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心理暗示?心理安慰?心理压力?

夜浴深秋对明月, 遥系温馨问他乡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周末终于看了电影《少年派》。觉得很沮丧,很悲观。找不到根本缘由,因为看电影看出与很多网络评论不同的版本意境。 

这两张图,虎头的是电影招贴画,虎尾的是原书封面之一。电影的招贴画让我觉得不如书的封面寓意深刻。而且,跟符合我看完电影的感受。

卯足劲挖掘自己看电影郁闷的根源,大概是最近看文学城心理咨询贴看的。人的心理真奇妙,出奇到不可思议,难怪一样米养百样人,各个不同,难怪人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

少年派的评论,只翻过一星半点,都是述说信仰,坚定探索不懈追求如何如何,大概有信仰和正探索信仰的人,眼睛盯着屏幕,心理想着上帝,头脑全是信仰的无敌莫测,这不奇怪。

而我,正相反,看到影片提到的信仰,只是引子,甚至是 camouflage ,或者是一种光环,缭绕在成年派的心理,包裹好最可怕的与信仰追求相反的惨痛人生。 派在把自己的痛苦记忆埋藏在浅表的信仰中,躲在信仰的后面,完全为了平复安慰自己年少是最可怕的记忆。

躲避在信仰里,很多艰涩残酷的现实,反而容易消化,容易应对了,宗教给人心灵一个避难的角落,一个心理的慰寄。

我没有具体的信仰,这点来说,我还留在少年派的阶段,在摸索探求,虽然不具体于哪宗哪派,但是敬畏于世界的神秘,科学无法触及的点点滴滴。我相信神奇。

但无论如何,电影《少年派》没有用信仰说服我(我没有看原著,不敢胡言乱语)。

少年和成年派叙述的故事,完全不同的两个版本,你相信哪一个?我都相信。

一个,是艰难痛苦顽强求生经历的童话版,让人难以置信却很美丽的人生, a Royal Bengal tiger , a hyena, an injured Grant's zebra, and an orangutan 。

一个,是血腥实在的人吃人的生存劫难现实版,让人张口结舌丑恶不堪的人性, Pi, the cook, the sailer, and Pi’s mother 。

作为观众,你会不会也像电影里的那位听者一样,选择相信那个童话?

我宁愿相信童话,但现实版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