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胡适先生是这么谈各国的国技的,日本的相扑,英国的板球,美国的棒球,中国的麻将。先生所言极是,要说麻将在中国,全无地域之分,也无年龄之限,普及程度远非号称国球的乒乓能比。至于麻将起于何时,源于何地,众说纷纭,有人言是孔圣人周游列国时所创,有说是三宝太监下西洋时发明,有人道是起于江苏太仓,也有人说源于浙江宁波。但有一点,当初发明人可能没能预料到在现今的华人世界里,麻将的普及和受追捧程度,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麻将。
最早对麻将的感知,也就是电影里,歪戴着帽子,嘴里叼着烟的混混们玩的东西,似乎麻将总是和流氓相连。大学后期,几位同学偶尔玩时,手把手地教,勉强知道大概的麻将规则。一百零八张牌,加上边花一百四十四张,排列组合,千变万化, 随机应变,同时又要手挥目送,如兵家斗智斗勇,抓,吃,碰,停牌时等待的焦虑和心跳,谈笑间已决出胜负,赢者想再接再厉,输者急于扳本,这大概就是麻将之中的乐趣。读书可以让人明理,打麻将呢?能把打麻将上升到和读书一样的高度的是清末民初的一代大家梁启超,他曾说过,只有读书可以忘记打牌,只有打牌可以忘记读书,可见梁先生对麻将的爱好,也能说明中国人对麻将的痴迷,下至市井百姓,上至博学鸿儒。
那时工作以后,每每星期六还没到下班,就有人开始互相邀约,夜幕下的栋栋家属楼传出的稀里哗啦声,彼此起伏。南京人打的是那种算花的麻将,最基本的就是门清十个花,有时为了避免有人胡吃乱碰,坏了他人的牌气,还人为地加上有多少个花后方可成牌。平常人打麻将,小一点的是一三五,五十块钱左右的输赢,大一点的是二四八,进出总要有百儿八十的。这都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不知现在有没有什么新花样。技艺不精,打过很短一段时间,每每总是出多进少。而且也熬不过输家在八圈之后,再接四圈的要求,常常是十二圈下来,凌晨两三点,面黄肌瘦,眼窝凹陷。好像每次熬夜打麻将时,胡子长得还特别的快,起牌时青青的嘴唇,十二圈后黑乎乎的胡茬都显现出来,更显得面色憔悴,渐渐不再热衷。
当日本人下围棋讲究大局观时,当美国人打桥牌谈的是团队合作时,咱中国人玩麻将,看住上家,防着下家,盯着对家,不知是不是验证了那么句话,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就变成了虫,连玩上都体现出好单打独斗,处处存戒心的习性。但不管怎么说,发明麻将之人绝对是个奇才。相比洋人的扑克,且不说那更多的排列组合,就连玩的方式也较纸牌方便,一张张麻将牌自己立在桌上,空出手来,喝茶抽烟全不误,尤其是在寒冷阴湿的冬季,更是可以用手拢着散着热气的茶杯,避免一夜激战之后,手起冻疮。据说那一百零八张牌是代表着梁山泊的一百单八将,当家的宋公明老是希望有一天被招安,所以麻将用"和"字表示赢。
前些年,中国国家体委,把麻将列为竞技项目,为此还制定出竞技麻将比赛规则,同时想欲推广至世界,只是成效不大。其实由于麻将和人天生对钱的贪婪相连,赢的想更多,输的想扳本,孜孜不倦,永无止境,这大概就是人们对麻将痴迷的根本之所在。缺少那么点刺激,连我这种非热衷之人都觉得有些枯味,要想把麻将推的更远,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