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作良师益友 还是该安静地走开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是作良师益友 还是该安静地走开


If a child lives with tolerance, he learns to be patient . . .
If a child lives with encouragement, he learns to be confident . . .
If a child lives with praise, he learns to be appreciative . . .
If a child lives with acceptance, he learns to love . . .
If children live with recognition, they learn to have a goal.

 
一直以来我给自己的目标就是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很喜欢电视剧《宝贝》里一丫的婆婆,希望未来自己也能是那样的老人, 很自然地让年轻人想要靠近。可是, 我的这一目标, 最近却遭到了一位朋友的质疑:  他说最讨厌女孩子挺大了, 还挽着母亲逛街; 而男孩子最爷们的表现应该是找哥们倾诉, 而不是母亲, 否则不是成了恋母情结的男孩,长不大。
 
 
在有孩子后的日子里, 我总是把与孩子建立深厚的感情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要达到这么一个目标,我觉得首先自己必须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才能收获孩子对母亲的那份深厚感情。

有一个朋友, 他们三兄妹与母亲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 他的母亲虽然身体不好,却坚持尽全力支持孩子,不求回报。
由此母亲收获的是3个子女对她深厚的爱意。子女不管是情感还是事业上的事,都愿意与母亲交流,觉得母亲是最好的听众,是自己最可信赖的人。两个儿子也没有说因为跟母亲亲近,而搞不好跟老婆的关系,甚至媳妇们也很敬佩婆婆。所以跟母亲感情深,并不意味着恋母,也不意味着不爷们,反而是一种成功的母子和母女关系。而且这种深厚的母亲与子女的关系也不是轻易可以成就的, 它需要一点缘分,还有母亲不断地自我检视,学习和付出。
 
 
朋友认为孩子大了,只愿意与哥们和闺蜜交流,他们不愿意与父母说心里话。其实,我认为这样的局面往往是父母不民主,不明智,不善交流所致。比如,在孩子们告诉你关于他们的想法和秘密时,父母可能嘲笑孩子的幼稚,或不把他们的想法和秘密当回事,没有他们期待的理解和回应,导致了孩子的失望,转而向他们认为能理解他们的同龄人倾述。在我读高中的时候,我们姐妹都愿意跟父母交流,因为父母总是给出明智的建议,而且只有父母才能真正保守秘密。哥们和闺蜜很多时候闹翻都是由于没能守住秘密,毕竟大家都是孩子,只有父母才是最可靠的依赖。
 
2010年在回国的飞机上看过一部讲teenager的片子: Easy A。影片讲述一个高中白人女孩对于性的认识成长过程,其中有一段关于假装性高潮的表演, 比较搞笑。回来以后, 我把片子推荐给同样高中生的儿子。 看完片子,儿子告诉我,他们周围的同学可没那么开放。朋友听说我让儿子看Easy A,惊讶于我太“潮”了点, 怎么推荐这样的片子。看来不少国人还是难以接受与孩子讨论这样的影片。不过通过这部片子,儿子知道老妈还是很open的,不是一个迂腐的老人。
 

 
孩子大了。家长们, 你是还想作他们的良师益友;还是觉得我们老了,应该安静地走开?
 
花甲老翁 发表评论于
還是做她/他們的良師益友好,新週快樂.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