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李立宏《舌尖上的语言魅力》

打印 被阅读次数

8月20日下午1:30,上海电视台。

李立宏他们在演讲厅门口聊天。带我进去的朋友说,这是我的朋友,慕李老师的名专程而来。点头,微笑,很“慕名”的样子。其实,我就一兴趣广泛的闲人,来听听可能会有趣的讲座。

李立宏是配音界的牛人,今年很火的《舌尖上的中国》就是他解说的,还有《阿凡达》主角杰克•萨利的配音也是他。今天讲座的题目,叫《舌尖上的语言魅力》。

人的声音,直接说、从麦克风里送出来和从电视电影上听来,感觉很不一样。李有将近五十岁了吧,声音厚实沙哑。当他正正常常说话时,从麦克风里听来,并无多少 特别之处;没有麦克风的时候,声音倒更圆润一些。但是,当他进入角色、用气用嗓子时,声音的表现力立刻显现,非常man,非常有感染力。

他 一定是个很随和、很低调的人。纠正主持人“教授”的介绍,说他在中国传媒大学(即原北京广播学院)只是讲师,是“表演专业的负责人”。他们大概是请他来指导、点评主持人,他一再强调自己是播音专业出身,虽有涉猎,但并不熟悉主持这个专业,不敢妄言指导。他在录制《舌尖上的中国》时,想变一变风格,但是那些年轻的录音导演会觉得他弄错了,请他重录,他便也不再解释,重录了事,如今想来觉得遗憾,以后会更坚持一些。。。。。。他说他这辈子做的最对得起自己、最痴迷的一件事,就是坚持了二十多年专注于配音。他说的,我相信。

他不是一个巧舌如簧的人,语言表达能力算不上特别强,有时不能直切主题,用语也并不丰富,有时会用“呵呵”的笑来填充空白。但是,当他进入一种专注的状态时,他的话语变得非常流利,且感情充沛,自有一股动人的力量,让全场鸦雀无声。

他说自己对配音的最大感悟有三点。一,要让自己相信所读的文字,跟文字有感情、经历或思想上的联结。二,要用心,带动身体各部分,去读。三,不要拘泥于所谓的“风格”,要求变。人一旦形成了“风格”,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所 以,在配音界如今普遍只给解说人一份文字稿、解说人读完通过电脑回传的时候,他会坚持尽可能多地去了解有关这些文字的信息,比如作者、画面、作品的来龙去 脉,等等等等。让自己对文字有更深的理解和联结。在配《阿凡达》时,为怕泄露,片方不给配音演员看片。李坚持要看画面,所以最后是在一个办公室里,偷偷摸 摸地放给他看,而且只看有他台词的部分,其他镜头全快进。。。。。。李摇着头说,就这,译制片还得了华表奖,搞笑啊(此乃我的翻译,忘了原话是怎么说的 了)。

他也说到表演对语言表现力的帮助。后来有人提问,说一般纪录片导演会要求解说人要“客观”。那您是怎么看待“表演”和“客观”的呢?李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举了一个例子说明什么叫“表演”:

说 是表演班新生刚入学,兴奋得要命,个个都想当一个伟大的演员、表演完全不同于自己的人物。他们会自己编演一些完全脱离生活的作品,但是老师看都懒得看。过 半月,第一堂表演课,学生们按捺不住地要摩拳擦掌。老师进来,让一个同学搬把椅子坐到前面,其余同学围坐周边。虽然不解其意,大家都觉得必有深意,依言坐 好。不料之后,老师再不作声。五分钟,十分钟,十五分钟。。。。。。同学由嘻嘻哈哈,到莫名其妙,到呆傻僵直。。。。。。这时候,老师突然开口了:“李立 宏,教室里有一根针,你把它找出来。”针?谁会把针带教室里来?肯定是圈套。于是,同学开始表演了,做各种动作说各种话,假装在找针。围观同学看得哈哈大 笑。老师断喝道:“李立宏,你在干什么?!”“我,我找针呢。”“你这是找针么?告诉你,今天找不到,全班都不下课!”同学心里开始嘀咕:“难不成是真的 了?”旁边同学也急了:“快特么找呀你!”同学认真找起来,很快在椅子底下发现了,高兴地拿起来报告:“老师,我找到了!”老师说:“很好。教室里还有一 根针,你再把它找到,我们就真下课了。”同学这回认认真真地又是弯腰、又是趴地上地找起来。。。。。。当然,没有针了。这,就是表演。

很好玩吧?所以我详细地记录下来。其实我最被感染打动的,是他举例说明要和文字有联结以及用身心去朗读的时候。

他说起朱自清的《背影》,说起他和自己父亲的关系,父亲去世时的情景。他一边回忆着,一边读起《背影》,情景交融,我都有点分不清他是在朗读,还是在诉说了。男人沧桑的声音,平静克制中带着感情,象有一种魔力,吸引全场听众的心。有个小姑娘后来对我说,她都掉眼泪了。

还有他模仿孙道临,示范朗诵《琵琶行》的片段。他非常推崇孙道临的朗诵,把他认为最好的那一版孙记《琵琶行》CD放车里,一遍又一遍地听。我本来对古诗词朗 诵不太感兴趣。但是当李立宏用沙哑沉厚的嗓音,突然高昂上去重复那句“座中泣下谁最多?”,然后一字一句地念出“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时候,我的心像是被什 么撞了一下,很震撼。他又朗诵了一遍,高低起伏、字字句句的停顿、重音、用气还是一样的,却没有了那种震撼。用心不用心,感染力真的大不相同。

我本来想提问,请他illustrate一下他想如何求变?比如在录《舌尖上的中国》时,如果完全按他的想法,会是什么样的效果?后来一个专业人士提了一个 类似的问题,我就没有问了。可惜那个问题不够具体,我也就没有再听到他入角色的声音,很遗憾。他说其实求变不容易。我们看了三段录像,分别是他解说的《新 丝绸之路》、《公司的力量》和《舌尖上的中国》。中间的一部能听出较明显的不同,更跳跃、更有感情。前后两部录制时间相隔几年,风格却近似,后一部更放松 一些。他说《舌尖》的导演要求他要“轻松”、“保持好奇心”。其实他真的是一个求变的人,在教学上都是如此。我看网上对他的介绍有:“嗓音浑厚深沉,具有 智者的韵味,其配音的人物与其声音丝丝入扣,浑然一体,得到业内广泛好评。他的戏路非常广泛,配的角色或憨厚或精明,或奸诈或真诚,不拘一格,每一个角色 都被他演绎得入木三分,为原作画龙点睛。”

这是一个在自己喜欢、擅长的领域,坚持了几十年、平和低调、认真付出、终有所得的人。我喜欢,我尊敬。

附:李立宏简介及主要作品:http://baike.baidu.com/view/2370801.htm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