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三道弯”,特指在舞蹈动作中的头和胸、腰和臀、胯和腿以反方向呈S状的形态;广 义上讲,“三道弯”是世界东方各民族舞蹈的典型姿态之一。从地域的角度来谈,位于中国文化圈内东西南北各文化板块的民间舞种汇成了多种舞姿的三道弯,如山 东的胶州秧歌;陕北秧歌;东北秧歌;安徽花鼓灯;云南花灯。东北的满族舞蹈,朝鲜舞蹈比比皆是,呈现出纷繁的三道弯舞姿造型。
在我国的民族 民间舞蹈中,“三道弯”分为流动中的“三道弯”和静止中的“三道弯”。中国民间舞蹈的基本形态可以直接上溯到远古。例如,汉代舞蹈的文献资料显示汉代的舞 伎腰部被描绘得细如束丝,软若柔枝。不但显示了舞者身形的秀美,还把汉代舞蹈“翘袖撅臀”、“纤腰长袖”的特定“三道弯”势态惟妙惟肖的显现出来。
著名舞蹈大师杨丽萍的独舞《雀之灵》,就将这种技术发挥到了极致,她动用身体的局部及全身的配合,特别是手指、手臂的细腻表演,腰、胯部位的“三道弯” 体态,精巧别致地塑造了一个灵秀美丽的孔雀形象。杨丽萍通过婀娜的身段,或静止或流动的“三道弯”体态,歌颂了人的灵魂、灵气和灵感,表现了人的生命的骄 傲和自豪。
一、“三道弯“体态的审美特征
对于“三道弯”体态广义上的解释为:“三道弯”是世界东方各民族舞蹈的典型姿态之 一。例如:中国汉族舞蹈中胶州秧歌“三道弯”是以腰为轴,以肩和脚的反向拧动所形成。埃及,是东方舞的发源地,具有特殊的舞蹈动律。它的胯部扭动技巧既表 现出女性的妩媚又表现了女性的健美,由此冲破了地域界限。印度尼西亚的巴厘舞是被誉为“东方希腊”的巴厘岛的传统舞。巴厘舞刻意追求曲线美,讲究“三道 弯”。它有代表身体造型的术语,说明技艺、律动的术语,表达音乐变奏的术语和八种表情术语。巴厘舞腰肢、脚步、眼神的“波拉”律动都是一种曲线造型或沿 “8”字波动的语汇。巴厘舞是向前倾、向后仰、向两侧弯曲,扭动臀部、腰部和肩部。特别是肚皮、臀部和大腿有节奏的强力伸张和扭摆同时配合上脚步平衡动 作,从而显示出东方舞的形体美,使人产生美感和快感。
二、“三道弯”体态的感情色彩
三道弯”体态是一种舞姿造型,不同的出 胯程度和方位、不同的表情、不同的音乐节奏、不同的器乐演奏等等,均表达了舞者不同的心情,或是体现了一个地域民俗风情和它特有的舞蹈的特点。例如:敦煌 壁画上的女子视线下投,微摆胯,舞姿舒展,表情内含,是古代艺术的见证,给人视觉上以美的享受和心灵上的净化。
和中国比较,“东方舞”外放,它 们体现的是女性外在的美,视女性的性特征为生命之源。比如“肚皮舞”这种舞蹈的本意就是吸引异性,由于丰满的胸部、柔软的腹部是女性美的特征,当然要大胆 体现这种美,其思维方式也是直接的,认为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有利的就是美的,反之就是不美,这与中国的传统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我们中国属于含蓄的三道弯, 而“东方舞”则是外露的三道弯。
古代的《霓裳羽衣舞》是唐王朝与“天竺国”印度的文化整合,在这个舞蹈中以流动为主,女子的托掌式也呈现腕、肘、肩的三道弯,以及身体通过左右摆和拧腰、倾胯、勾脚形成的独特“三道弯”体态。
胶州秧歌是山东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三大秧歌之一。胶州秧歌的基本体态特点是明显的“三道弯”,就是拧碾中的“三道弯”, 也就是说它是由于步法的拧碾而形成的。这里的“三道弯”是在流动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美。胶州秧歌的基本动律可以用小嫚扭的过程来勾画:先是提抬起步,经过 一个拧动换另一只脚起,先落脚跟,再落脚外边,经过脚外缘的滚动来完成重心过渡,垫后脚支撑,再换另一只脚提抬起步。这里的“三道弯”是通过肋部的力量促 成腰部的转动。形成泼辣、舒展、婉转的特点和拧、碾、抻、韧的动律。胶州秧歌的训练价值,主要表现在从脚部、膝部以及腰部到双臂的全面支配身体各部位的协 调能力上和对乐感时控的表现力,以及舞蹈修养和素质的全面提高能力上。
云南花灯是云南汉族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花灯歌舞内容丰 富多彩,舞蹈优雅别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花灯的舞蹈部分以其别致的崴动表现。在云南花灯诸多崴之动律中,我选择了反崴来阐述花灯中的“三道弯”体 态。反崴是云南花灯的典型代表之一,以躯干为主要运动部分,具有连续不断地横向移动或上下崴动的运动形式。它强调横移的上身及上下肢动作拉长到尽头。以上 身、下肢在极限旁移中远抻为运动主体,形成流动中的“三道弯”。体现了女性内秀、淡雅之美和男性松弛、洒脱之美。
三、“三道弯”体态的演化
从各种舞蹈的舞姿中,我们可以看到舞蹈是怎样从自然形态、模拟形态经过不断地美化、加工、升华,从模拟发展到表现、从写实发展到写意、从具象发展到抽象 和概括的深化过程。例如:傣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在接近西双版纳的热带原始森林中,繁殖着孔雀、野象等珍禽异兽,加上各种珍奇的植物,给傣族人民 带来诸多神奇而又美妙的意想。这也使得傣族人民拥有了对鸟类及水的深切情怀。事实上,傣族舞蹈的舞姿造型是“三道弯”和“一顺边”的相互结合。而一顺边的 美则来源于高原地区的劳动生活。亚热带气候下的傣族妇女都喜爱穿花统裙,但这限制了她们的步幅,因而傣族舞基本步伐以慢蹲快起的曲伸为特点,没有太大的起 伏,舞步典雅优美。由胯部提携动作,亭亭玉立小步行路及高位挑担的生活身影转化到艺术上就是舞蹈中“三道弯”姿态。傣族舞蹈受服装限制下脚步为保持半蹲状 态,在身体及手臂每个关节都有弯曲,形成傣族舞蹈特有“三道弯”舞姿造型。
冯弥介绍说:“缅甸舞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从印度流传过来, 后来受泰国的影响,特别突出曲线,可以说是“三道弯”的艺术。”缅甸舞蹈风格十分鲜明,主要以半蹲、全蹲、跪为基础,协调配合手、脚、腰(塌腰)、胸、头 (仰头)等表现出千变万化的各种舞蹈形态,形成独具风采的人体三道弯的造型动作,典雅柔美、婀娜多姿。
四、“三道弯”体态在舞蹈教学中的运用
1、朝鲜民间舞蹈中“三道弯”体态的运用
朝鲜民间舞蹈与稻田文化、仙鹤图腾崇拜有密切关系。舞蹈中有“鹤步”、“ 鹤飞翔”等形象,鹤属于鸟类,这也印证了朝鲜族先民的鸟图腾崇拜,如今升华为对鹤的敬仰之情。朝鲜族人民喜欢鹤,他们认为鹤是纯洁、善良、长寿的象征。从 而也形成了舞蹈的基本造型,即“三道弯”和“一顺边”的体态。这也是朝鲜族民间舞蹈的特有风韵,并以潇洒、典雅、含蓄、飘逸而著称。
2、傣族民间舞蹈中“三道弯”体态的运用
傣族的民间舞蹈有二三十种之多,其中最能体现“三道弯”在舞蹈中的运用的是孔雀舞。?
孔雀舞,傣语称作“嘎洛拥”、“烦喃若”等。过去表演者多为男子,内容多表现孔雀漫步林间、水边嬉戏、开屏抖翅等,各种舞姿都要有足够的臂力和手腕的功 夫。而今天在我们课堂上所学的孔雀舞,更多体现的是女子如水的温柔和孔雀的灵性。“三道弯”灵活地运用到手、胳膊与体态上。如:孔雀开屏展翅的动作,舞者 多保持半蹲的舞姿,左腿旁侧点地,双膝微靠,这里的头和胸,腰和臀,胯和腿均以相反的方向呈现S型的体态,而手臂的腕、肘和肩也同样形成S型的三道弯体 态,表现了孔雀的优美、温驯的形象。
3、“三道弯”体态在部分汉族舞蹈中的运用
胶州秧歌是山东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三大秧歌之一。胶州秧歌的基本体态特点是明显的“三道弯”,就是拧碾中的“三道弯”, 也就是说它是由于步法的拧碾而形成的。这里的“三道弯”是在流动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美。
胶州秧歌的基本动律可以用小嫚扭的过程来勾画:先是提抬起步,经过一个拧动换另一只脚起,先落脚跟,再落脚外边,经过脚外缘的滚动来完成重心过渡,垫后 脚支撑,再换另一只脚提抬起步。这里的“三道弯”是通过肋部的力量促成腰部的转动。形成泼辣、舒展、婉转的特点和拧、碾、抻、韧的动律。
4、“三道弯”在中国古典舞蹈中的运用
在中国舞蹈发展过程中,唐代舞蹈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着广泛影响的敦煌舞俑和汉乐舞画像砖同工异曲,它的舞姿造型本身存在有天然的S型曲线,形成了“直角三道弯”和“圆曲三道弯”等诸般造型。舞者的身形都是丰乳、细腰、冲身、出胯、歪头的三道弯体态。
古典舞《踏歌》在静态舞姿上大量借鉴了古代遗存汉画砖的造型,舞蹈动作运用了"一边动"的独特舞姿,180度运动弥补了动作的协调对称,基本是"一顺 边"运动。舞蹈始终在运动,如行云流水;旁侧三道弯体态打破了以前一提汉风三道弯就塌腰撅臀的做作之态,静态中含着一种自然的动感,同时也颇居妖媚之美。 如弯曲左臂,头靠向左臂上方,双膝微蹲,左脚点地,出右胯,使头、胯、腿形成“三道弯”体态。
综上所述,“三道弯“体态在各种舞蹈中的运用 丰富多样,有待于我们更深入地去探讨和研究。奇妙的“三道弯”,神秘的“三道弯”,魅力无穷纷呈异彩的“三道弯”。它来自山峦的逶迤,来自水波的涟漪,来 自云中雾里的龙蛇,来自摇曳婆娑的花影,来自东方文化五千年的审美心理定势……当然,它更来自我们婀娜多姿的女性形体本身,来自大自然的神奇的造物能力, 来自于艺术家的丰富创造力。
在中国的各民族中,汉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是秧歌。由此“扭”在汉族舞中处处皆是,一个“扭”字,把汉族民间舞势态形象地勾勒出来。各种各样的扭,各个 地方的扭,都有不同。胶州秧歌是调动全身各部位“扭、拧、韧、碾”循环往复连绵不断,富有内在激情的动作,活动起来“扭断腰”的动作特点,形成了流动中特 有的“三道弯”。东北秧歌强调扭得“活”,扭得“浪”,扭出味道来。河北秧歌则有“扭”多于“跳”的特点。海阳秧歌注重的是“扭中摆”。陕北秧歌“扭”是 关键。南方安徽花鼓灯舞蹈动作中“三道弯”是它的亮相特点,无论是“风摆柳”、“三点头”还是“单背巾”、“凤凰单展翅”,此类动作都是呈挺拔向上的曲线 造型。云南花灯“崴得团”是基本动律,这种崴中出现三道弯的姿态是腰胯扭得大而灵活。这么多种“扭”的姿态,把汉族人民的舞蹈文化美感表露的淋漓尽致。
藏族舞蹈舞姿秀美,多呈“三道弯”体态。“弦子舞”的突出特点是流畅圆润、舒展、极富抒情、膝部连续不断既松驰又有控制的微颤是其内在动作核心,上身与胯 部轻微连续的逆向横移,加以头部的配合形成的内在微妙的晃动,因此引发舞姿连接动作的“三道弯”,使女性动作越发娴美,这就是著名的“巴塘弦子”。
朝鲜族的舞蹈形态主要是“手足同时运动”。其中“轮回舞”的动作有“扭与拧”、“前后翻”、“左右旋转”等,这种手臂与身体形成的三道弯进而发展为太极形和螺旋形。
满族的舞蹈风格体现在最具有概括性的四句话:“腰身扭曲三道弯,托耳奔马拉弓箭,摸鬓托肋单举手,举额齐眉有曲线”,这就是说满族舞蹈的胯部起着承上启下的轴心作用,它通过头、胸、脖和腿部,使身体形成“S”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