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 果:最伟大的基督徒作家之一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他的浪漫主义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对读者具有永久的魅力。
雨果在上小学前已识字,这完全是看书时自学的。上学后,他又很快学会写字和拼写。第一学期尚未结束,老师就让他写出了全本《新约圣经》,其中只漏写了一个字母,当时他只有七岁。(摘自2002年2月18日《参考消息》)
雨果深信灵魂不灭,曾写文竭力维护他的信仰说:“一个人如要永死,那生命便毫无价值。我深深觉得有将来的生命,更有生气。不信神的人,以为灵魂依附肉体的;但我觉得我的肉体越衰老,灵命越辉煌。50年来,我用散文、诗歌、历史、哲学、戏剧、小说和讽刺等各种方式来表达我的思想,但我觉得我还没有发表我千分之一的思想。一旦我进入坟墓,我只能说,我已做完了世上的工作;但我不能说,我已结束了我的生命。坟墓不是此路不通的死巷,乃是一条引导前程的大道,正如黎明以前的黑暗。我的工作,正是方兴未艾。人类渴慕永生,即是永世的证明。”
雨果说:“我对神的存在,比我自己存在更觉真实。如神许可,给我充分的时间,我要写一本关于祷告的书。就我个人生活而言,我至少每隔四小时必定祷告一次,我每天早晚必定祷告,那是我规定的功课。如我夜间步行,我必祷告。我为什么祷告?第一是求神给我力量,第二是因为我虽有是非之心,但深知我的缺陷,我没有力量抵挡罪恶。但是神在四周围绕我,他在支持我,我们在他里面,我们的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万物都是藉他而造的!”
雨果还说“圣经中的《约伯记》是一本最伟大的作品。”《约伯记》在文学上的价值,已得到许多著名作家的推崇,有的作家认为它不但富于文学价值,并且对大自然的各种奇妙现象有极深刻的描述,甚至有些地方与今日的科学暗相吻合。
雨果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悲惨世界》中,有这样一段故事:主人翁瓦让因偷面包几次被抓进牢狱,受尽侮辱,后来刑满释放,潦倒街头。一位穷牧师将他扶到家中喂汤服侍,瓦让醒来,竟趁人不备,偷走了主人家中惟一值钱的一件银器。不一会,警察带着瓦让回来了,他在卖银器时被发现,因为上面刻有牧师的名字。谁知,牧师竟说:“我的弟兄,你怎么不告诉先生们,那是我给你的礼物?”牧师的话是真诚的。警察忙陪不是,放了瓦让。瓦让在那天晚上到了树林深处,挖了一个很深的坑,把那“礼物”埋了起来。从此他洗心革面,成为新人。
雨果80岁后精辟地表达他的信仰:“我发现自己已享受到永生。我像一片树林,经过多次砍伐,而新长出来的枝条,不但比旧有的更有活力,而且高耸入云。艳阳给我热力,土地供应我丰富的浆汁,天堂给我亮光,让我预知未来的世界。你说灵魂毫无价值,它完全受到身体的辖制;那为何我的体力日益衰退,灵命反倒更加光明,这又当作何解释呢?我满头白发,显示我进入冬天;然而心灵却充满温暖,正值永恒的春天。就在此刻,我闻到紫金香、紫罗兰和玫瑰的香味,这种感受和20岁时没有两样。我越接近生命的尾声,却听得更清楚,就是四周世界那永恒的交响乐,正向我提出邀请,它是那么美妙且是如此单纯。”
雨果临终前写诗说:“主啊,我求你,一天也别让我等了,请你快快召唤,快快把我召去吧!”他在日记中写道:“人间的萧条叫人凄凉,听力在减弱,视力在昏暗,主啊,请迎接我的灵魂吧。”他并无遗憾地说:“雨果看来是要去见神了。”他的遗嘱,开头这样说:“神、灵魂、责任这三个概念对一个人足够了,对我来说也足够了,宗教(指基督教)的本质就在其中。我抱着这个信念生活过,我也要抱着这个信念去死。真理、光明、正义、良心,这就是神。神如同白昼。我留下4万法郎给贫苦的人们。”他在遗嘱中却只留给他母亲1。2万法郎。他在遗嘱的最后说:“我的肉眼很快要闭上了,但我精神的明眸将一如既往地灿若朝霞。我请求每一个有信仰的灵魂为我祈祷。”无神论是何等的可怜,卑微和可笑啊!因为神乃是明明存在的。我对神的存在,比我自己的存在,更觉真实。
信仰,是人们所必须的。什么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
首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在1901年,但雨果死于1885年,虽无缘诺贝尔,但他的文学成就却非常的高,甚至影响着全世界的文学发展。
雨果两部名著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的现实。然而,作家深信唯有上帝的爱,才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
雨果简介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2.26~1885.5.22)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雨果出生于法国东部紧挨瑞士的杜省贝桑松,他的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一位将军,儿时的雨果随父在西班牙驻军,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但他的兴趣在于写作。他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竞赛会得奖,17岁时在“百花诗赛”得第一名,20岁时出版了诗集《颂诗集》,因歌颂波旁王朝复辟,获路易十八赏赐,之后写了大量异国情调的诗歌。之后他对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为共和主义者,他还写过许多诗剧和剧本,几部具有鲜明特色并贯彻其主张的小说。
1841年雨果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845年任上院议员,1848年二月g e命后,任共和国议会代表,1851年拿破仑三世称帝,雨果奋起反对而被迫流亡国外,流亡期间写下一部政zh i讽刺诗《惩罚集》,每章配有拿破仑三世的一则施政纲领条文,并加以讽刺,还用拿破仑一世的功绩和拿破仑三世的耻辱对比。
1870年法国不流血g e命推翻拿破仑三世后,雨果返回巴黎。雨果一生著作等身,几乎涉及文学所有领域,评论家认为,他的创作思想和现代思想最为接近,他死后法国举国志哀,被安葬在聚集法国名人纪念牌的“先贤祠”。
雨果最为法国人津津乐道的浪漫事迹是:他于30岁时邂逅26岁的女演员朱丽叶·德鲁埃,并坠入爱河,以后不管他们在一起或分开,雨果每天都要给她写一封情书,直到她75岁去世,将近50年来从未间断,写了将近两万封信。贯穿雨果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有影响的人物。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作品等身,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诗集《光与影》等。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
请点击右上角 ···分享神的恩典与祝福
微信号:stuchrist
人人网:搜索“基督徒大学生团契”
团契:如果你想寻找团契,请留下你所在学校的信息以及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