闲云啊,你只说最后一句就行了,你就说,相信我会健健康康、长命茶寿,把你所有的《溯源》都读完,给你写好多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