飙马:我的文革记忆

打印 被阅读次数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1890374.html

2012-12-16 11:12:22


我的文革记忆
 

我10至20岁这一时期,是在文革中渡过的。虽然今天离当年的文革已经30多年过去了。但对那个时期,我还是有很多记忆的。因此,我把它写出来,请对那个特殊年代有兴趣的人一起分享。

 

文革时期,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是及其匮乏的,现在的年轻人是无法想象。我们有一个邻国现在的情况和我们的那个年代很相似。

那时候,城镇居民的一切生活用品基本上是凭票供应的(13级以上的高级干部除外,因为他们是享受特供的。)。下面,我把我所知道的,那个年代的老百姓的生活情况,做一个阐述。

 

1.    粮食供应

    粮食供应是凭购粮本到指定的粮店购买(那时候的粮店都已经完成使命,消失了)。由粮店掌握供应的品种和数量。

a.供应的数量

当时粮食供应的数量,主要是按照工种来分的。重体力劳动者供应的粮食就多。无职业的城镇居民粮食供应每月27.5斤,其中要节约半斤,实际供应是27斤。一般的工作人员,如教师、医生、政府人员等非体力劳动者粮食供应每月31斤。学生供应分年龄大小。

b.供应的品种

每人每月供应有:

细粮:大米、白面。加起来,一般不会超过10斤。通常是大米5斤、白面5斤。逢年过节能多一点。

粗粮:小米、高粱米、玉米等。其中小米、高粱米都有数量限制。只有玉米面不受限制,可以随便购买。

豆油:平时0.5斤。逢年过节能多个1两2两。

c.粮食的价格

大米、白面都是每斤0.185元,玉米面每斤0.10元。豆油不超过1.00元。

这样算起来,一个人的口粮基本上是,三分之一的细粮,三分之二的粗粮。一个人买回他的一个月的全部口粮大约不超过5.00元。

d.粮票的来源

一般需要粮票,不出本省,就到粮店直接去起。粮票占用的口粮份额是粗粮。

比如说你一个月30斤粮食,有10斤细粮,20斤粗粮。要起10斤粮票,这10斤粮票就要在你20斤粗粮中,减去10斤。

如果要出省,那就需要全国粮票。这直接去粮店起就起不来了,需要去单位开介绍信。有单位介绍信粮店才能给你起全国粮票。

 

 

 




 

那个时候全国粮票是能卖钱的,大概0.2--0.25一斤,也可以换鸡蛋。但这些都属于投机倒把行为,国家是不允许的。

顺便说一下农村农民的粮食供应情况:

农民的粮食是在秋后由生产队一次分给的。粮食品种是,生产队种什么社员就分什么。而且是,大人小孩一样多。这也是农村人口多的一个原因。

生产队长告诉我,在农村养孩子比养猪合适。养一个小孩子,三岁前吃不了多少粮食,这样基本上头三年的口粮等于白剩。一年的口粮如果买掉可以挣100—200元,养一头猪能挣多少钱?肯定挣不到这个数。农民算的是这个账,所以在农村一家有十个八个孩子的多得是。当然,这是计划生育前的情况。

 

2. 副食品供应

猪肉:平时每人每月0.5斤(带皮带骨)。逢年过节多一点。每斤不超过1.00元。那时候买肉都喜欢买肥肉,为的是增加油水。

鸡、鱼、蛋、白糖:平时没有。过年过节才有,凭票供应。

好烟好酒:只有逢年过节按户,有少量的供应,一瓶、两盒。

蔬菜:看季节,有时供应,有时随便。夏天茄子、豆角品种比较多。冬天白菜、土豆、萝卜、还有酸菜。

细菜:蒜苔、圆葱、菜花等逢年过节时有供应。

豆腐,要豆腐票。价钱不贵。

水菓,夏天是香瓜、西瓜,冬天是冻梨、冻柿子。

冰糕,三分、五分。虽然便宜,可也不是说吃就能吃的。

汽水,0.15元一瓶。也很少能喝到,它也是当时最好的饮料。

啤酒,0.18元一碗(二大碗)。我奶奶过世的时候,我喝了两碗。一般三碗=两瓶啤酒。

牛奶,基本没有,只有小孩子才有。牛奶的质量非常好,三聚氰胺肯定没有。老百姓是喝不着,也喝不起。

 

3. 日用品供应

当时,买布要布票,包括所有的棉布制品。一个人一年可能是20尺左右的布票。有缝纫机的家庭,女主人一般都会做衣服,缝补衣服。服装的颜色基本上是蓝、黄、灰三色,花色品种也非常少。那时候没有服装设计师,只有裁缝。



 

买棉花要棉花票。

那年代穿的都是棉布衣服,不抗磨又容易褪色,穿打补丁的衣服是常事。冬天穿的是棉衣服,都是棉花做的,又沉又不暖和。那时候根本就没有羽绒制品,化学制品也没有,后来才有了‘的确良’什么的。

买鞋不要票。那年代,穿牛皮鞋的人很少,有穿猪皮鞋的,也有穿反毛皮鞋的。反毛皮鞋我也穿过,那就挺牛了,同学当中很少有人穿。球鞋当中最好的鞋是“回力”,我看见几个人穿过,都是高干子弟,根本就没有卖的。老百姓一般都是胶鞋。棉鞋当中要数“北京棉”,黑趟绒面,白塑料底。谁要穿一双,也老牛了。 

高档商品都要票,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四大件,置办齐了的人家也不多。



那时候,最便宜的商品是火柴,0.02元一盒。

一号电池0.20一节。

上海牌手表125.00元一块。

永久牌、飞鸽牌自行车不超200.00元。

那时候,没有化妆品。化妆品属于资产阶级范畴。只有一种护肤品,叫做“雪花膏”。有散装有瓶装,下面是一个“雪花膏”的瓶子,非常精美。



 

4. 副食品商店

副食品商店供应的糕点都要粮票。

一个面包四两粮票一毛钱。这个我常买,都捎给在三线的家里。

能见到的最好的糕点是蛋糕。一般是四两粮票1.00元钱一斤。有个大哥哥给我买过,我一气吃了一斤。

香烟:《迎春烟》0.27一盒,一般干部抽的。

《大生产》0.35一盒,大一点的干部抽的。

《握手》0.15一盒,工人抽的。

《勤俭》0.08一盒,又名八分损。一般工人不抽八分损。

这样算起来,一天抽一盒《握手》一个月下来,也得4.00块以上。

以上,这些烟我都抽过,上学的时候抽过八分损,下乡的时候抽过《迎春烟》。

我说的这些烟,都是不带过滤嘴的。过滤嘴的我也看见过。那时候刚出来,1.00元多钱一盒,没人能买得起。所以,商店按支卖,几分钱一支。我们邻居有好信的,花几毛钱,买个两、三支尝尝的也有。

酒类:《通化葡萄酒》等果酒,1.00元左右一瓶。白酒瓶装的基本都是凭票供应的。还有散装的,0.10左右一两。

罐头也不贵,品种也不多,老百姓也买不起。

 

5. 饭店

饭店供应的主食都要粮票。

大米饭四两粮票1毛钱一碗,四两。这个常能吃到,那时候一整就劳动,需要带饭,就跑到饭店买两碗大米饭,1毛钱菜,在倒上点酱油。因为1毛钱菜不够吃,酱油不要钱。

有的时候家里也改善生活,我就拿着一个饭盆,1.00元钱,四斤粮票,去饭店买回10碗大米饭。

馅饼一两粮票0.11元一张。记忆中只吃过一次,还是别人请的。

油条一两粮票0.07元一根。基本上是买不着,因为每天供应的量非常少。

豆腐脑0.07一碗。偶尔能吃一碗,去晚了也吃不着。

油炸元宵一两粮票0.11元3个。这我吃过。

油炸麻花二两粮票0.15元一根。下乡的时候买过。

副食炒菜,带肉的炒菜不要肉票。基本没吃过。

在饭店吃饭一般没有坐位,因为人多,凳子少。包括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关村海淀服务楼下的饺子馆也是如此。

 

6. 工资情况

学徒工:每月18.00元

一级工:每月30.00元左右(看工种)

二级工:每月40.00元左右(看工种)

文革期间的青年工人,工资涨到二级基本就不涨了。

一般的工人也就是三级、四级工,工资在50.00左右。

大学毕业56.00元。解放后的大学毕业生很少有超过62.00元的。中专毕业40.00元左右。干部23级48.5元。19级副科级78.00元。这些都是老百姓的工资水平。

工资能拿到100元以上,那都是解放前参加的大干部。一个县里也没几个。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家庭人均不到10元钱,那日子过的就难了。

那时候,很少家庭有存款。

 

7. 住房情况

那时的住房来源,一般是租住房产的房子和住单位里分的房子。能得到单位的房子住,那一定是好单位,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企。小的单位领导也能住上单位的房子。

即使单位有福利分房,一般的工人、干部住房的面积也是很小的,大都不会超过15平米。一间房,大厨房。

我有个同学家里住的就是单位的房子,一家五口人,只有12平米的一间房子,他父亲还是5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

住平房的,一般都没有暖气,也没有卫生间,都要上外面的公共厕所。

绝大多数老百姓还是住房产的房子,一般都没有卫生间,没有暖气,冬天取暖要靠生炉子。煤和木柴都有供应,自己到煤场去买。

年轻人很少能得到单位的分房和房产的房子,青年人结婚基本上都是挤占父母的住房。住房条件就不用说了,电视连续剧《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说的既形象又真实。

租住私人住房的情况基本没有,因为那时没听说谁家有私人房产。

那时虽然房子条件不行,但有一点好,房租便宜,每月几块钱,没听说谁家住不起房子。

下面一张房费《收据》:



 

8. 出行情况

家庭条件好的都有自行车,是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公交车很便宜,电车一趟0.04元,可以从头坐到尾,也可以途中下车。满天飞的月票7.70元,可以坐任何种类的公交车一个月。满天飞的月票一般都是单位给起的,个人一般起不起。那时候有知识青年下乡,农民也不进城。所以,城里的人也不多,公交车虽然少,但不怎么拥挤。当然早晚上下班高峰除外。

 

9. 理发洗澡

那时候理发,多半都是同志之间,邻里之间互相理,很少去理发店理。理发店理发,如果不吹风,0.25元。那时候没有美发师,只有理发师。

那时候,家里头都没有条件洗澡。好一点的单位都有澡堂,职工、家属都可以洗,一般也就0.05元。社会上有公共浴池,洗一回0.2—0.3元,人多需要排队,条件就不用说了,能洗上就不错了。

 

10.卫生医疗

那时候,很少听说谁有病。那时候的人,吃的不行,人都很瘦,吃的又都是绿色食品。所以,没有现在说的“三高”,什么心脑血管疾病都很少有发生。感冒发烧打点青霉素什么的,也用不了多少钱。

职工基本上是公费医疗,家属有的也享受半费。关键是,那个年代,基本上也没有老年人。不像现在,已经进入了老年社会。

那时候,我父母都四十多岁,还属于中年时期,身体都很健康,很少得病,根本就享受不到公费医疗。当时的绝大多数人也都是这种情况。所以,单位担负的医疗费用并不大。要是放到现在,啥单位也得负担不起。所以,千万不要迷信那时候的公费医疗有多么的好。那时候的事,不能和现在同日而语。

 

以上我分10个方面,讲述了文革时期,东北一个省城里的老百姓的物质生活。说实话,日子过的相当的清苦。吃一顿带肉的饭菜,那就是过年了。穿的住的用的和现在没法比。

那时候社会比较平等,原因是每个人的物质分配都是一样的(13级以上高干除外)。你一个月半斤肉,我也一个月半斤肉,谁也不比谁多,谁也不必谁少。这种可怜的平等,真是太悲哀,就半斤肉还带皮带骨头。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