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理经丽江去香格里拉,然后是从香格里拉回到丽江再去泸沽湖,在丽江两停两过行色匆匆,走过了玉龙雪山的云杉坪、白水河、甘海子,观望了虎跳峡的奇险雄壮、飞瀑轰鸣,然而最最吸引我的当数那活着的纳西象形文字。
丽江古城又名大砚古镇
• 纳西族
丽江的少数民族以纳西族为主,纳西人称女子为胖金妹,男子为胖金哥。我们的导游是位姓木的胖金哥,“木”姓是纳西族的第一个汉姓,由皇帝朱元璋赐予当时的纳西族首领;后来“木”姓的“皇亲”又赐给了纳西百姓第二个汉姓“和”,好象是在“木“字上加一顶帽子,身后背一只箩筐的意思。因而历史上的纳西人有官姓木,民姓和之说。肤浅地读了一些有关纳西民族的介绍,发现纳西族的不少名人们都姓和,却很少有姓木的,比较“皇亲国戚”们,看来背着箩筐的纳西劳动人民遥领当世之先了。
胖金哥说纳西族人特别尊重戴眼镜的知识分子,当然这是与游客玩笑调侃,但是纳西人的文化教育程度高居云南少数民族的首位,是云南省三个不享受高考加分的少数民族之一,半文盲比例低于汉族,胖金哥说这要归功于纳西族的女人们。
纳西族的家庭有女主外男主内的传统,田间耕作,外出生意全由女人们操持,而琴棋书画茶甚至在家带孩子却是男人们的事情,在纳西女人看来,自己的男人有学识便是妻儿的荣耀。云南十八怪中的之一怪为“娃娃全由男人带”指的就是纳西族的生活方式;民间还有“娶得纳西婆,胜过十头骡”的说法,纳西女子的能干是名惯古今了。
餐馆墙上的纳西象形文字
象形字水、路
当初江大人要是在这个丽江入口的影壁上刷上几笔东巴象形文字多好啊,哪怕是描红模子呢
丽江游的最大遗憾是没能看上《印象丽江》,因而对丽江的印象便是纯粹的我的印象了。
接到丽江导游的行程安排后细看,第二天团队将分为两组,第一组为登玉龙雪山,第二组为游览束河古镇,我和母亲被安排在第二组。
无论走到那里,我一直比较喜欢看当地的表演,以自我轻松的方式欣赏浓缩提炼了的文化艺术,了解当地的历史风土人情,那么大名鼎鼎的张艺谋参与执导、在玉龙雪山脚下的实景山水演出《印象丽江》,自然是不想错过。
记得当初旅行社安排我们去束河古镇而代替玉龙雪山,是考虑母亲的年龄怕吃不消高山反应。而随后路上一同游览的团友曾经登过玉龙雪山,告诉我们没有那么严重,他怀有身孕的老婆上去后都没事儿的,于是母亲动心了,立即打电话给昆明的旅行社请求更改行程,安排我们去玉龙雪山并观看《印象丽江》。旅行社那边的小许也算是尽心了,直到晚上十点多,最后一次打来电话说,上玉龙雪山可以,但是《印象丽江》场场爆满,非提前预定不可。
这是云南游中唯一的我们举着钱吵嚷着主动要求去消费却十分遗憾地未能如愿,只好后来在网上补看,《印象丽江》果然名不虚传,那汲天地之灵气,取自然之大成,以民俗文化为载体的原生态艺术气势恢弘、令人感动令人震撼。
• 红军帽 腊排骨 酒吧
导游讲在云南包括丽江的山间田野街上会经常看见一些年龄大的妇女戴一顶男式帽子或者叫做红军帽,那是因为当年的红军经过这些地区时,置深置厚的军民情谊使得人们对这些红军怀念至今。听了这番介绍令我心生涟漪,当在交错纵横的古镇小巷中闲逛商店,看到了一位带着红军帽的少数民族女子在商业竞争非凡的丽江经营自己的这间小小的手工艺品店并且明确地贴着“勿讲价 “的标签时,便心生感动地走了进去,买下了一条至今仍然很喜欢老美同事们也人见人赞的火山石项链,还有一些东巴小皮娃。
晚上放弃了团餐而去著名的象山市场寻找丽江名吃腊排骨,我们去的时间有些晚,曾经查到的口碑不错的腊排骨店已经关门,最后只好在路旁一家仍然灯火通明的餐馆初尝腊排骨。餐馆的墙上挂着腌制风干了的腊肉似的大猪排,餐桌是一个个四方形的土制灶台,腊排骨以火锅的形式烹制,客人们每人一个小板凳地围坐在灶台四周,别致、热闹、红火。
因为那一小份火锅的量也还是比较大,我们便邀请也是特意来找腊排骨的一对来自山西的年轻夫妇同桌共食,不知是四人口味相同还是那腊排骨确实油腻并且硬而不嫩,每人夹了一筷子后就不再想吃第二口。听到餐馆里一些喝高了(也许没有)的食客对服务员一口一个地称作美眉,记得多年前人们称服务员为“师傅”,后来又改口称“小姐”,现在又流行称 “美眉” 啦?我是实实在在的少见多怪。
团里的年轻人晚上都去那些闹得震天响的酒吧,人均消费几百元不等,第二天在车上兴奋地交流着昨晚在酒吧的艳遇。在感慨现代人们的大大地开明开放的同时,还略微庆幸地我们住在了远离古镇的城市宾馆。最初对于旅游团安排住宿在丽江市内的宾馆而不是古城里的客栈还不太满意,到了晚上想到能够躲开那些霓虹灯摇曳、音乐震天的酒吧,便“因祸得福“般地心安了。
不知丽江何时能够安静下来,好有机会静静地感受其石街漫道、小桥流水的古镇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