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帆父母的话都应验了。他尝到了在人屋檐下的滋味,成为了单位的异类。不过三星期后,他找到一份新的工作,在一家港资的公司做计算机外围设备销售,每月底薪1500元,还有业绩提成。工资一下蹿到了以前的三倍高,这令他很兴奋。作为销售人员,公司给报销寻呼机的月费,刘一帆腰里也别上了当时非常时髦的BP机,虽然只是数字的,连汉字显示都不是。他很兴奋的给李蔓莉去了信。李蔓莉回呼让他复台,留言祝他塞翁失马,鼓励他作出一番成绩。
至于单位方面,本来就当他一个烫手的山芋,乐得放人。不过开出了价码 - 大学本科毕业服务单位不满五年,需要交一万元“培养费”。照这么算,工作六个月辛苦研发,工资拿了三千,结果不但要都吐回去,最后还欠国家和单位七千块。一个公民凭借自己的努力享受到上大学的福利,本来就是公民的权利,况且在社会哪个犄角旮旯工作又不是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刘一帆觉得研究所攥着自己的户口和档案要“培养费”简直就是讹诈,当然不能接受。反正新公司不要求档案,爱谁谁!
作为一个新的开始,刘一帆的母亲再三叮嘱他要吸取教训,好好处理人际关系。其实他的父母都不喜欢他的这份新工作。母亲觉得泥饭碗总不比铁饭碗,父亲觉得不搞学问,也至少还是应该搞技术。但是泥饭碗总比没饭碗强,搞学问技术的还比不上卖茶叶蛋的。所以也报着开放的心态看待了,只希望他能行行出状元。
刘一帆对新工作却非常满意。他的主要任务是针对中关村的经销商批发电脑硬盘。不过他还挑不了大梁,跟着一个销售经理,算学徒吧。从打他开始接触到中关村,就喜欢上它的杂乱,喧闹,和活力。那里都是像他一样的充满梦想的年轻人,对新技术和财富充满渴望,这很合他的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