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废话多多】
攀比,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平时我们比谁的房子更大,谁的车子更新,谁的包包更名牌。到了职场,我们比谁挣钱更多,谁当的官更大,谁说得话更有人听。不幸的是,人在美国,交往的圈子不大,周围的中国人职位工资基本相同,比来比去比不出感觉来。于是大家进化到国际攀比,看看邻居家的草是不是更绿。
比,要水平相当的比。乞丐和国王没得可比,典型的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当乞丐们暗地里较着劲,比谁能找到一个金碗捧着讨饭吃的时候,国王们则明火执仗地扩展疆土,看谁能最先征服世界。乞丐们混好了变成政治家,世界上便多了些争权夺利的小人。国王们打输了沦落为乞丐,天下便少了些祸国殃民的草包。
身在职场放眼四望,外国人中,印度是中国的紧邻,六十年代初边境之战,中国把印度打的落花流水,八十年代起中国经济起飞,印度劳苦大众仍在水深火热之中。可是到了美国,拿着中国人的弱点和印度人的优势比,怎么比印度人怎么混的比中国人好。咬牙切齿之余,得出了要向印度人学的结论。要学印度人的花言巧语,要学印度人的投机取巧,要学印度人的自立山头,等等等等。
误!误!!误!!!
且不说印度人在美国是否混的比中国人好,只说如果人在印度,向印度人学,适应印度文化,叫做入乡随俗,一点错都没有。但人在美国,却要跟着印度人学,这种方法无异于缘木求鱼,费了半天劲达不到目的,学会一堆坏毛病,最后变成了连自己都厌恶的人,绝对的得不偿失。
表面上,中国人和印度人确实有相同之处:中国和印度都是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古老国家。中国人和印度人在美国都是外国人,有第一代移民的共同经历。
实际上,中国人和印度人有本质的不同之处:印度人的官方语言是英文,印度人有许多殖民文化旧习,由种姓而来的阶级观念主导印度人的言行。
既然如此,中国人还有必要向印度人学吗?别忘了,攀比的攀是向上爬的意思。
其实中国人没有必要跟其他任何国家的人比,也没有必要向其他任何国家的人学。人好,聪明,能干,是我们的优点,沟通不良是我们的不足。沟通不良起因于中美语言差别和中美文化的差别,和印度,印度人一点关系都没有。要在美国职场成功,熟悉美国职场英语,了解美国职场文化,加强沟通能力才是关键。
有效的职场沟通不在话多,在于清楚传达信息,让人们明白自己的目的。Frank I Luntz 在《有效之词》一书中列出了10条有效沟通方式:
1. 简单用词。(Simplicity: use small words.)
2. 短小用句。(Brevity: use short sentences.)
3. 确实可信。(Credibility is as important as philosophy.)
4. 反复强调。(Consistency matters: repletion, repetition, repetition.)
5. 内容新颖。(Novelty: offer something new.)
6. 朗朗上口。(Sound and texture matter.)
7. 生动有力。(Speak aspirationally.)
8. 绘声绘色。(Visualize.)
9. 以问代述。(Ask a question.)
10.言之有物。(Provide context and explain relevance.)
除了第6,和第7,其他8条实际上是语言沟通的形式和逻辑,对于英语不是母语的人来说简单实用,而且可以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
Words That Work: It's Not What You Say, It's What People Hear
《我编编,你看看,法律责任我不担。你转贴,我谢绝,©废话多多拥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