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湖畔 枕经而眠

几年前千龙发的帖子。 完全是转发哈。 今天居然查出来, 还是觉得挺好。
这琵琶湖, 是俺最喜欢的那个境界。 放这里, 慢慢看。


关于禅,当代中国人已经十分陌生,有人视而不见,有人敬而远之,以至于一次名人入佛门的普通事件,竟引起了社会的轩然大波。

其实,禅宗作为佛教最重要的一支流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魅力和神韵的一道风景,它曾经成为许多古代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和心灵归宿。在当今社会,当人们遭遇生命困境、面对心灵牢笼时,往往习惯于选用西方的精神舶来品来化解,却生生忘记了它自有一种中国式的解决方式——禅。在中国人面对人生藩篱束缚时,禅依然能够引领我们去发现从容淡定的生命境界,为自己的生命找寻到真正的解脱。

那么,禅究竟是什么?凡人又如何才能抵达一个禅者拥有的生命境界?

在《千峰映月》一书中,台湾禅者林谷芳并没有给禅下定义,而是巧妙地以诗入禅,透过禅与诗在中国文化中交融密切的关系,用充满禅思诗意的优美语言,叙写禅子掌故,品读历代禅诗,展现了禅家宗门的诸般风光和禅者独特的生命境界。本书既是一本较为严肃的文化评论著作,又是一本有着浓厚的生命感悟及奇妙的语言美感的心灵读物。
zen.jpeg 
林谷芳说:"人的有限,正因生命缠绕太多的葛藤,禅的归零,却让生活充满无限的可能。禅不在远,就在当下。"就让我们在与林谷芳禅诗的交会中,遨游禅海吧!

【精彩文摘】

道人与凡夫之别,正在于俗人是一波才动万波随,道人则满船空载月明归……

禅诗咏自然,不只是田园生活的回归,不只是隐者生涯的直抒,更根柢的,是在时间轮转中体会万事万物的韵律……

参禅是剑刃上行,冰棱上走,一有依恋,就难得透脱,非得云山海月尽皆抛却,否则即无"随缘作主,即事而真"的可能。

世人迷妄,所以万事在难易上计较,更无法面对死生,道人体得缘起,所以一切本然,道别的对象竟是苎溪之水,就像它必归大海般,我今归山。

世间的两难,在禅宗其实都属余事,两头俱截断,无心应自然……

在禅而言,许多事物都乃头上安头,却让人枉费心神,许多欲望,原系造者自造,并无实义。

谈进退,世人往往视之为机关算尽之事,但在行者,则只有先去我执,才能真正应缘,到此时,进亦退,退亦进,方得自由之身……

禅诗要写好,须得"一鸟不鸣山更幽"之趣,而到底是一鸟不鸣山更幽,还是"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就看你是由寂得照,还是由照得寂。

谈禅诗,自禅家本分诗入手,则开拓眼界,应的是万古长空;从世人禅机诗相契,亦另有风流,映的是一朝风月。所以说,学人于事、于诗固须得其"直上孤峰,披云独笑"之境,亦应有其"琵琶湖畔,枕经而眠"之情。

【作者简介】林谷芳:1950年生,台湾著名禅者、音乐家、文化评论人。台湾佛光大学艺术学研究所所长。于音乐、艺术、佛教禅宗等方面均很有造诣。
六岁,有感于死生。高一见书中句"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欲求无死,不如无生",有省,遂习禅。
四十年间,于音乐,始终观照道艺一体,在修行,则"出入禅、教、密三十年,不惑之后,方知自己是无可救药的禅子",遂对禅门不共,多所拈提,常以"禅为剑刃上事"砥砺学人,所作恰可治时人"以禅为生命妆点"之病。
美丽风景 发表评论于
回复独上兰舟的评论:
好。 等妹妹的心得。
美丽风景 发表评论于
回复南山松的评论:
谢谢。 俺很喜欢禅的诗意, 千峰映月, 呵呵:)
独上兰舟 发表评论于
昨晚去大学班长家吃饭,他们一家是虔诚的基督徒,而他自己是名校的宗教学博士。他向我推荐了基本和宗教相关的书。
唉,愚钝顽固如我,可能很难开窍了。
南山松 发表评论于
喜欢!

谢谢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