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何必进校园 (转)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三字经》何必进校园
华夏经纬网 2011-01-10 15:48:53
字号:
 
 
 

 

山东省教育厅要求中小学“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新华社1月5日的报道关注了这一禁令引发的争议。传统读物中的思想糟粕可能会对孩子们产生误导,教育厅的禁令,表达的正是这样的担忧。 

对于这条禁令,人们有多种多样的议论,赞成和反对的都有。尽管倾向各异,但各种不同意见的基本出发点却比较接近,那就是对《弟子规》《三字经》等对孩子们的影响看得很重。对今天的孩子来说,这些读物的影响真有那么大吗?难道几本古老的少儿读物就能主导孩子价值观的形成?这种可能性也许很小,但更能影响孩子价值观的,是孩子们耳濡目染的这个世界,几本古老的读物作用不会太大。 

《三字经》等进校园,是这些年“国学热”的一部分。“国学热”的出现,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有必要,但不少人推动“国学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眼前的社会风气不满意,希望用国学来教化人心;当然也有人利用国学追逐商业利益,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但事实上,如果我们不能改良社会生活本身,而把提升社会道德水准的希望寄托在几本旧学读物上,这根本就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我们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不可谓不重视,但很多人直到成年都无法养成不随地吐痰、不乱闯红灯的好习惯;爱国主义教育更是“从娃娃抓起”,但很多人成了社会精英之后,不是照样想着移民到美国去“变现”?原因何在?并不是我们的教育内容有问题,也不是没有好的教育读本,根本原因就在于社会生活现实对孩子的示范作用,彻底消解了灌输给他们的那些道理。一边给孩子们讲爱心,一边拆迁逼得人自焚,一边灌输仁义礼智信,一边向学生家长乱收费,这样的教育,只能培养出普遍的道德虚伪。希望用《三字经》来培养出一代道德完美的人,实在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况且《三字经》等离现代社会的普遍价值很远,该不该让孩子读这些东西,是大可存疑的事情。如果说今天的孩子还必须得读《三字经》,那让孩子们怎样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价值呢?那可是每个孩子的历史必修课。 

现在社会上似乎有一种对国学的迷信,无论其正面作用,还是负面作用,都被无限夸大了。其实,所谓“国学热”是有背景的,一是我们综

合国力上升了,手里的美国国债多了,腰杆比过去硬了,就认为传统文化也自然会随之价值凸显,《三字经》等当然也可以拿出来发扬光大;二是市场经济下社会分化了,财富阶层成长起来了,作为既得利益者,面对转型社会的变迁,希望对自己有利的格局继续维持下去的愿望,是这些年来“国学热”的一大社会基础,而儒家的一些思想,正合他们的胃口。这种渴求和政治文化生态互相呼应,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造成了一种文化复兴的假象,蛊惑着很多人,也蛊惑着我们的校园,这是一种值得警惕的现象。当然,作为个人或个别群体,赏玩国学没什么不可以,但要利用国民教育体系向孩子们灌输《三字经》,还是审慎一点好。希望用《三字经》培养一代人的道德感,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的妄想。 

现代教育,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培养现代公民,这应该是国民教育的基本价值目标,切不可迷失方向。不能否认《三字经》等读物中有健康的内容,但总体上看,此类读物,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目标很远。退一步说,难道四书五经遍于国中的古代就是个道德的黄金世界吗?

张金岭

来源:齐鲁晚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