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关于《唯物论》的简明定义 ZT

唯物论(英语:materialism),哲學理論,肯定世界的基本組成為物質,物質形式與過程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1],持着只有事实上的物质才是存在的实体的这一种观点,并且被认为是物理主义的一种形式。该理论的基础是,所有的实体(和概念)都是物质的一种构成或者表达,并且,所有的现象(包括意识)都是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了意识,而意识则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生理反应,也就是有机物出于对物质的反应。因此,物质是唯一事实上存在的实体。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唯物主义属于一元本体论。但其本身又不同于以二元论或多元论为基础的本体论。作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解释,它是唯心主义和心灵主义的一个对立面。
唯物主义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各个个体组成的,如同各种机械零件组成一个大机器,不会变化;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永远处于运动与变化之中,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机械唯物论的代表人物是费尔巴哈,辨证唯物论的代表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
概述


历史上,源于笛卡尔的传统观点认为,意识是非物质的存在。而唯物主义者的观点则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一信条的。尽管如此,唯物主义本身并没有讨论如何来描述所谓的“物质实体”。在实践中,唯物主义通常等同于物理主义或其他理论的一个种类。
唯物主义通常被认为与简化论的方法论原理有关,根据简化论,被一个特定描述层次所区分出来的事物或者现象,如果它是真的(正确的),那它也必须可以在其他描述层次中被解释—特别是在一个普通或简化了的层次中可以被解释。而非简化唯物主义就明确地反对这一种概念或说法,但无论是简化唯物主义还是非简化唯物主义,都通常将物质的构成作为所有存在事物、性质、无法解释现象的物质基础。福多通过描述经验主义和某些特殊学科(如心理学和地质学)是无法直接从基本物理中观察出,从而有力地证明了这个观点。并且,很多有关的文献都是基于这些观点之间的联系而发展起来的。
现代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们扩充了唯物主义中关于物质的定义,其中包括符合科学并能探测得到的实体,如能量、力、甚至空间曲率等。尽管如此,像玛丽·米雷这样的哲学家,依然认为概念中的“物质”是非常难以定义的。[2] 特别地,唯物主义是二元论、现象论、理想主义、活力论以及二重一元论的相反对照面。在某种程度上,唯物主义的物质性,可以和决定论的概念产生联系。启蒙时代的一些思想家認同决定论。
唯物主义通常会被宗教的思想家们批评和反对。他们认为唯物主义是一种令精神上空洞的哲学观。而马克思则将唯物主义作为一种非形而上学的“唯物史观”,相对地,他将其专注于人类活动(包括实践和劳动)和由此产生的制度生成、复制和摧毁。(请参照“唯物史观”)
[编辑]唯物辯證法


主条目:唯物辯證法
唯物辯證法包含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以及本質與現象、內容與形式、原因與結果、必然性與偶然性、可能性與現實性等範疇。在部分国家的中高等教育的哲学课程中对于唯物辩证法有如下的描述:“由于唯物辯証法的規律和範疇,是從自然界和社會生活本身抽象出來的,因而它們既是客觀事物本身運動發展的普遍規律,也是認識的普遍規律,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唯物辯証法不是一種僵死的體系,它隨人類的實踐運動的發展,不斷有新的含義、新的範疇、規律產生出來。”
不过,世界范围内并非所有的科学工作者以及哲学研究人员都认同辩证唯物论这一哲学流派。以分析哲学的观点来看,唯物辩证法内容空洞,言语含混,逻辑不清。所谓的“普遍规律”,不过是一些分析语言(analytical sentences),只说明了特定的语言用法。如“运动是绝对的”,即规定在此语言体系下,要无视“运动”一词的主语所处的参照系,将本来只存在于相对事物间的关系(“运动”)绝对化。
反对唯物辩证法的人认为,它所包含的三条“规律”都含糊空泛,既不能精确地描述事实,也不能有效地作出可供验证的预言,因而是无意义的。[3]
但2000年代后期环球金融危机的确验证了唯物辩证法对社会科学领域所作的预测,因为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哲学是取材自活生生的自然界、历史、和世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哲学是取材自历史和世界“无中生有”和“一成不变”的创作,因为形式的、声明的、和权威的真理从来都是死的,事实的、实践的、和切身的真理从来都是生的,宇宙的本身就是它的真理,宇宙是无限的永恒性和多样性,本文明的哲学和科学是有限的阶段性和局限性,宇宙并不依赖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哲学形式、哲学声明、和哲学权威而存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哲学是依赖宇宙而存在、发展、和合情修正。
[编辑]对立统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由相互对立的部分组合而成的。 例如, 电现象中包含有正电荷和负电荷;原子是一个整体但也是由相反电荷的氢核和电子所组成。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对立统一思想来自黑格尔。
冠名毛泽东的中共意识形态作品《矛盾论》对对立统一有详细论述(对于《矛盾论》的作者问题,请参阅艾思奇条目)。
[编辑]质量互变
物质的属性具有质和量两个属性。质是指物质的性质,而不是质量;量是指衡量物质处在的某种状态的数量。从量变到质变,就是说物质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而在每次由一种性质变化到另一种性质的过程中,总是由微小的变化(称作量变)慢慢积累,微小的变化的积累最终导致物质由一个性质变化到另一个性质。
[编辑]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原理来自黑格尔的正-反-合三阶段论:“正”态事物由于内部矛盾的发展,会过渡到反面,成为“反”阶段,这是第一个否定;由反阶段再过渡到它的反面,是为否定之否定。经过否定之否定后,事物虽然回到“正”态,但已不是原来的状态,而是更上一层楼。
中国民间谚语“物极必反”就是第一否定;“否极泰来”则是否定之否定。
这种原理的反对者认为,它是一种诡辩(dialectic)技巧,前后所指不一,偷换概念。
[编辑]参阅


毛泽东:《矛盾论》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反杜林论》
列宁:《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