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提到的那三种肉,分别是牛肉、鸭肉和袋鼠肉。当然我以前从没吃过的,便是袋鼠肉了。不过,就刚才跟大朋友提起的时候,他还在笑: to be frank, we could not tell what is what. 当时,我是吃了半天也没分得出哪个是哪种肉。做出来的颜色差不多,居然味道也差不多。每样切了些给大小朋友尝,一番讨论之下才基本确定哪个是牛肉,哪个是鸭肉,那剩下的自然就是袋鼠肉了。由此可见,我们之中,是完全没有美食家的料了。
第二天,离开赛特,开了约九十公里,抵达我们的下一站——Nimes尼姆. 尼姆是法国南部加尔省的省会,以法国最暖热城市而著名,是一个既拥有历史而又朝气蓬勃的地方。在这里,古罗马建筑珍品与当代建筑交相辉映,让人穿越时空之感显得如此有力而轻盈。见到网上有句对这个城市简单而精确的总结:
“尼姆是一座具有二重性的繁荣城市。在这里,古典与现代、天主教和新教并存,它是外向狂欢的,同时又是节制腼腆的。”
在法语里,“尼姆”是泉水精灵(Nemausus)的名字,沿市街而行,处处都可见到造型特殊的喷泉,让整个城市充满活泼的气息。
1)
有着两千年的历史的尼姆,经过岁月的洗练,给我们留下了一系列卓越迷人的建筑:古罗马竞技场 Les Arènes; 四方形神殿 La Maison Carrée; 泉边公园 Les Jardins de la Fontaine; 马涅塔 La Tour Magne;和加尔桥 Le Pont du Gard。时间所限,我们只是去了上面头尾的两个地方。
古罗马竞技场,这座完工于公元二世纪初的巨大建筑,气势雄伟而典雅。当时可容纳24,000名观众。其内部面积为133 x 101米,高21米,是现存保存最好的圆形罗马竞技场。竞技场最初是用来观看角斗士之间或动物之间的角斗表演的:竞技场的一天开始于动物和猎人之间的生死决斗;中午时分,死亡的尸体被丢给野兽们;下午则为角斗士之间的角斗表演。据近期的历史研究结果,那些角斗就象一种适当的运动竞技一样,是在非常训练有素的自愿竟技者之间进行的。
2)
外面可看到顶端的60道拱门,公元5世纪曾被歌德人当作军事要塞。
3)
4)
古罗马人有两种修建圆形露天剧场的方法:一种是依地势上升、梯田式修建,称为“cavea ”;另一种就是通过无数的墙和一系列的拱门来支撑梯形阶梯。尼姆的这个竞技场无疑选择的是第二种。
5)
6)
7)
坐在竞技场顶层可眺望整个尼姆市风光。
8)
竞技场如今供人参观之余,也会举办一些音乐会。我们在的时候,就看到里面有POP乐队“L.M.F.A.O.”表演的广告呢。
9)
围着竞技场绕了一圈,再次感受一下厚重的历史。
10)
竞技场旁边是自由广场,广场面积非常的大,与尼姆火车站遥遥相对。
11)
离开罗马竞技场,回到停车的地方,拿cooler的东西,就着车的尾箱匆匆解决了午餐,已经是一点三刻。接着马不停蹄地上路,半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了5欧元纸币的背面的那个景点——加尔桥 Le Pont du Gard。
大约在公元50年,处于鼎盛时期的罗马帝国,为了把泽斯Uzès的水送到当时的重镇尼姆,建造了一座50公里长的水道。这座典型的罗马拱式水利工程耗时15年,把山里的泉水穿越崇山峻岭运到尼姆,每公里落差只有24厘米。为了让水从加尔东河谷上经过,修建了这座加尔桥。
从停车场到加尔桥有好几百米的路程。首先到了漂亮宽畅的旅游中心及咖啡间。我们在那里,到处找不到售参观门票得地方,于是到问询处排队问。这才知道,问询处是不卖票的,而且,加尔桥根本就需要门票。只要在这里有的收费机器上付停车费即可。当然,停车费不菲,18欧。
可能是正好赶上有些旅游团,游人不少。随着人流往前走,难得地觉得热了,躲到一边,把穿在短裙里的七分裤脱了,光腿穿短裙,太久违了的事。再往前,一转弯,雄伟壮丽的加尔桥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12)
加尔桥建于公元1世纪,是古罗马时代的高架渠桥,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罗马引水渡槽。这座雄伟壮观的三层拱形桥架着水渠横跨加尔东山谷(la vallée du Gardon),是从法国南方尤塞斯镇到尼姆市50公里、运输淡水的引水渠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性建筑。
13)
桥边路上,有颗奇异的大树。
大小朋友跑过去看个究竟,回来说,是个千年橄榄树。哦,原来橄榄树是这样的哈。
14)
终于,我们到了桥脚,从这个角度看,真的很宏伟有没有?
15)
上到桥上,虽然烈日炎炎,却不时有一阵凉风吹过。放眼望去,加尔登河的两边有不少人在嬉水,湛蓝的湖面漂着这几艘漂亮的小船,远处是一片郁郁葱葱,亮丽又富有生气。
16)
下了桥,顺着傍边的坡路下去,到了桥的背面。顺着通向河边的小道继续,回头一看,加尔桥在阳光下轰立在我们眼前。
17)
让我们再看看加尔桥的资料:
桥高48.77米,桥长274米。三层叠拱桥的中、下层是支撑桥体和通行桥,最上层为封闭水渠。建筑该桥全部使用就地取材的石灰岩,最大块石厚50厘米、长两米多,重约6吨。底层人行道,有6个拱门,长约142米,高度为22米,间距16米-24米。中间层有11个拱门,长约243米,间距19米。上层有35个拱门,间距为 4.6米。桥的宽度下层为6.4米,中层4.5米,上层仅3米,正好在水槽下面。
18)
为了抵御洪水,桥身呈轻度曲线,并在桥墩底部建有水角,两旁粗糙的突出物用来连接木脚和手架。加尔桥高架水渠的斜度为1/3000,落差约17米,整体设计是为了保障水能够自然地流向城市。这座历经2000年洪水、战乱和社会变迁的桥梁,至今依然保存完好,即使是1958年千年一遇的洪水,水位曾达到渠桥的第二层,造成了35人死亡,桥却安然无恙,不能不令人惊叹古罗马建筑师们的鬼斧神工。后人也一直以加尔桥作为桥梁建筑的典范、建筑学的教材。1985年,加尔桥被列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文化遗产,可以说真正是实质名归的。
我们在清洌的河水里好好的嬉戏了一番,这是一路上第一个让我觉得水是暖暖的、不凉了的地方。大小朋友恨不得回车里换了衣,到水了畅游一番。念着时间这个紧古箍咒,我只好让他们耐心且充分憧憬我们下一站的美丽海滩——Staint Tropez圣特罗佩。
法国小城圣特罗佩,这座位于蔚蓝海岸(Riviera Cte d'Azur)的小城,号称拥有法国最美丽的海滩。它也被叫做“太阳城”,可见这里的阳光是多么的灿烂。
圣特罗佩的海滩,并不像其他旅游地一样绵延几十公里,而是由近百个近千平方米的小型海滩组成。可惜,等我们到了那里才发现,大约这里银沙满地的海滩多被豪华的酒店和私人别墅占据,我们居然花了不少时间才好不容易找到了个公众海滩。
难怪网上说,在半个世纪之前,圣特罗佩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可现在,它已经变成富豪们竞相攀比的“巴比伦”。据说,在那里目击贝克汉姆一家或是希尔顿小姐也不是不可能的事。而一到盛夏季节,那里的海湾便泊满了修长优雅的游艇,尤其以20世纪30年代风格的意大利Riva快艇居多。
海滩果真不大,虽然周折得有些沮丧,大小朋友还是好好的去水里泡了会儿,沐着斜斜夕阳,倒也是个颇为不错的体验。
19)
20)
21)
22)
23)
24)
25)
离开的路上,看到这首豪华的私人游船,让大小朋友浮想联翩地编了好些故事。
不过,我叫停车出来拍照,倒是因了那轮粉的圆月。
26)
最后,照例让大家猜一猜哈。
从中世纪开始,尼姆就以纺织厚而结实的帆布著称。后来,这种厚布被出口到美国,很快被用来生产结实的牛仔裤。那被叫做Denim牛仔布,最早被称作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