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还是要尽量多了解当地文化

在国外还是要尽量多了解当地文化

--大宗师

 

昨天到一个client,一家大银行,去找一个Director办事,他们说这个Director所在的Department正在CafeteriaPotluck,就带我过去找他。进去一看,里面大概有两百人的样子,挺大得一个Department,桌子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食品、饮料,放着圣诞音乐,人们有坐着的,有站着的,有些人还打扮得像圣诞人物,还蛮有气氛的。我无意间往角落边上一看,注意到大约有男男女女几十个大陆人模样的员工挤在排在一起的几张长桌上吃饭、闲聊,似乎刻意与其它族裔的员工保持距离,与周围的气氛不大协调。当时冷不丁一看,就跟国内的民工一样。不会吧,这些人可都是知识分子啊,怎么在国外穿装打扮、举手投足之间还是与国内的民工有些神似呢?

 

那个Director朋友见我进来,很热情的过来和我打招呼,将周围的几个DirectorManager,还有他们的VP介绍给我,让我也参与他们的活动,随便吃点、喝点,不要客气。我边吃也就便和他们闲聊天,他们谈的内容大多是家里的圣诞节目、时下流行的各种电视节目、体育节目、电影、音乐、科技等。这些IT出身的人,对科技尤其感兴趣,航天是个hot topic。我就开玩笑说:很多人认为登月是假的,他们听了都一笑,说:那些说这种话、信这种话的人,都是没文化的人,他们不知道这么复杂的高科技,造假比这高科技本身还要难得多,怎么可能去造假呢?!

 

和公司里当地人social,的确要对当地的文化(特别是电影、电视、音乐、广播、体育等流行文化)、风俗、历史、人物有相当的了解,英文倒在其次,你只要肚子里有货,英文讲的差一些没关系,别人仍旧感兴趣听。我想很多大陆来的同胞在公司里只和国人同事打交道,与当地人social不多,大概主要问题不是语言,而是文化问题。很多大陆来的,到这里都很多年了,还只看中文电影、电视,只听中文音乐、广播,只去华人超市,只吃中餐,只和大陆人打交道,当地的电影、电视、音乐、广播、体育、书籍、历史、文化碰都不碰,也就太狭窄了。

 

有些人说:知道那些玩意儿有什么用,还不是该挣多少钱挣多少钱,别人根本不会重用华人。职场的种族歧视有没有不太好说,但很多华人自己不努力,不上进,不争取去了解当地文化、历史,多与当地人同事、上司沟通,恐怕也是不受重用的主要原因。退一步讲,人生就为了钱吗?恐怕不是吧,把自己的生命局限在一个钱盒子里太可怜了吧,人生应该有各种各样发展的机会、空间和生命实践,应该去体会各种各样的人生经历,人死了的时候,钱是带不走的,能带走的可能只有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一个更加成熟的灵魂。多尝试去了解当地的文化、电影、电视、音乐、广播、体育、风俗、历史、人物,多读读当地的书籍,多与当地人沟通,机会、钱财还在其次,至少你有了丰富的异域文明实践和体验,人生丰富些、快乐些、生活质量、品位也高些,不然总在阿Q、王胡子、小D、赵太爷、吴妈情结里打转转,非常negative,不阳光,没什么出息。你反正也在国外了,很可能要呆一辈子了,死了也要埋在这儿了,为什么不多了解一下这块土地的文化和人民呢?

HBW 发表评论于
“能带走的可能只有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一个更加成熟的灵魂。” well said ...
Fieps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杏林香雪' 的评论 :
这个现象在新一代中一样,可能还更严重,尤其是通过中介公司到欧洲来留学,父母资助的留学生,他们连融入当地社会打工的必要都没有。天天是学校,超市,宿舍,三点一线,周末就只和中国同学聚会。有的七八年了,对当地社会,政治,习俗还是一无所知。
剑吼西风 发表评论于
作者不是美国民工。
杏林香雪 发表评论于

老中见老中,堆在一起不敢到其他种族人中混的现象在老一代留学生非常普遍, 现在年轻一代应该比老一代好许多, 抗拒当地文化似乎是一个潜意识的问题,尤其男同胞们比女同胞更难走出向老外靠拢的一步, 我曾经把它描述为一种类似古希腊神话中的 Odyssey 情结, 当你不愿意主动去了解和熟悉当地文化和风俗习惯的时候,你永远找不到如鱼得水的感觉, 即使有很多的专业知识,有很不错的薪水,你永远不会有"这里是我的家" 的感觉. 古人说的长安虽乐不如故居好, 就是很明显的 Odyssey 情结.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