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琳法师《幻住问答》有关会集本疑问的详细解答(一)

发表一点心得看法,转贴一些好文章,自利利他。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宏琳法师《幻住问答》有关会集本疑问的详细解答(一)

宏琳法师《幻住问答》有关会集本疑问的详细解答(一)

                                   

时间:二0一二年春 

    地点:九华山幻住茅蓬

              人物: 宏琳法师(下简称宏)

                           愿海居士(下简称愿)


:阿弥陀佛!师父您好!这次上山来拜访师父,有一些佛法上的疑问,请师父答疑解惑。

:答疑解惑不敢当,尽我所知我们共同探讨。

:我知道师父参过禅,学过密,现在着力于净土法门。您曾参学过许多名山巨刹,亲近过禅宗前辈大德,又入藏数年,依止过格鲁、宁玛派许多上师,见闻广博。

:是走过一些地方,也遇到过不少大善知识,但自己根钝慧浅,老师的东西完全没学到,只是天南海北旅游观光一番而已。

:师父谦虚了,这次我想请教师父的问题——特别是净土方面的问题,是代表一批四众同修提出的,希望师父慈悲开示!

:你上次写信来已提出一部分问题,我也专门查找了相关一些资料。

:今天想请教您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关于佛经会集本的问题。现在广为流通的夏莲居居士五种译本会集的《无量寿经》,教内有不少反对声音。许多法师、居士强烈反对会集本,称佛经不可会集,此经是伪经。更有人引用印光大师的话来反对会集本。请师父开诚布公谈一谈您对会集本的看法!

:你说的不错,这些年很多人写文章批判会集本,前几年我还看到过反对会集本的文章编成的文集,里面有不少有名的法师撰文,反对这个本子。有的文章言辞激烈,发展到人身攻击,一些佛教杂志也刊登过类似文章。

:现在很多大寺院都在印康僧铠本《无量寿经》,实际上也是在抵制会集本。最近有一部书流通很广,叫做《印光大师全集净土法要》,是一位法师摘录《印光大师全集》中的法语编辑而成的。此书中专立一篇《经法疑伪篇》,引用印光大师的话反对佛经会集。篇中的小标题是编者加上去的,如《不可会集佛经》、《会集佛经事实大错》、《不可改经》等等。此书现在印赠的特别多,很多人看后对会集本佛经产生疑虑,对在大量流通的会集本《无量寿经》不知是读好还是不读好,无所适从。请您一定对会集佛经的事情有一个明确的开示,弟子对此也有很大疑问,这个心结已经很久了。

:这个问题问我的人也不少,你讲的《净土法要》我也看过,现在我这里也有这部书。用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的话来反对会集本,影响就很大。其中的《经法疑伪篇》我仔细读过,我们可以对其中的内容逐一研究。咱们先谈谈会集佛经的事:现在许多人都说佛经不能会集,会集的佛经是伪经,甚至是魔说,必须打倒。但历史上确实早就存在会集本的佛经了,会集经典的事可不是近代才出现的。

:您是指王龙舒会集的《大阿弥陀经》吗?

:不,那就太晚了,王是宋朝人,会集的佛经出现比这早得多,而且数量还不少,咱们慢慢细说。你知道汉传佛教中天台宗和华严宗是及其重要的两大宗派,后世讲经的法师,这两宗一般都要知道。天台宗所讲传的佛经就有一部是会集本。

:您指的是……

:南本《大涅槃经》。

:弟子不太了解。弟子以前只听说天台宗专讲《法华经》。

:天台宗重视三经一论的学习。三经是《法华经》、《大品般若经》和《大涅槃经》,一论是《大智度论》。天台的祖师说:本宗以《法华》为宗髓,以《智论》为指南,以《大经》为扶疏,以《大品》为观法。这里说的《大经》就是《大涅槃经》。

:您讲南本是怎么回事?

:研究过《大涅槃经》的人知道:《涅槃》分南本、北本。北本是东晋时代北凉昙无谶法师译的四十卷本,这个本子译的早些。后来传到江南,当时是南朝刘宋政权,著名高僧罗门十哲之一的慧严法师,认为此经初学不易读,于是和师弟慧观法师,还有当时著名文人谢灵运一起对北本进行了重修。《大涅槃经》那时已不止一个译本,除了北本,还有六卷本,二十卷本等。六卷本是法显法师从印度带回来,由一位印度高僧佛陀跋多罗,就是觉贤三藏译出,修订南本就参考这个本子。这部南本会集量不算大,主要是参照六卷本对品目重新细分,北本是四十卷十三品,修订后是三十六卷二十五品,但文字上还是有改动,并且部分引用了六卷本的文字。这个南本可以说是由两种译本修订会集而成的。

:哦!原来是这样,以前没听说过呀!

:现在研习《大涅槃经》的人很少了,对此很多法师也都不清楚。

:您讲这个会集的本子后世认可了?

:是的,天台宗祖师讲经就用这一本。这个南本一直收在大藏经中,你查《龙藏》就有!古时候修藏经有第一流的大德高僧把关,他们要对后世负责的。十多年前我还见过单行本的南本《大涅槃经》,应该印了不少。

:这个本子文字上,会集者还是有改动?

:是的。你看夏莲居会集本是五种译本会集,但他全取五译中的文句,一字未改。这个南本是两种译本会集,不过文字有改动,但后世还是认可流通了。

:这个本子有一千多年了吧?

:应该超过一千五百年了。

:有人反对吗?

:没听说过,倒是有顶级的大德,用这个本子:天台宗五祖章安灌顶大师著《大涅槃经疏》就用这个南本;之后天台宗的荆溪湛然大师、孤山智圆大师注经也都延用南本,可见祖师们认可。后世台宗再有讲《涅槃》的,一般就多依南本了。民国三年天台宗巨擘谛闲老法师倡印此经,嘱《印光法师文钞》编者徐蔚如居士校定刊印。

:这么说来南本的影响在北本之上了,可一般信众好像对此并不太了解的。

:你说的不错,对南本《大涅槃经》知道的人可能比较少,但还有一部会集的佛经,可以说在佛门内家喻户晓,每天不知多少人在念。

:您说的是哪一部?

:《药师经》。

:《药师经》?

:正是。

:不会吧?这部经大家太熟悉了,怎么会是会集的,不是玄奘大师译的吗?

:《药师经》有五种译本,有一种失传了。现在四众都在念的这个流通本《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是用三种译本会集成的。你查查《龙藏》,里面玄奘大师译的《药师经》,比今天流通本的短,现在的流通本是用玄奘大师的译本为基础,合东晋一位帛尸梨密多罗三藏的译本《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还有义净三藏的《药师七佛本愿功德经》三家译本会集成的。玄奘大师的译本是没有八大菩萨名号的,也没有释尊说药师咒一段的。

:完全不知道,第一次听您说。

:以前我诵《药师经》觉得很奇怪,经文一开始说:曼殊师利法王子… …”而到后面说:临命终时,有八大菩萨,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 …”这个叫人纳闷:曼殊师利文殊师利不是一个名字的不同音译吗?怎么会在一部经中同时出现不同译法?后来才知道八大菩萨名号是从帛尸梨密多罗三藏的本子中拿出来会集上去的,为了尊重前译又不能改字,所以如此。再有《药师咒》,寺院上早课《十小咒》里就有,每天都念的。这个咒玄奘大师译本中是没有的,从《药师七佛经》中摘出来的。说咒一段前后文字有四百多字,是从义净本中会集上去的。

:经文前面没有说明呀?

:就是。像夏莲居会集本,前面标明了是用哪几家译本会集的,特别声明了是会集本;南本《大涅槃经》前面注明了慧严、慧观同谢灵运再治;清朝魏源会集的《无量寿经》连哪一段是取自哪个译本都标注了。现在流通本《药师经》一般都没有说明的,是谁会集的也不清楚,所以念的人多,可不知道自己念的是会集本。

:师父您是怎么知道的呢?

:有一种民国初年版本,经文前有一篇序文,我有这个本子,在架子上【指向书架,问者起身去拿】,你看序文是印光大师写的,把详细情况都说清楚了。

:【读序文】“… …此经系唐玄奘译,文理畅顺,而八菩萨名,与说咒一段二皆阙如。东晋帛尸梨蜜所译之《大灌顶神咒经第十二灌顶章句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有八菩萨名;唐义净所译之《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有说咒一段文,凡四百二十八字。三经实本一经,以流通已久,致贝叶脱简,各据所得之梵本以译耳。而药师如来拯拔初机,咒力居多,以故前人取帛尸译本八大菩萨名,义净本说咒一段添之,令文义周足。而药师如来救度众生之心亦无遗憾,亦如《法华》之《普门品》重颂、《华严》之《普贤行愿品》,合之则称悦佛心,离之则有阙化导。况此经此咒,举世受持,若不添入,则诵经者不蒙密咒利益,持咒者不知出自何经。前人此举,可谓契理契机… …”没想到这么常见的《药师经》竟然是会集本,而且是印光大师作序倡印的!

:是的,印光大师给会集本作序,这篇序文应该也收录在《印光大师全集》中。

:这么说印光大师认为契理契机的会集是可以的。这篇文中还提到《普门品》重颂又是怎么一回事?

:你现在读《普门品》,后面不是有偈颂吗?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 …”一直到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是的,《普门品》我比较熟悉。

:这段一百多句的偈颂,不是罗什大师原译,是后人添上去的,在南北朝的时候吧。

:那《普门品》也是会集本了?

:可以叫补译会集。《普门品》出自《法华经》,现在我们读鸠摩罗什大师译的《法华经》,其中的《普门品》重颂,还有第十二品《提婆达多品》,都不是罗什大师译的,是后来的法师补译后添上去的。

:这么说《法华经》也是补译的会集本了?

:可以说是。今天读《法华》的人很多都不知道,因为会集得太早,隋朝之前就完成了。说到《法华》,藏中有三种译本,最早一种叫《正法华经》,是西晋竺法护译的;之后是罗什大师译的《妙法莲华经》;再后来是一部经过了补译、修改、编辑的一个会集本《添品妙法莲华经》,简称《添品法华》。

:这个本子和罗什大师译本出入大吗?

:有出入,但大体上文字、结构还是以罗什本为基础。罗什本所缺的部分,补译后加上去了。包括前面讲的《普门品》重颂、《提婆达多品》,还有如《药草喻品》未译部分等等,而且品次也重新调整,文字也有改动。总之,这一本经过了移品、添文、改言。具体情形你查《大藏经》中《添品法华经》前面一篇序,都说清楚了。

:这个工作是谁做的?

:是隋时阇那崛多和达摩笈多两位三藏法师完成的。

:您提到的这些会集,以前确实不知道。不过这几种会集本:南本《大涅槃经》主要是重新分品,文字会集量不大,也只用了两种译本;《药师经》用了三个译本,但只会集了四百多字;《普门品》乃至《添品法华》,也可以称作补译修订本。上述这几种会集本和后世《无量寿经》的会集相比,可能有人认为还不尽相同:王龙舒用了四种译本,魏源和夏莲居用了五种译本,而且不是单单将某一本缺失的部分补上那么简单,而是将各译本中的大段文字融合成一部经。这种规模、形式的会集,还是肇始自王龙舒吧?

:也不是的,这种形式的会集本出现也很早,而且数量还不少呢。

:您是说还有其他的会集本? 

:是的,我查阅了大量佛典文献,这样用几种不同译本大段文字会集成一本,古来就有,叫做合经,现在我们称为会集了,是一个意思。《龙藏》里有一部《合部金光明经》,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会集本!

:您介绍一下《合部金光明经》。

:这部经是隋朝时大兴善寺宝贵法师,还有刚才提到的阇那崛多三藏------他们以《金光明经》梵本不全、诸译参差,因此用四种《金光明经》译本会集成的,一共八卷二十四品。昙无谶本、耶舍崛多本、真谛本,再加上阇那崛多三藏自己的译本合成一部经。

:收入藏中,看来后世大德高僧们也认可了。

:我在藏中查阅《合部金光明经》时,看到此经前有一篇序文,是一位叫彦琮的法师写的。这位法师很了不起,是隋朝一位翻经大德,在道宣律师的《续高僧传》中有他的传,他当时颇受隋朝皇帝的礼遇。彦琮法师参与了《合部金光明经》的会集工作,而且他在这篇序文中又提到三种当时存世的会集本:他提到西晋时支愍度法师,用五种《首楞严经》译本,会集成一部八卷的经,《首楞严经》不是后来的《楞严经》,《楞严经》到唐代才传来的,这里注意要区别;支愍度法师还用三种《维摩诘经》译本,会集成一本,五卷;又提到当时,也就是隋朝了,一位僧就法师用四种《大集经》的本子合成一部,有六十卷之多。彦琮法师对这些会集本很赞许,你可以去藏中查原文,他认为这些会集是有很大价值的,我记得他最后说:愿此法灯传之永劫

:有这么多会集本,这些本子都传到现在吗?

:《合部金光明经》入了藏,但流通不广,大概是因为到了唐朝,义净法师从印度又取回一个完整的梵本译出,就是《金光明最胜王经》。另外三种在《龙藏》中我没找到,其他版本藏经有没有不清楚,我没条件去查。也可能失传了,时间太早,很多古本经今天都失传了,《无量寿经》十二种译本,只传下五种,这种例子太多了。不过有一部有名的佛教文献,僧佑法师的《出三藏记集》,这是一部专门收录和译经相关资料的文集,非常有价值。此书的卷七、卷八中分别收录了支愍度法师写的《合首楞严记》、《合维摩经序》。你看看这两篇文字就知道支愍度法师会集经典的本怀:这两部经都很重要,可是译本太多,又都不全呐!所幸这两部经后来都得到鸠摩罗什大师重译,这可能是支法师两种会集本不传的原因吧。很有因缘,我由这两篇文为线索,发现了中国最早开始会集佛经的祖师。

:是那一位?

:是三国时的支谦大译师,他不是出家人,是居士。我查阅了不少佛教史料,才知道支谦译师是早期佛典翻译的重要人物,他一生翻译了数十部经典。《无量寿经》五种译本之一,就是他翻译的。他父亲是西域大月支国人,后来移民到中原的,他出生在河南。支谦居士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意译派的开山之祖,他提倡根据中国人的习惯对经典文字加以修订,译得太直了,中国人不好懂。他译经文辞比前人华丽优美很多。例如他把前人译的《道行般若经》重译,改名《大明度无极经》。大明度般若的意译,无极就是他自行添加的了,用来形容大明度之广大无边,这部经现在藏中也有。他曾会集过一部《微密持经》。根据《出三藏记集》卷七中《合微密持经记》记载:支谦译师将自译的《佛说无量门微密持经》、前人译的《佛说阿难陀目佉尼诃离陀邻尼经》、《无端底总持经》三部经合成一本《微密持经》,这应该是最早的会集本佛经了。这一本后来可能没传下来,也应该是后来的译师包括觉贤三藏又多次重译了该经之故吧。我查到此经译本在藏中甚多,支谦译师原译本《佛说无量门微密持经》倒是还在。支谦译师三国时住在吴国,孙权对他十分礼敬,拜他为博士,请他辅导东宫。支谦译师对早期的佛典翻译贡献巨大,鸠摩罗什大师译《维摩诘经》好几处原封不动用了他的译文。现在有人说居士不能会集佛经,殊不知历史上最早会集佛经的就是居士,他所翻译的许多部经典至今保留在藏中。

:原来第一部会集本佛经是出自居士之手。

:支谦居士,支愍度法师他们合经的事迹,在一些佛教史,佛经翻译史中有记载,世间的学者们,他们比佛教徒研究的更清楚,比如陈寅恪写过《支愍度学说考》。他们深知经典会集之难,反而很佩服,这可能出乎了很多佛门弟子的意料,我自己也没想到。

:今天反对《无量寿经》会集本的人说绝对不能会集佛经会集的佛经是伪经,看来是囿于见闻,有失公允了。

:伪经和会集之经,根本就是两回事。会集佛经是应该注明的,这一本是那些译本由谁来会集的。伪经则完全是向壁虚构、无中生有杜撰出来的。假托佛说,某译师译出的,这种伪经古来确实存在,数量还不少,古德有《伪经录》等书,专记载这些。古时的伪经,像南北朝时有《萨婆若陀眷属庄严经》,还有什么《首罗比丘见月光童子经》,说什么三千大众在蓬莱山下,这都不像话!这类经古时不少,古德们在著作里都尽量记录,恐贻误后人。今天也有流通的伪经,像《父母恩重难报经》,假托罗什大师翻译,莲池大师明确提出是伪造的,然而这部伪经内容不错,有裨于世道人心,所以还在流通。有一类经因怀疑是伪经,但查无实据,叫疑经。伪经和疑经,通称疑伪经,疑伪经是不宜流通的。

:哦,原来疑伪经和会集的经典完全是两个概念,那么用《经法疑伪篇》做标题反对会集本,本身就文不对题呀!

:有一部分经是通过扶乩或感应得来的,这类经古德也目为疑伪经。像《禅宗秘密了义经》出自乩坛;《高王观音经》、《大明仁孝皇后梦感经》出于感应。《梦感经》清初入藏了,乾隆后又撤去,怕开不好的先例。印光大师评此经其义理利益,皆不思议。内容真好,但不能开这个先例,把感应得来的经放入藏中。《禅宗秘密了义经》,是乩坛中得来的,是将《华严》、《法华》、《楞严》、《圆觉》诸经之文合古德的语录编纂而成的,也是个会集本,这种会集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印光大师评论此经态度却很特别:你知道印光大师评论人事物,有时说话很不客气的,一点情面不留的。可是对此经,他话中却没有什么激烈言辞,他说:大通家看之故有益,不具眼者,谓此经乩坛中出,恐其肇杜撰之端耳。如果乩坛中再出别的经,都当成佛经,就乱了,内容好也不能开先例。

:印光大师说大通家看之固有益,看来也没有全面否定,但乩坛里出的经,还是不能流通。

:大德祖师们不轻易讲话的,说出的话还要会听才行,听不明白也很麻烦的。印光大师遇到这本书,看后烧掉了。

:您讲了好几种会集的佛经,又谈了会集本和疑伪经的区别,我觉得会集这些经典并不是无事生事,是因为梵本不全,诸译参差,古德们不得已才为之。

:对了!你说不得已才为之,这就说到点子上了!梵本残缺是没办法的事情。古时候经书从印度取来,人背马驮,那真难呀!义净三藏不是有诗吗?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

          去者成百归无十,后者不知前者难。

          远路碧天唯冷结,砂河遮日力疲殚。

          后者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真难!一路艰难险阻,长途跋涉,经页错乱遗失是难免的。经文传抄过程中,也有抄漏抄错的。印度的贝叶经,是一页一页分开的,不是像今天装订成一本的,你去西藏,那边的经书现在还是长条一页一页的,如果远行,很容易丢页的。有些经可能在印度或西域那边梵本就已经不全了。像《梵网经》、《楞严经》,包括《华严》都是梵本不全,没译完整。《梵网经》据说有一百二十卷,六十一品,只有一品来华,这是很遗憾的事。历史上很多经典经过了多次翻译,每次翻译所依梵本都不一样,译师的风格又不尽相同,结果每个本子差异很大。像《法华经》有三个译本,还好。《无量寿经》不得了,十二种本子,传下来五种,而且差别极大,依哪种为是呢?会集本佛经之所以会出现,一是译本多;二是诸译本差异太大;三是这些多种译本的佛经对学佛修行是非常重要的指导性经典,必须有一个文理圆满的本子流通后世,不令后人因译本的差别产生歧义,走错路。古德合经,真是用心良苦,而且态度极端负责,一字一句绝不敢大意,完成后还要得到教内有真修实证的大德们的印可,才敢流通。

:您说得对,会集经典是很严谨的事,后人如果轻易效仿,那也很麻烦。

:我在这也得特别强调:会集佛经不是轻易能做的!其间的因果责任是负不起。离经一字便同魔说,下错一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你没契入佛之知见,这个工作可做不来。像慧严法师会集《大涅槃经》,《高僧传》中有一段值得深思的记载:大师修南本后,流通很广。一天大师梦到护法神对他说:经文岂能轻易更改!大师醒后想把经收回,当时又有高人指点,说这是警示后人不能轻易改经,不是说你的,大师才放心。晚上护法神又示现,说:君以弘经之力,必当见佛。这段公案记载在《高僧传》卷七,慧严法师传中,我记得很清楚。这个记载很有深义。慧严法师是鸠摩罗什大师门下十大弟子之一,那真是第一流的法师。

:如您所讲的南本《大涅槃经》,包括今天四众都在念的《药师经》、《法华经》,都是会集后得以弘传的,古德们功不唐捐。

:不错,古德前贤,他们真有智慧,真有慈悲心,真对众生负责。为了让后世有好的教材,好的课本,他们不辞辛苦去合经,希望通过他们的会集使后人不走弯路,能够深解经义,洞彻佛心。他们没有障碍,他们是明白人,后人不行呀!

:那么会集《无量寿经》,初衷也是如此了?

:你说得很对!咱们多次讲到了,《无量寿经》有五译,后世念哪本好呢?五个本子瑕瑜互见,差别很大。弥陀因地发愿,两种本是四十八愿,两种是二十四愿,还有一种三十六愿,哪个对?寺院每天晚课唱赞佛偈四十八愿度众生,没有唱三十六愿度众生的,可就是有三十六愿的经文。

:好像文字上,有的本子也比较难读。

:是的,你了解中国译经历史就知道:从东晋到唐,是佛经翻译的鼎盛期。东晋之前,应该叫逐步成熟期。早期译的经,很多都是文辞晦涩难懂。《无量寿经》其中三种译本:一种汉译,一种魏译,一种吴译,都是西晋之前的译本,那时译经,前人可借鉴的经验较少,所以文字上远比不上罗什大师及之后特别是唐时的译师文笔那样流畅自然。你读汉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有时真不知说的是什么。唐宋两译文字上好多了,内容又缺了,三十六愿就是宋译。这样重要的经典,竟然没有一个圆满的本子,实在是教中一大憾事!众生福薄啊!

:会集《无量寿经》这件事,也是随着净土法门的兴盛,必然要做的一件工作吧?

:不错不错,非常必要,这里面有大因缘。宋元以降,净土法门不断兴盛:北宋开始很多禅门尊宿,都提倡念佛修净业。比如天衣义怀禅师、圆照宗本禅师、慈受怀深禅师、真歇清了禅师等等,都是宗门下第一等的大禅师。宋朝的宰相王旦、文彦博都结社念佛。名臣杨杰本来参禅,后来也修净土,有祖师大德和官员士大夫倡导,所以净土法门在民间发展特别快,到明清就更不得了了。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顿全收,尤其是今天这个时代,科技发达,物欲横流,众生烦恼炽盛,心思散乱,修行退缘多。想修止观得禅定,谈何容易!密法也要观想啊!而且寂静的道场,今天也太难找了,名山大寺都变成旅游景点,到哪里去修?今天的四众弟子,特别是在家众,靠净土法门得度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这在《大集经》等经典上也有授记的。净土兴盛,可以说是时代决定的。如今有禅宗的法师说:念阿弥陀佛是末法的象征,倡导大家念佛修净土,是让末法提前到来。这样讲是把因果关系搞颠倒了。末法是怎么来的?科技发展呀!物欲呀!人类都生活在机器之中,本有的灵性就闭塞住了,这个道理,中国古人懂得。你看庄子听说有人发明了一种高效率的水车吧,还是什么。别人都高兴,他发愁——人心愈来愈机巧了。所以中国古时候认为高科技是奇技淫巧,有碍世道人心,不提倡。西方人崇尚科学,科学家地位很高,他们的思想在主导今天的世界。你一天手机接多少次?就一个手机,你清凈心就没了,不要说网络,电视,报章杂志带来的染污了。古人哪有这些?所以末法是人末,法没有末。法就在这里,古人修得成就,今人修不成就——心太散乱,染污太重了。今天的人比三十年前,五十年前都比不了,可是谁能阻止得了科技的发展?人要追求享受,追求方便快捷,学佛修道都想要速成的,你看这怎么好?因此说念佛造成了末法,这话太不公道了!物质太发达了,诱惑太大,人心极不清净。除净土外其他法门,众生修不上去呀!断惑证真对今天的人来说有如登天一样难。又简捷,又方便,好下手的只有净土持名念佛。佛菩萨是应病与药,中医讲寒症用热药,热症用寒药,药不分好坏的,要看病人的症候。今天提倡净宗,教大家修念佛法门,就是这么来的,绝不是说其他法门不好。现今有些文化程度高的,喜欢禅宗,喜欢密宗,对外也倡导这些法门,不提倡净土。他们本人是不是禅宗、密宗的根器,这个我们不敢妄议,但听他们弘法的四众弟子,是不是这样的根器呢?我出家是在一个农村的小寺院,那里多数居士文化程度不高,不少老居士连字也不认识,给他们讲禅讲密,他们如何听得懂?可一讲净土,一讲极乐世界的殊胜庄严,他们就欢喜,特别想去。我说的是我出家的地方,我不敢说全国各地的信众都像我们那一样,但现在这个时代到底哪类根性的学佛人多,咱们也可以去留心观察。对於这个时代的大众,要讲让他们听得懂,能够欢喜信受的法门。佛菩萨都是老师,老师一定照顾大多数学生的。我们在学校上学时,老师一定让大多数学生听懂,跟上进度,不会只照顾几个尖子优等生。尖子学生一个班就几个,可以在课外开提高班。大多数学生,要讲通俗易懂的课,让他们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道理没错吧?

:观机逗教是吧?

:是是。佛菩萨度一个人,观一个人的机;度一个时代的众生,观一个时代众生的机。宋元明清的祖师大德,大力阐扬净宗,就是观到净土法门当机了。既然净土教当机,就必须有一个好的《无量寿经》本子,因为这部经是净宗根本经典。印光大师说若论法门缘起,宜以《无量寿经》为首,五个译本都读都学,在今天一般信众根本做不到。《阿弥陀经》非常殊胜,但文字还是简略了,现代人要和他们说详细一点,他才有信心,才知道怎么做。不把弥陀本愿、极乐庄严、往生正因及世间的烦恼痛苦讲清楚,众生就不容易生信发愿,更谈不到去行了。智者见经题,便知一切义,古人真有这样的,今人不行,今人要掰开揉碎给他说才行,但太长了又不行,没时间读。现代人用的净宗课本一个小时左右诵完比较合适。

愿:夏莲居居士的会集本正是这样,念得很熟用不了一个小时,文字非常顺畅优美,琅琅上口。不像有的译本那么艰涩聱牙。

宏:王龙舒第一次会集《无量寿经》,用了四种译本,唐译《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他没看到,而且擅自增加经文,改变经义,不算圆满。虽然如此,他的本子还是流通很广,并且入了藏。从南宋到明后期,寺院都读这一本,直到莲池大师之前并没有哪位高僧大德出来反对。清朝修《龙藏》,还是收入了这一本。

:因为莲池大师批评了这个本子,之后教内就不怎么流通了,是这样吧?

:莲池大师说王本抄前著后去取未尽。清朝彭际清也批评王本凌乱乖舛、不合圆旨。可是莲池大师著《弥陀经疏钞》,其中引证《无量寿经》的部分,很多还是取自王本。幽溪传灯大师撰《弥陀经圆中钞》,则专取王本之文。以上二种著作加上蕅益大师的《要解》,并称《阿弥陀经》三大注解,后来学《弥陀经》的人都要参考学习的。

愿:印光大师对王本也有批评?

宏:印光大师说王龙舒死执三辈即是九品,此是错误根本,《无量寿经》原有三辈往生都要发菩提心的讲法,王本中唯独中辈提到了发菩提心,上辈没提,下辈说不发,这和经义有违。其实他是参照了《观无量寿经》九品往生的说法,把《无量寿经》三辈往生,和《观经》九品往生套在一块讲了。他认定下辈往生就是下三品往生,下三品往生《观经》字面上没提到要发菩提心,所以他的本子里下辈往生也不发了。印光大师对此不满意,认为三辈往生都必须发菩提心,批评龙舒死执三辈即九品,又说既有《无量寿经》,何无事生事

:这句话我听的很多,好多反对会集本的人,单把这一句摘出来,解释说印祖说的既然已有康僧铠本《无量寿经》,干嘛还搞个会集本,这是无事生事

:【笑】这是断章取义,郢书燕说了。印祖说既有《无量寿经》三辈说了,你为什么又把《观经》的九品说拿过来,这是无事生事。是这个意思,得把上下文看全了,这段文字在《文钞》中《復王子立居士书》第二中。

:王龙舒最后是站着往生的,也很不简单。

:何止不简单!你拿那本《龙舒净土文》来。【问者於书架上找到,递上】你看……前面第一篇是莲池大师给他作的传,大师说:龙舒劝修西方,最为激切恳到,非徒言之,亦允蹈之,至于临终之际,殊胜奇特,照耀千古。呜呼,岂非净土圣贤,入廛垂手者耶?最后一句意思是说:难道是西方净土再来的佛菩萨,应化到娑婆世界接引众生的吗?你若只看到莲池大师对龙舒的批评,那就片面了。你再看后面有彭际清作的《王虚中传》的节录,虚中是王龙舒的字,他名日休,号是龙舒居士,龙舒是地名,王的家乡。彭说:虚中尝以《无量寿经》称赞西方,义蕴深广,而自汉迄宋,译文晦塞,罕中伦节,致我佛说经之旨不白,乃祷于观世音,会四本而译之,三年乃成,厘为五十六分。文辞尔雅,条理灿然,遂得大兴。这里讲王会集经文的缘起经过。你觉得很奇怪吗?彭二林不是批评王本凌乱乖舛,不合圆旨吗?这里又说文辞尔雅,条理灿然,这是什么道理,古人的话怎么会呀?再后面是印光大师亲自写的《重刻龙舒净土文题词并序》,文中说:当南宋时吾宗先德有龙舒居士,名日休,字虚中者,乘愿再来,以身说法,虽在尘俗,不纳妻室,虽入国学,不履仕途,发挥儒佛之正宗,教授具信之子弟。黑纸白字都说明白了,王龙舒是乘愿再来的。印光大师一生最不轻易肯人,都这样讲了,你想想再来的菩萨,会做贻误众生的事吗?会做无意义的事吗?会集《无量寿经》这件事没有大因缘在吗?有人光看到大师好像批评了龙舒,怎么不把这一段拿出来讲讲?批评的话出自书信,肯定的话出自正式的文章。有人说会集佛经者就是破灭佛法的罪魁,那么说龙舒是乘愿再来的印祖又是什么?学祖师的东西要学圆学透,随便摘几句祖师的话就安个标题,那是个人的意思,不是祖师的意思。印光大师对净土生信,就是因为读了《龙舒净土文》。

:王本之后,清朝彭际清又删定了一个本子?

:是的,他根据魏译删节而成的,不是会集本,其他译本中的精妙之处,就没办法保存了。

:再后来就是魏源会集的那本了?

:对,魏默深晚年会集的,时间是咸丰初年,会集后不久,他就西去了。他用了五个译本,唐译他加上去了。他这一本会集好,也流行一时,而且得到了近代一位重量级的佛门大德的肯定。

:哪一位?

:杨仁山老居士。

:创办金陵刻经处的杨仁山老居士?

:没错,杨仁老,熟悉佛教史的人晓得他在近代佛教中的地位。有人称他是近代佛学復兴之父。他创办金陵刻经处,祗洹精舍,刻经弘法四十余年,门人弟子遍布海内。他生前亲手校订过数千卷经书,而且收集了大量流失在海外的佛门典籍,直到今天,金陵刻经处还在大量刻印经书。杨仁老办佛学讲堂,谛闲老法师帮他忙,包括太虚大师,章太炎、谭嗣同、高鹤年、梅光羲、谢无量、欧阳渐等,都出自杨仁老门下。虚云老和尚年谱中记载:虚老五十多岁在南京时,经常和杨仁老讨论佛法。近代华严宗高僧月霞法师,也是了不起的禅宗大德,天宁寺冶开老和尚的法子,见杨仁老都顶礼的。人家问他:你是比丘,怎么给居士顶礼?他说:你不知道,那是法身大士再来呀!杨仁老创立金陵刻经处,印的第一部经就是魏默深辑的《净土四经》,其中的《无量寿经》,就是魏的会集本。

:杨仁山老居士肯定这一本?

:对,金陵刻经处版的《净土四经》,我还真有一本,是一九八一年吧,依老版重印的,就是这个线装本。【回身自案头拿起,打开】这一本前面是重印此经的缘起略记,赵朴老作的,文中提出:近世佛教昌明,义学振兴,居士之功居首。这是对杨仁老极大的赞叹和肯定。往后翻,最后杨仁老有一篇跋文,文中说:此本为邵阳魏公默深所辑,魏公经世之学,人所共知,而不知其本源心地,净业圆成,乃由体起用也。世缘将尽,心切利人,遂取《无量寿经》参会数译,删繁就简,订为善本。杨仁老倡印这个本子,当时影响就大了。

:魏默深这一本,印光大师不是也批评了吗?

:大师确实批评了。魏默深本欲救王龙舒之失,可结果又蹈王之故辙。他自己说他这一本无一字不有来历,其实还是加了他自己的话,五个译本都没有的,他自己添上的。印光大师对此不满意,认为他学识比不上王龙舒——毕竟魏公一生是走仕途的,他大半生精力在研究儒家经济之学,探寻强国富民之道。那句有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不是他说的吗?他没有像王龙舒那样一生不做官,专一佛法。印光大师说他的会集胆大心粗,不足为训。这个批评就很不客气:王龙舒还有失误,你比不上王的学识,会集的更不行了。魏默深这一本,刚会集好,他没来得及再校就走了,底本交给他的朋友周某,朋友帮他校刊印行的。他朋友在这部经前有一篇序,说其对原本进行了改动,至于改了多少,哪些文句是他改的,他也没交代清楚。之后周某改的本子,又再次被人改了,这个咱们待会再细说。

:魏本之后,就是今天流通海内外的夏莲居会集本了。

:是的,印祖批评了魏本,大家都知道魏本还存在问题,没有人读了,于是才引出夏本。夏莲居居士掩关数载,十易其稿,融五译之精华成一册,所用文句全取自五译,未敢擅增一文一字。这个本子在抗战胜利后,流通很广,四众欢喜。很多大德对此本赞叹弘扬。

:我只知道这个本子,后来在国内弘扬的是夏老弟子黄念祖居士;海外弘扬的是净空法师,还有其他大德弘扬吗?

:有的,此经方出时,律宗大德慈舟老法师就给此经做了科判,并在济南开讲。慈舟老法师精研《华严》和戒律,参过禅学过教,追随月霞法师多年。虚云老和尚在鼓山办法界学院,请他主持教务;倓虚老法师请他在青岛湛山寺讲比丘戒。这位老法师一生持戒精严,通宗通教,在弥陀圣诞那天往生的,荼毗后五色舍利有数千粒,是近代一位不可多得的高僧。佛门中有南弘一,北慈舟的说法。台湾的忏云长老,就是慈老的弟子。

:忏公上人那也是有名的高僧呀!

:另有一位禅宗大德慧明老法师,也是夏莲老的皈依师,持此经在佛前照像,以资印证,这相片你也见过吧?此慧明法师,是安徽安庆地藏庵的慧明法师,不是杭州灵隐寺方丈慧明法师。杭州的慧明法师三十年代初就圆寂了,这时夏莲老的会集本还没问世呢!两位慧明法师都是高僧。杭州的慧明法师,台湾乐观法师——写《金山活佛传》的那位,给他写过一篇传。有人反对夏公会集本,用心良苦的找到一句印光法师评灵隐寺慧明法师的话。印光大师在信中曾对一位居士说不必去灵隐听经,因为慧明法师喜欢援引宗门公案,”初学佛人茫无所从。其实此话是针对那位居士说的,印光大师也并没有否认慧老法师的境界。你读读乐观法师写的传记就知道,慧老法师是真正了不起的大德。这封信后面大师还对这位居士说不要去普陀,不要去谛闲法师处。这是叫他安心修行,哪里是批评慧明法师!这一段出自给戚智周的信。找到这一段话,便如获至宝,当成会集本是伪经的佐证,也难为某些人的用心了——此慧明非彼慧明,印证会集本的是安徽的另一位慧明法师。这位老法师也是宗说兼通的大德,一生性格刚正,从不用佛法做人情。他认为夏公这个本子是古今第一善本。

:原来如此,反对会集本的《净土法要·经法疑伪篇》就摘录了印光大师这段话,今天不是师父澄清,以讹传讹,将来误会就大了。

:夏公会本,还得到当时一些大德如密宗超一法师、北京极乐庵主持妙禅老和尚、净土宗祖庭山西玄中寺方丈雪峰法师、《蒙藏佛教史》著者妙舟法师等的认可和赞叹。当时给此经做序的是梅撷芸,也就是梅光羲居士。梅老居士是杨仁山居士的高足,对佛法特别是法相唯识学有精深的研究。李炳南老居士是他的学生。他和夏莲老并称南梅北夏。他的序文中对此经会集之缘起、经过讲述的非常清楚。给此经做跋的是北京四大名医之首,中医界的泰斗,同时也是佛门一位大德萧龙友老居士。很遗憾的是和夏莲老最相契的两位高僧:一位是北京拈花寺的省元长老,这是在北方名重一时的禅门尊宿,接引过著名学者梁漱溟学佛;再一位是四众敬仰的天台宗谛闲长老,这二老都未及看到会集本就圆寂了。如果这二老尤其是谛闲法师能够看到此经给予肯定,今天可能争议就会少很多。

:此经后来传到台湾,之后又传到海外,您知道其中原委吗?

:最早大概是律航法师带到台湾的。律航法师俗名黄胪初,他是将军出家。他做居士时是夏公学生,曾住在夏府亲自听夏公讲过此经。他去台湾把这个本子带去了。后来他依肉身不坏的慈航法师出家。据说律航法师对此经作过一个《纲要》,我没看过。之后这个本子到了李炳南老居士手中,老居士见后很欢喜,为此经做了眉注。这个眉注本他后来送给了净空法师。大概传承情况是这样。律航法师最后预知时至,正念往生,舍利很多。他的弟子广化法师很有名。

:广化法师我知道,编著了不少戒杀放生的书。

:对,他自述杀业很重,所以努力弘扬这方面的书。他对戒律也有研究,著的《比丘戒本讲义》在出家众中流传很广。

:后来在中国大陆弘扬此经的就只有黄念祖老居士了?

:是的,黄念老是夏莲老的弟子,梅光羲的外甥,北京邮电大学教授。他的皈依师是虚云老和尚。他曾依止藏传噶举派高僧贡噶活佛学密,又是藏传宁玛派诺那活佛的再传弟子。贡噶活佛是藏传佛教公认的一位大成就者,他对黄念老赞许有加,开许黄念老看一切密宗法本。黄念老还提到过贡噶活佛对夏莲老的评价:有资格当无上密宗金刚阿阇黎的,他平生只见到夏莲居一人。这话在黄老《大经讲座》录音中有。

:黄念老是密宗金刚上师,但他专弘净土,极少传密法,是这样吧?

:对,后来到国外传过一些,极少。他是宁玛派,和我倒是一个教派的,我知道他有一些不共的密法。例如莲师、马头、金翅鸟合修法,我早年特别想求到。他后半生精力,都用在注解弘传夏老的会集本上。夏老是六五年走的,文革前一年他往生了。黄老在六十年代初,夏老往生前曾写了一本《大经玄义提纲》,得到夏老印可,文革失散了。文革后带病再写《大经解》,历时六年方告圆满。完成后他请当时在美国弘法的净空法师作序,之后《大经解》便在海外流通开,影响深远。这些他在北京法源寺中国佛学院讲会集本的录音中都讲到了,我听过录音,这套录音保存下来很珍贵。他本想再写一部《大经白话解》,方便更多信众学习,可惜没有完成就往生了。他往生瑞相很多很希有。

续下文 :

净空老法师对宏琳法师《幻住问答》的赞叹

http://club.fjdh.com/199/viewspace-195866.html

 

宏琳法师《幻住问答》有关会集本疑问的详细解答(二)

http://club.fjdh.com/?uid-199-action-viewspace-itemid-195865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