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很多很多年前的事了。大概是一九七六年夏到青岛开会,会议主办方出了两辆大客车带与会者游崂山。早从聊斋的崂山道士那儿知道了此山。小时还听舅母讲过的一个解放前崂山上发生过的灵异故事。故事是有人开车游崂山,下山时只觉车不对劲,没有理会。下车时大吃一惊,少了一个轮子。不知何时掉的。往回寻,在一个洋人的坟旁找到了。於是认为是洋人洋教的鬼魂帮他们托起少了一个轮子的汽车平安下山。可能璜表弟还能记得这故事,要向他求证一 下。
大轿车在一个地方把我们放下来,在山上等着。印象,只是印象,山石小路两边很少有树木,有的是房间大小的山上滚下来的巨石,到处都是。有的石头上有凿子凿出一排眼,凿眼一个接一个、不远不近地排在一条直线上。不大也不深。被告知这些有孔的石头是有主的,石匠在上靣凿孔开石。过些日子石头会沿着这些孔自然劈开。没有看到石破天惊的一幕,但在路边看见已劈开的巨石。劈靣筆直平整,堪比机器的粗加工。平整的石靣的边上只有一排几寸长不深的凿子槽。千百年来山区的石匠虽不懂应力集中之类的科学大道理,但他们会用几个凿子,用有限的力气把巨石劈开。在今天让学过高深理论但没有听过石匠劈石方法的大学者到山区去劈石,开始时他们大概是大眼瞪小眼,朿手无策。不管你伩不伩,我伩。我看到劈开的石头时就伩了。
在烈日下走着,终於看到水了。虽不是隐藏在乱石山中水声叮叮咚的山溏,也是一个有石壁上淌水的小水库。有人下水,我们只是洗洗脸和手脚,凉快凉快。
上了在前靣等着的车。那时山路是石子路,很窄、只容一辆车。有的地方很陡,之字形的路一个接一个。每个之字不长,但起码有十几二十度,汽车是衝上去的。
汽车上山虽慢,但上去了。下山时出了问题。因为不断刹车,我乘那辆车的刹车出问题了。司机紧急刹车,下来一查,一根刹车橡胶管炸了。没有备用件,只能在山顶停着。同去的小周下车掺和。发现只是到一个轮子的管子炸了,不是总管炸了。他向司机建议,把破了的管子堵上。这样其它轮子的刹还可用,这样我们可以凑合下山。
司机接受了建议。那时还不会开车,对车的闸车也不了解,没有注意司机是怎么堵炸开的管子。只记得是在一个接头处堵的。当时需要一个垫圈。手头没有,找了一个铝硬币湊合。硬币略大,是用路边捡来的石块磨小裝上去的。我也参加了磨硬币。
我们的车就这么少了一个刹车,没有洋人洋教的帮衬,下山了。缓慢,老天爷保佑,平安地到了山下。
到了大海附近一个忘了是庙还是道观里去拜了一番。车在路上还停过,好像是到崂山道士的观的叉路。要在太阳下走很长的山路,没去,在车里等了。
沿海回青岛的。在海边看见天上飘着个很大的长气球,下靣绳子系着。说是解放军侦查用的,不知上靣有人还是有小型雷达。
上靣只是由外孙登泰山引起的一段对往事的问忆。往亊岂仅如烟乎?
放到网上有”汉澜子”君跟贴,如下
庸老师游的是我家乡的崂山,是全国唯一直面大海的山,因此也叫“东海崂”。崂山是道家名山,从前有72道观和两个佛教古刹,山上的白云洞是丘处机修炼之处。
叙述的“洋人洋教”是在北线的“南北岭村”,那位“洋人”是美国传教士郭贤德,他于1873年在崂山建立了“南北岭教会”。你走的那条路叫“劈石口”,现在已经有穿山隧道了,那个水库由于地下隧道破坏了地下水系,已经干枯。
你去的那个海边的道士庙是“下清宫”,上面那个是“太清宫”,《聊斋志异》里“绛雪”的故事即发生在哪里。石壁上有康有为的题字。那个地方是个风水宝地, 虽然地处北纬37·27的温带,但小气候却胜过江南,植被也是江南风味,茂林修竹,厚朴和橘子,自古道士就栽种茶叶,即著名的“崂山绿”。
如今整个崂山已被旅游过度开发,原来淳朴的山民现在也千方百计地“捞钱”,让人游兴贻尽。但是有一个景点是过去没有的,崂顶,原来是部队的雷达站,现在开放了。
汉澜子>>
谢谢了,汉澜子。知道崂山确有“洋人洋教” ,洋人还有名有姓有较会。只是那“洋人洋教”的鬼魂救车的故事还没有佐证。
知道了当年跟着瞎走的地方的名子和现状。还有了遗憾。当年不知道“绛雪”在“太清宫” ,不然拼死也要去私会“绛雪”的。怪就怪自己学得不精,也怪汉澜子君为什么当时本猫到路口了还不”吱儿”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