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芳兰馥,赫尔辛基

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玩的地方不多而噢恼不已,不会因为记载的太少而悔恨终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游轮照例在一大早进入芬兰湾,我照例起了个大早,在船甲板上晃悠,企图捕捉进港时分赫尔辛基的天际线,失望得很,游轮在快要进城时拐进了一个工业港口,于是这一路就真没有看见什么值得惊喜的景色。

芬兰湾蓝色的水面上,偶尔出现一艘疾驶的快艇,划出一道白浪

赫尔辛基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出现在面前。这个城市修筑在一个三面环海的半岛上,1550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瓦萨在塔林北面的芬兰湾海岸上修建起了这个城市,命名为赫尔辛基,意思是“新发现的地方”,目的是为了跟汉萨同盟进行贸易竞争。1561年古斯塔夫攻占了塔林后,就将赫尔辛基搁置一旁了,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赫尔辛基只具有一个濒海小镇的规模。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期瑞俄战争时,赫尔辛基经历了一场大火,瑞典式木头建筑多数被大火烧毁。俄国在北方战争中打败瑞典,继而吞并了芬兰,虽然芬兰名义上是附属于俄罗斯的自治大公国,但实质上被沙俄帝国牢牢统治,因为芬兰漫长的海岸线正是俄国梦寐以求的。赫尔辛基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实际上是从1816年开始的,蓝本为芬兰湾对过的圣彼得堡,使用的建筑材料多为浅色花岗石,但赫尔辛基市区除了一所沙皇的行宫外,其建筑的精美程度不及圣彼得堡,所以整个城区的风格颇似圣彼得堡的平民街区。

芬兰音乐家西贝柳斯的肖像浮雕(Sibelius-monumentti)

西贝柳斯被誉为芬兰民族之魂,他的音乐激起芬兰人对独立自由的向往,他的许多作品在俄罗斯统治时期被禁止。

正是这种对独立的渴求,使芬兰人在左右强权的夹缝中求生存。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芬兰抓住时机,实现了独立自主,在12月6日建立了共和国,并获得了包括苏维埃政权在内的多个国家的承认。芬兰和苏联在二战时期有过两次大的交火,即1939-1940年的冬季战争,和1941-1944年的继续战争。在冬季战争中,芬兰人经过艰难抗击后,虽然战败割地,毕竟守卫住了自己主权。在继续战争中,芬兰开始时与德国联盟打苏联,希望夺回赔出去的土地,后来又对德军作战,将德国人赶出芬兰领土。芬兰在二战中扮演的角色也许不大光彩,战后作为战败国又割了地赔了款,但最终摆脱了被苏联吞并的命运。一个寡民小国,论实力,要跟苏联和德国这样的强权国家同时对着干能有什么胜算?历史的进程总是充满了戏剧性:在列强对垒的夹缝中生存下来的芬兰,战后一直保持中立,在东西方阵营的冷战中起着桥梁的作用。

西贝柳斯纪念园位于海边的一片树林中间,公园內最受矚目的地方是这件管风琴状的抽象艺术品。它由600多根巨型不锈钢管组成,重约20多吨,四周环绕青松翠柏,风吹过,成百根钢管时而发出呜咽声,时而发出轰鸣声,如泣如诉


距离浮雕不远是一片阿娜多姿的白桦林,微风一吹,婆娑作响,要到了秋天,金黄的叶子白树杆,不知道有多美


主城区在海滨靠近南港和北港的中间带,有上议院广场(Senate Square)和集市广场(Market Square)


上议院广场的中心竖立着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铜雕,这位俄罗斯历史上的“仁君”,在位时曾给了芬兰广泛的自治,从而在芬兰人心中燃起了独立的希望


赫尔辛基大教堂(Helsinki Cathedral)。据说这座建于十九世纪前半页的大教堂,在形状上模仿的是圣彼得堡圣伊萨大教堂,有一个绿色的大园顶和四个小圆顶,也就是外形相似,其它地方与圣伊萨大教堂大相径庭,却也出落得清丽高雅。里面的圣坛由沙皇尼古拉一世捐赠(尼古拉一世是亚历山大二世的父皇),直到1917年芬兰独立前都被称为“圣尼古拉大教堂”。教堂外面的大广场和几十级开阔的石阶是聚众闹事的好地方。


乌斯别斯基东正教堂(Uspenski Orthodox Church),又名为圣母升天大教堂,建于1868年,红砖结构,绿顶尖塔上有金色洋葱头,一共十三个

那天正好是星期天,赫尔辛基市内各个教堂都在做礼拜,上午不对外人开放,我们到达这座教堂时,礼拜正好结束,得以有机会进去浏览了一下。跟其它的教堂不同,这个教堂的大厅中间没有安放一排一排的椅子,而是空空荡荡,沿着墙根儿放了一排椅子。当时黑袍神父还在与几个教徒谈话,大厅中央有个身着浅蓝色西装的男子,手不断地划十字,嘴里不停地念叨,跪下来,然后又全身趴下,五体投地,非常虔诚地在地上趴了许久。

赫尔辛基北港(North Harbor),上午的港湾从这个角度看过去,宁静而迷人


港湾旁的一家餐馆,门口的装潢是船的铁锚和螺旋桨,想必是家卖海鲜的餐厅


港湾附近有座小桥,惊喜突如其来:护栏的网丝上面挂满了密密麻麻的锁,小桥有个浪漫的名字-爱之桥(Bridge Of Love)


还是北港,水色清澈如镜,这边风景独好

在北港徜徉了半天,最后向闹市区南港(South Harbor)进发。在南港的码头,我们乘轮渡去离南港不远的海上堡垒-索梅琳那堡(Suomenlinna)。这座海上城防工事大概是瑞典人在赫尔辛基留下的唯一建筑物,可以追溯到1748年,当时瑞典建立起这样的防御工事,是为了抵挡俄罗斯帝国的领土扩张。整个堡垒建在一连串的岛链上,有几个博物馆:玩具博物馆、海关博物馆、潜艇博物馆,等等。我们没有进博物馆,只在岛上迅速地兜了一圈就撤退了。

在返程的渡船上欣赏赫尔辛基天际线真是一大享受,南港西边的景色如画卷般徐徐展开,白色的赫尔辛基大教堂越来越近


西岸的天际线中还有一座双塔教堂,典型的新哥德式建筑,这是赫尔辛基圣约翰教堂,是芬兰最大的石砌教堂


轮渡靠近南港码头,那一排海景房就是赫尔辛基的政要职能部门所在地:市政厅、最高法院、总统府(从前沙皇的行宫)等都在这一片。总统府正在修缮,被网子罩了起来。


码头对面就是集市广场(Market Square),广场正对着政要的建筑,一街之隔,却代表着两个不同的天地。集市广场上有林林种种的小摊位,卖当地特产的皮草、手工艺品、首饰、服装、皮包,还有新鲜的水果、蔬菜和小吃,有不少摊位现做现卖烤鱼炸鱼和煎香肠,烟熏味和食物的香味被海风一吹,就吹到了对过的总统府、法院、瑞典大使馆、银行和市政厅,真是个“平民化”的国家。


“波罗的海女儿”铜雕

雕像出自于旅法的芬兰艺术家维利.瓦格伦(Ville Vallgren)之手,于1906年在法国巴黎创作,1908年才竖立在赫尔辛基集市广场。瓦格伦称她为美人鱼,由水草托举浮出水面。早年这个裸女的铜像一跟大众见面就遭到不少人的质疑和围攻,尤其是女权主义者,批评这个雕像不够纯美,动作轻佻,言语尖刻者甚至说她像个“法国婊子”。骂归骂,倒还没听说有人动手的,不像哥本哈根的美人鱼,没人骂但动手就锯头。现今这个雕像被赋予赫尔辛基经历坎坷而重生的寓意。

瑞典大使馆正面的广场中央有座高高的锥形纪念碑:皇后之石紀念碑(Czarina's Stone)

此碑为了纪念1835年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以及皇后的到访而立,纪念碑的顶端是俄罗斯国家徽记双头鹰。这种布局咋看之下有点滑稽:老一代统治者的使馆面前是下一代统治者的纪念碑,但芬兰人让它们并存说明这个民族的大气和对历史的坦然。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下教堂-赫尔辛基岩洞教堂(Temppeliaukio Church)

俗称赫尔辛基有红、白、绿三大教堂,红的是乌斯别斯基东正教堂,白的是赫尔辛基大教堂,那么绿的呢,就是旷世闻名的岩洞教堂。我们匆匆忙忙地从索梅琳那堡赶回来就是为了去看一眼那岩洞里的教堂,教堂在周日要下午才对公众开放。

岩洞教堂内部

这座教堂别具一格,修建在一块巨大的岩石窝里,从外面看像个地堡,上面是个铜铸的穹顶,由许多根细细的窗梁支撑,日光从窗梁中的缝隙里倾泻进教堂大厅,采光和音响效果都是一流。能坐在教堂的大厅里,听上一曲管风琴的演奏,着实是一种享受。

回到西港的工业码头,码头对过是一家星期日照常营业的电子产品商店,规模宏大,有好几层楼。按照游轮讲座主持人约翰.劳伦斯的指点,这家商店的顶楼会有一个惊喜。果然,楼顶是一个开阔的平台,上面停着一架苏式米格飞机,不像模型,像是真家伙,大概是老式的退役了的飞机。至于它为什么停在这里,缴获的?买来的?商店里没有任何说明,约翰.劳伦斯也没有讲。飞机停机坪的下方码头,泊的是俄罗斯“圣彼得线”轮渡,往返于赫尔辛基-圣彼得堡-斯德哥尔摩之间,新开的航线,两年前才开始运行。


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



访问我的博客看更多博文:

大漠满天星的博客目录

 

 

红脸蛋儿 发表评论于
保留双头鹰不是因为芬兰人的大气,而是为了迎合俄罗斯游客了,赫尔辛基一半以上的游客都是从俄罗斯去的,从圣彼得堡去那边很近,开车几小时就去了,有人周末就去购物。
coopersmama 发表评论于
去过芬兰,很美、夏天去的,确不觉热,夏风爽爽,甚是暇意。

谢谢楼主图文并茂的好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