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自然灾害 ” 真相

生于美丽的杭州。小时爱在西湖边上赏月纳凉,品茶夜谈。好诗词,小说,和数学。1989年人在北京,那一天,那些人,那些事,从此改变了我。风花雪月随岁月远去,政治,历史成为了我的新宠。
打印 被阅读次数

1. 中国 历 史上的自然灾害
2. “ 三年自然灾害 ” 根本不存在
3. 三年期 间 粮食减 产 、 饥馑 和 饿 死人的原因
4. 谁 造出了 “ 三年自然灾害 ” 这 个假 话 ?
5. 【注 释 】

在中 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 际 ,《人民日 报 》、新 华 社、国 务 院新 闻办 和《北京日 报 》 联 合 举办 了一次民意 调查 , 请 民众 评选 出建国以来最重要的事件。出乎有 关 方面意料的是,民众并未挑 选 那些政府自 认为 十分 辉 煌的 业绩 ,相反却 评选 出一系列 负 面的事件。其中文革名列第一, “ 三年自然灾害 ” 名列第二。 [1] 所 谓 的 “ 三年自然灾害 ” 是指 1958 年中国 兴 起 “ 三面 红 旗( 总 路 线 、大 跃进 、人民公社) ” 的 经济 政治运 动 后 紧 跟着出 现 的三年 严 重 经济 困 难时 期( 1959 年至 1961 年),在此期 间 因 饥馑 而非正常死亡( 饿 死)的 农 民多达三千多万人,是八年抗日 战 争期 间 因 战 乱死亡人数的一倍半。在人 类历 史上, 这 可能是短期内因 饥馑 死亡人数的最高 纪录 。然而, 这 究竟是怎 么 回事,在官方的正史中却 语 焉不 详 ,通常只用一句 “ 三年自然灾害 ” 来解 释 如此惨 祸 的原因。 经历过这 一人人 饿 肚子 时 期的 40 岁 以上的中国公民,也往往 习惯 地按照官方用 语 以 “ 三年自然灾害 ” 来描述 这 一 时 期。但是,研究 现 代史的学者 们 却很少提出 这样 的 问题 :在那三年期 间 到底在中国的什 么 地方 发 生了什 么样 的自然灾害,灾害又 严 重到什 么 程度以至于造成如此惨重的灾 祸 ?本文 试图 运用中国公布的正式气象水文及自然灾害 记录 来回答以上 问题 ,帮助 读 者 了解 历 史的真相。

中国 历 史上的自然灾害

按照科学定 义 ,地球上的自然异 变对 人 类 的 负 面影响超 过 一定程度 时 被称 为 灾害。 [2] 自然灾害主要指突 发 性的暴雨、洪 涝 、乾旱、台 风 、 风 暴潮、 冻 害、雹灾、雷 电 、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崩塌、病虫害等,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 盐渍 化,气候 变 化、水 资 源 变 化等 缓进 的 变 化 过 程也属于广 义 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直接成因是自然的 变 化,但人 类 的活 动 可能 诱发许 多自然灾害或加重灾害的程度。 对 中国社会 经济 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首先是气象灾害(洪 涝 、乾旱、台 风 等),其次是地 质 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 等)。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 徵 是出 现频 繁、但以区域性灾害 为 主。据官方 统计 ,建国以来在一般年份里, 农 作物受灾面 积 达 6 亿 多 亩 ,其中成灾面 积约为 受灾面 积 的一半,占耕 种 面 积 的六分之一,因灾平均 每 年少收粮食 400 亿 斤以上,直接 经济损 失 200 亿 元, 2 亿 以上的人口会遭受各 种 自然灾害的 袭击 ,通常 每 年造成 5 千至 1 万人死亡。 [3] 虽 然平均 每 年有六分之一的耕地成灾减 产 ,但其他六分之五的土地仍能丰 产 保收。因此一般情况下, 虽 然年年有灾,但全国的 农业 及粮食生 产还 是可以基本上保持 稳 定的;而且, 每 年的受灾地区不同,很少会出 现 一个地区持 续 几 年 发 生 严 重自然灾害的局面。

查阅 中国的自然灾害 记录 可以 发现 ,从 1949 年至 1958 年几乎年年有灾,有 时 灾情甚至十分 严 重。例如, 1949 年 长 江、淮河、 汉 水、海河流域的各河流 严 重决口漫溢,水灾 严 重; 1950 年察哈 尔 、 绥远 、内蒙古遭受旱灾,山 东 、平原和 辽 宁省遭受水灾; 1952 年黄河下游、 长 江流域夏季乾旱,淮河上游和 汉 水流域夏秋多雨受 涝 ; 1953 年, 长 江以北大部份地区春夏少雨, 辽 河、松花江流域以及冀、 鲁 、豫盛夏多雨受 涝 ,南方部份地区夏旱 较 重,北方低温 冻 害 严 重,台 风 造成了 严 重 损 失; 1954 年 长 江、淮河出 现 大洪水,海 河流域夏 涝 ,黑、 闽 、两广地区出 现 旱灾; 1955 年 华 南和西南地区有冬、春旱, 华 北地区春旱 严 重,夏季京、津、冀、豫、皖降雨比往年多六成至一倍,河流漫溢、决口; 1956 年夏秋在江南地区、秋季在黄河中上游及 长 江中上游少雨乾旱,而淮河、松花江流域洪灾 严 重,台 风 灾害也很 严 重; 1957 年晋、内蒙西部春夏秋 连 旱,黄河到 长 江北岸夏秋季先 涝 后旱,江南盛夏乾旱, 东 北多雨受 涝 ; 1958 年全国大部份地区春夏偏旱,黄河中游出 现 大洪水, 郑 州黄河大 桥桥 墩曾被洪水冲 毁 。 [4] 尽管 这 些年并非 风调 雨 顺 ,但中国的粮食 产 量仍能逐年增加, 农业 生 产 形 势 良好。 “ 三年自然灾害 ” 时 期之后也同 样 没有多少 风调 雨 顺 的年份,持 续 性乾旱 对农业 影响很大,特 别 是 1971 年到 1981 年、 1986 年到 1988 年旱情最重 [5] ,但 这 些灾情同 样 没有妨碍 农业 的增 产 ,更没有造成全国性 饥馑 。

“ 三年自然灾害 ” 根本不存在

“ 三年自然灾害 ” 由三个 词组 成,即 “ 三年( 1959 年至 1961 年) ” 、 “ 自然 ” 、 “ 灾害 ” 。要弄清当 时 的真相,可以从考察其含 义 和与之 对应 的 历 史 资 料入手。 这 个 说 法首先 强调 存在着 严 重的自然灾害,暗指灾 祸 不是人 为 因素造成的;其次, 还隐 含着在全国范 围 内都 发 生了特 别严 重的自然灾害 的意思,所以才造成全国性 饥馑 ;最后,全国范 围 的特大自然灾害竟 长 达三年之久。 这 个 结论 真的是根据中国官方的灾害 资 料得出的 吗 ?

如果分析 这 三年的自然灾情 资 料,我 们 会 发现 , 这 几年没有全国范 围 的大 规 模 严 重洪 涝 灾害,只在局部地区出 现过 洪 涝 灾害。例如, 1959 年 5 月中至 7 月上旬 闽 、粤、桂持 续 多暴雨,珠江水位猛 涨 , 东 江流域 发 生洪 涝 灾害; 7 月至 8 月晋北、冀北、 辽 西和内蒙中 东 部雨量多于常年五成到两倍,出 现 洪 涝 灾害; 8 月上旬四川暴雨,岷江、沱江有洪水;第三号台 风 使厦 门损 失 严 重。 1960 年 7 月下旬至 10 月,受台 风 影响沿海各省有暴 雨, 辽 、 鲁 、 苏 、浙、 闽 受灾 较 重,黑、吉 东 部雨 涝 ; 7 月底 8 月初川西持 续 5 天暴雨,部份地区有洪灾。 1961 年 6 月中下旬,四川有一次 较 大范 围 的暴雨 过 程,涪江和岷江上游出 现较 大洪水。

从 1959 年到 1961 年出 现 的主要自然灾情是旱灾。 1959 年 7 至 9 月 间 渭河、黄河中下游以南、南 岭 、武夷山以北地区普遍少雨,鄂、豫、 陕 、湘北、川 东 旱情 严 重 [6] ,接着 华 南出 现 秋旱,广 东 、福建两月无雨 [7] , 这 些基本上属于局部性灾害。 1960 年冀、豫北、 鲁 西、晋、 陕 南、 辽 西等冬小麦 产 区冬春少雨雪,乾旱持 续 到初夏,山 东 汶水、 潍 水等八条河流 断流,黄河下游范 县 至 济 南段断流 40 天,粤、 琼 旱情持 续 7 个月,滇、川、黔冬春 连 旱,旱情仍属局部、短期性,由于冬小麦 产 量在全国粮 产 量中所占比重不大,旱灾不具全国性后果。 1961 年冀、内蒙、 东 北北部、豫、皖、 苏 、甘、青、 陕 、鄂、川、粤、桂和 琼 等省区年雨量偏少 [8] , 虽 然受旱面 积较 大,但灾情 轻 ,更不能算是全国性特大灾害。

衡量一个地区乾旱程度的另一重要指 标 是乾燥度,即年蒸 发 量和年降雨量的比 值 ,若比 较 某地特定年份的乾燥度与 该 地的常年平均乾燥度,即可知道 这 一年 该 地 较 常年乾旱 还 是湿 润 。根据《中国水旱灾害》一 书 中 1959 年至 1961 年全国各省市乾燥度距离平均 值图 ,可以 发现 : 1959 年全国各省市乾燥度距离平均 值 在正常 变 化范 围 之内; 1960 年全国乾燥度略大于平均 值 ,乾旱范 围 比 1959 年略大,但乾旱的程度减 轻 ; 1961 年从全国来看属正常年份。因此,从乾燥度距离平均 值 的分析中无法得出 这样 的 结论 :在 1959 年到 1961 年期 间 中国 经历 了一 场 非常 严 重的全国性、持 续 性旱灾。同 样 地,金 辉 利用气象 专 家 编 制的 1895 年至 1979 年 “ 全国各地 历 年旱 涝 等 级资 料表 ” 也 证实 ,在 1959 年到 1961 年 间 没有 发 生 严 重的自然灾害,属于正常年景。 [9]

再从旱灾的 严 重程度来比 较 ,也会 发现 , 1959 年和 1960 年的旱灾 远 小于 1972 年或 1978 年的旱情。 1972 年是 1949 年以来黄河、海河流域的一次大范 围严 重乾旱,成灾面 积 2.04 亿亩 ,重旱区分布在京、津、晋、冀、 陕 、北、 辽 西、 鲁 西北。 该 年春季少雨,入夏以后持 续 乾旱少雨;官 厅 、 岗 南水 库 的水位 线 都降到死水位以下;地下水位普遍下降 3 至 5 米。 1978 年的重旱区主要分布在 长 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北方的 东 北、晋、 陕 、甘、宁、新、 鲁 部份地区也有旱情;江 苏 省无雨天数达 140 余天;上海的黄浦江、 苏 州河水 发 臭。但是,即使是在旱情比 1959 年、 1960 年 严 重的 1972 年, 虽 然粮食 产 量因灾减 产 1,367 万吨,也未出 现 全国性 饥馑 ,更未 饿 死一个人。而在旱情最 严 重的 1978 年,全国粮食 总产 量反而达到了 历 史最高水平。

因此,孟昭 荣 、彭 传荣认为 , “ 就自然灾害而言,三年期 间诚 然 发 生了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但是从我国 历 史的灾荒 实 况 观 之,有史以来几乎无年不灾,灾荒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三年期 间 当亦不能排除 发 生自然灾害的可能性。如果不是 “ 左 ” 的政策上的失 误 ,能 够 保 证 足 够 的粮食 产 量 ..... 。 ”[10]

三年期 间 粮食减 产 、 饥馑 和 饿 死人的原因

大 饥馑 源于粮食 大幅度减 产 ,既然 这 三年中并没有全国性特大灾害, 为 什 么 会出 现 粮食大减 产 、 导 致缺粮和 饥 荒、最后数千万 农 民 饿 死的惨 剧 ? 1959 年的粮 产 量下降 17.6 %,从上年的 2 亿 吨降到 1.7 亿 吨, 1960 年又比 1959 年减 产 18.5 %、 2,650 万吨,此后直到 1966 年粮 产 量才恢 复 到 1958 年的水平。据 专 家分析, 这 三年减 产 的粮食中只有一小部份与旱灾有 关 [11] ,主要的减 产 因素不是自然灾害,而是耕地抛荒和弃收。例如, 1958 年山 东 省的青壮年 农 民都 炼铁 和修水 库 去了,全省秋播面 积 不及往年的四分之三,因而减 产 ; 1959 年秋冬又有 887 万青壮年去修水 库 ;甚至在 1960 年 农 村 经济 崩 溃时 仍有数百万 农 村 劳动 力在修水 库 。从 1959 年 1960 年,山 东 省共荒 芜农 田五千到六千万 亩 。 [12]

在粮食大幅度减 产 的情况下,救灾 赈 民本是政府的主要 职 能之一。但是当 时 的中国政府 绝 大多数 领导 人都一心 执 行毛 泽东 荒 诞 的大 跃进 政策,根本不去救灾;甚至 摄 于毛的淫威,不敢 谈 灾情,相反 还 千方百 计 地掩盖灾情,迎合毛的好大喜功的心 态 ,国 务 院因此于 1958 年取消了 专 事救 赈 的中央救灾委 员 会。中国的 历 代王朝早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从灾情呈 报 、灾情 调查 、灾情 评 价到救灾措施的救灾制度。清朝 规 定 ,督 抚 要向朝廷 “ 飞 章奏 报 ” 灾情, 晚报 一月官降一 级 , 晚报 三月革 职 ;救灾措施包括蠲 缓 地丁 钱 粮、 赈济 灾民、留 养资 遣流民、 抚 恤灾民、施粥、施放衣物 药 品、掩埋尸体、修房 补 助、借 发种 子、 购 粮平 粜 、以工代 赈 等。但 “ 人民 ” 政府 领导 下的 这 三年中,中国却没有任何救灾机构,也没有任何灾情呈 报 、灾情 调查 和灾情 评 价,更 谈 不上救灾措施, 结 果中灾 变 成了重灾。

1959 年 7 月到 9 月正是粮食减 产 、粮食 库 存急 剧 下降、数 亿农 民即将 进 入 饥馑 状 态 的 关键时 刻,中国的 领导 人却云集 风 景秀 丽 的避暑 胜 地 庐 山召 开 政治局 扩 大会 议 ,毛 泽东 正做着 让 全国跑 步进 入共 产 主 义 、他个人登上世界共运霸主地位的黄梁梦,而其他高 级领导 人 则 争相献媚邀 宠 。只有彭德 怀 等少数几个人敢于 说 了一点真相,立刻遭到了毛 泽东 及政治局 绝 大多数委 员们 的一致打 击 。此后在全国 进 一 步 掀起了 “ 大 跃进 ” 狂 热 和反右 倾 机会主 义 的高潮, 这场 从上而下 发动 的 权 力斗争把党内 仅 存的敢于 说 真 话 的干部都打倒了,留下来的都是迎合著毛 泽东 、 为 了个人 权 位而把老百姓的死活 搁 置一旁的干部。

1960 年初,当全国 农 村数 亿饥 民 挣 扎在死亡 线 上 时 ,中共中央在上海召 开 了政治局会 议 ,会 议认为 1960 年将又是一个大 跃进 年,形 势 可能会比 1959 年更好。 这 一年《人民日 报 》的元旦社 论 提出,在六十年代的第一年要做到 开门红 、 满 堂 红 、 红 到底。在 3 月 30 日到 4 月 8 日召 开 的二届人大二次会 议 上,几千名来自全国的 “ 人民代表 ” 避而不 谈 粮食减 产 和 饿 死人的惨状,却争相 报 告自己所在地区的 “ 大好形 势 ” ,会 议 “ 奉旨 ” 通 过 了 进 一 步 “ 大 跃进 ” 的 经济计 划。

1959 年 6 月底,全国的粮食 储备还 有 343 亿 斤, 够 城 镇 居民一年之需。但是,在当年粮食减 产 3,000 万吨的 严 重情况下,政府却决定出口 415 万吨 换 取黄金和美元 [13] ,出口量相当于上述粮食 储备 的 24 %。出口耗去了粮食 储备 , 结 果很快就 连 京、津 、 沪 等大城市的粮食供 应 也几乎脱 销 ,而 农 村的数 亿 嗷嗷待食的 饥 民就只有等死一条路了。 1960 年全国缺少 2,400 万人的口粮 [14] ,若按 每 人 每 年 250 公斤 计为 600 万吨,只要不出口粮食,当 时 就不会 发 生 严 重的 饥馑 ,几千万 农 民也不至于 饿 死。当 时 政府一心一意想着造原子 弹 、 导弹 ,好 扬 威世界,因此急需大量黄金外 汇进 口相 关 的 设备 材料, 虽 然后来 “ 两 弹 一星 ” 是造出来了,但奠基的却是数千万人的生命。如此 “ 伟 大成就 ” 的惨烈代价恐怕是人 类历 史上罕 见 的。直到 1960 年春全国已有数千万 农 民 饿 死, 许 多 乡 村遍地 饿 孚,甚至出 现 了食人肉的 现 象, 中央政府才承 认 了 饥馑 和大 规 模 饿 死人 这 个事 实 ,并于 1960 年下半年 开 始采取救灾措施。但 为时 已 晚 ,数千万 农 民已化 为 冤魂。

谁 造出了 “ 三年自然灾害 ” 这 个假 话 ?

实际 上,在中央政府正式承 认严 重失 败 的 1960 年 5 月之前,官方文件、 领导 人 讲话 和新 闻 媒体中从来没有提到 过 “ 严 重的自然灾害 ” 等字 样 。 为 了 给 政府和中央 领导 人的集体性的、几乎不可 饶 恕的 严 重 错误开 脱,宣 传 机构 编 出了 “ 三年自然灾害 ” 这 个假 话 ,以便把人 祸 解 释 成天灾。 这 个 说 法是中共建国以来的一个最大的 谎 言。 1960 年《人民日 报 》的国 庆 社 论 一改 过 去歌 颂莺 歌燕舞升平景象的 调 子, 为 全国民众描 绘 出一幅可怕的 图 画: 过 去两年来,全国大部份地区 连续 遭受了 严 重的自然灾害 [15] 。 1961 年 1 月,中共中央八届九中全会公 报 把 谎 言 编 得更大了, “ 在 1959 年 严 重自然灾害之后, 1960 年又遇到了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 ” 。随着官方文件、 领导 人 讲话 和新 闻 媒介众口一 词 地宣 传 “ 自然灾害 ” ,再加上 强 制性的思想 “ 教育 ” , “ 三年自然灾害 ” 这 个被反 复 重 复 的 谎 言, 终 于 变 成了民众心目中 习惯 成自然的 关 于那个困苦年代的代名 词 。而政府和 领导 人的政治 责 任也被 谎 言洗刷得干乾 净净 。在 谎 言面前,那冤死的数千万 农 民似乎死得活 该 ,只能怪 “ 老天不 长 眼 ” 了。

党的各 级 干部 虽 然知道一些真相,但有了彭德 怀 的 “ 榜 样 ” ,他 们 早已 习惯 于不 说 真 话 、 专门 逢迎。 1962 年 1 月 11 日至 2 月 7 日,在中共中央召 开 的 七千人干部大会上,刘少奇代表中央做的 报 告中 谈 到工作中的失 误 ,指出原因是 “ 三分天灾、七分人 祸 ” 。 这 一 说 法比《人民日 报 》的欺 骗 宣 传 要真 实 得多,但 还 是有所保留的。他不敢承 认 ,就 连这 个所 谓 的 “ 三分天灾 ” 也 实际 上是嫁 祸 于天, 这 三年基本上是正常年景,本不 应 出 现饥馑 。至于所 谓 的 “ 七分人 祸 ” ,不但身 为祸 首的毛 泽东 根本拒不 认帐 ,并正在 谋 划着倒刘 报复 ,而且刘少奇、周恩来、 邓 小平等人自己不也是 “ 人 祸 ” 的一部份 吗 ?

后来, 关 于 这 三年全国 严 重 经济 困 难 的官方解 释 又有了 进 一 步 修正,演 变 成 “ 中共中央 关 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 历 史 问题 的决 议 ” 里的正式 说 法:主要由于 “ 大 跃进 ” 和 “ 反右 倾 ” 的 错误 ,加上当 时 的自然灾害和 苏联 政府背信弃 义 地撕 毁 合同,我国国民 经济 在 1959 年至 1961 年 发 生 严 重困 难 ,国家和人民遭到重大 损 失。其中 关 于政策 错误 的部份比 较 接近史 实 ,而 关 于自然灾害和 苏联毁约 的部份 则 仍然是虚 饰 之 词 。 苏联毁约发 生在中国的大 跃进 已 经 造成 经济 崩 溃 之后而不是之前。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毛 泽东 1957 年秋在莫斯科宣称,社会主 义 国家有了原子 弹 后, 应该 把社会主 义 推广到全世界,哪怕世界人口因此而减少几 亿 也在所不惜。随后中国 开 始的 疯 狂的大 跃进计 划背后,就反映出毛 泽东这种为 了个人在世界上称雄而毫不 顾 及人民死活的帝王式野心。而且 苏联毁约 影响的主要是 军 工 项 目,若 这 些 军 工 项 目果真能完全中止,那 时 中国至少可以少死上千万人。

作 为 本文的 结语 , 这 里再 强调 一下,所 谓 的 “ 在三年自然灾害期 间 ( 1959 年 -1961 年),中国大部份地区 连续 三年遭受了 严 重自然灾害, 1960 年甚至遇到了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 ” 的 说 法,是完全不符合事 实 的。首先,当 时 只有 约 百分之十的 农 田受旱成灾,全国大部份地区并没有任何 “ 严 重的自然灾害 ” ;其次,即便是在受 过 灾的地区,也未 发 生持 续 三年遭受 严 重自然灾害的 现 象,受灾的局部地区只 是在三年中的某一年受灾而已;再次,当 时 出 现 的旱灾程度 远 未构成 “ 严 重 ” 的自然灾害,更 谈 不上是 “ 百年不遇 ” 的自然灾害;最后,那三年期 间发 生 过 的中等程度的局部自然灾害与全国大量人口的非正常死亡没有必然的 联 系。

为 了 让 不喑史 实 的后人免遭蒙 骗 ,中国的 现 代史中 应该 取消 这 个所 谓 的 “ 三年自然灾害 ” 的 说 法。当然, 还历 史以真面目,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注 释 】
[1] “ 官方民意 调查 吓坏中南海 ” ,《争 鸣 》, 2000 年第 2 期。
[2]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中国自然灾害灾情份析与减灾 对 策》,第VII 页 ,湖北科学技 术 出版社, 1992 年。
[3] 张 德江(民政部 长 ), “ 我国救灾的根本出路 ” ,出 处 同上,第 5 页 。
[4] 孟昭 华 、彭 传荣 ,《中国灾荒史》, 电 力出版社, 1989 年;中国防汛抗旱 总 指 挥 部 办 公室、南京水文水 资 源研究所,《中国水旱灾害》,中国水利 电 力出版社, 1997 年。
[5] 中国灾害防御 协 会、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中国减灾重大 问题 研究》,地震出版社, 1992 年,第 7 页 。
[6] 旱灾最重的是湖北省,但也不是滴雨未下,而是未下透雨, 90 天内的降雨量 为 70-170 毫米。湖北是一年二熟到三熟制, 90 天的乾旱最多影响一季收成。参 见 《湖北省自然灾害和防御 对 策》第 402 页 (梁淑芬等 编 ,湖北科学技 术 出版社 1992 年出版)。
[7] 《中国水旱灾害》,出 处见 注 [4] ,第 305 页 。
[8] 出 处 同上,第 305 页 。
[9] 该 表利用遍及全国的 120 个水文站 资 料,将 每 年的旱 涝 情况分 为涝 、偏 涝 、正常、偏旱、旱五个等 级 。其 结论 是: 1959 年 13 个 涝 、 34 个偏 涝 、 35 个正常、 25 个偏旱、 13 个旱,全国平均指数 为 -0.075 ; 1960 年 14 个 涝 、 21 个偏 涝 、 33 个正常、 44 个偏旱、 8 个旱,全国平均指数 为 +0.092 ; 1961 年 12 个 涝 、 36 个偏 涝 、 28 个正常、 29 个偏旱、 15 个旱,全国平均指数 为 -0.008 。而在洪灾 严 重的 1954 年全国平均指数 为 -0,658 ,在乾旱 严 重的 1972 年,全国平均指数 为 +0.88 。 这 一 对 比 进 一 步 表明,从 1959 年到 1961 年是平常年景。参 见 金 辉 的 “ 三年自然灾害 备 忘 录 ” ,《社会》, 1993 年 5 月号。
[10] 孟昭 华 、彭 传荣 ,《中国灾荒史》, 电 力出版社, 1989 年。
[11] 根据《中国水旱灾害》一 书 的 统计 , 1959 年旱灾造成粮食减 产 6 %, 1960 年造成减 产 10.7 %, 1961 年造成减 产 8.2 %。参 见 《中国水旱 灾害》,第 308 、 557-559 页 。
[12] 《当代中国的山 东 (上卷)》, 1989 年,第 193 、 194 页 。
[13] 丁抒,《人 祸 》,第 286 页 。
[14] 赵 德馨,《中 华 人民共和国 经济 史》,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第 561 页 。
[15] 丁抒,《人 祸 》,第 281 页 。

【参考文献】
孟昭 华 、彭 传荣 ,《中国灾荒史》, 电 力出版社, 1989 年。
中国防汛抗旱 总 指 挥 部 办 公室、南京水文水 资 源研究所,《中国水旱灾害》,中国水利 电 力出版社, 1997 年。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中国自然灾害灾情份析与减灾 对 策》,湖北科学技 术 出版社, 1992 年。
中国防汛抗旱 总 指 挥 部 办 公室、南京水文水 资 源研究所,《中国水旱灾害》,中国水利 电 力出版社, 1997 年。
中国灾害防御 协 会、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中国减灾重大 问题 研究》,地震出版社, 1992 年。
郭建增等,《未来灾害学》,地震出版社,、 1992 年。
丁抒,《人 祸 》,九十年代 杂 志社, 1996 年,香港。
郑 德 荣 等,《新中国 纪 事》, 东 北 师 范大学出版社, 1986 年。
李 锐 ,《毛 泽东 的功与 过 》,天地 图书 有限公司, 1986 年,香港。
《中国人口(四川分册)》,中国 财 政 经济 出版社, 1988 年。
《中国人口(湖北分册)》,中国 财 政 经济 出版社, 1988 年。
文聿,《中国左 祸 》,天地 图书 有限公司, 1994 年,香港。
李文海、周源,《灾荒和 饥谨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年。
晓 冲,《 祸 国的 辉 煌》,夏菲 尔 国 际 出版公司, 1999 年,香港。
中国水利 电 力出版社,《中国水利年 鉴 》 。

登录后才可评论.
Logo

Looks like your ad blocker is on.

×

We rely on ads to keep creating quality content for you to enjoy for free.

Please support our site by disabling your ad blocker.

Continue without supporting us

Choose your Ad Blocker

  • Adblock Plus
  • Adblock
  • Adguard
  • Ad Remover
  • Brave
  • Ghostery
  • uBlock Origin
  • uBlock
  • UltraBlock
  • Other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the AdBlock Plus icon
  2. Click the large blue toggle for this website
  3. Click refresh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the AdBlock icon
  2. Under "Pause on this site" click "Always"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Adguard icon
  2. Click on the large green toggle for this websit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Ad Remover icon
  2. Click "Disable on This Websit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orange lion icon
  2. Click the toggle on the top right, shifting from "Up" to "Down"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Ghostery icon
  2. Click the "Anti-Tracking" shield so it says "Off"
  3. Click the "Ad-Blocking" stop sign so it says "Off"
  4.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Block Origin icon
  2. Click on the big, blue power button
  3.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Block icon
  2. Click on the big, blue power button
  3.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ltraBlock icon
  2. Check the "Disable UltraBlock" checkbox
  1. Please disable your Ad Blocker
  2. Disable any DNS blocking tools such as AdGuardDNS or NextDNS

If the prompt is still appearing, please disable any tools or services you are using that block internet ads (e.g. DNS Servers).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