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星洲的进步

       跟认识一个人一样,能见证一个地方的成长,你就跟它有了某种相濡以沫的感情。

         97年来新加坡的时候,新达城还在建。五个手指头只有三根,手掌心还是空的。几年后,我带着来新加坡玩的亲友去,他们慎重地读“财富之泉”的含义,又左三圈右三圈的照着瞻仰。我在一旁偷笑----- 知道些内幕而不说破,就多少有了些“本地人”的优越感。

          还有圣陶沙的变迁---15年前行人要上岛,基本有三种方式,缆车、桥上的便道,以及搭渡船。我记得登船的地方很多人,风扇不够力,热得汗流浃背。岛上除了个黑咕隆咚,飘着印度香料味和落了灰尘的蜡像的博物馆,和海底世界,好像没什么可观。最莫名其妙一个模拟火山的景点,煞有介事,把大人当成了小孩哄,小孩却觉得不好玩。只记得有些跳土著舞的男子,呼呼嗨嗨,皮肤黑亮,肌腱发达,脸上抹着红泥。我和几个人那时被拉进去,围成圈踢腿甩脚,自觉是很傻。

         现在的岛上天翻地覆,只有用花草畦成的“sentosa ”大字还保留。不过,这么多年,除了沾朋友的光,得了一次免费的票去环球影城,陪我的小孩玩。就很少去----这也是变成了“本地人”的征兆。虽然驾车或从怡丰城乘单轨过去,快捷方便,而且还有一条木板的散步道,一边草木扶疏,另一边可看到开阔的水面和城堡。跟朋友走过几次,恰好烟雨蒙蒙,景致绝佳。但艳阳高照的时候,就很惨,白花花一片,什么心情都没了。

        这是土木风景的变迁。人也是。刚来搭德士,司机十有八九要问从哪里来,“日本人?”“香港人”,“台湾人”?“韩国人? ”(这是近几年),回答“中国人”,谈笑风声霎时止住,车里的空气中,有种怪异的压抑与沉默,分不清是敌意还是小心翼翼。后来听说了“小龙女”的含义,又有一本“乌鸦”,是一个中国女人自比,却把众人拢进了天下一般黑。于是学会自保,能说英语就说英语----不是自卑,骨子里自傲得很,只能说是好汉不吃眼前亏,犯不着被看低----虽说“no one can look down upon you without your permission”但吃个苍蝇不是你的错,却会让你难受一阵子。

        当然本地人决不是都这样。可乐有一次,周末在商场。老公去洗手间,我靠在栏杆上。等他出来。突然有个人逡巡着接近我,我警觉像个兔子,瞪眼一看,是个和善的中年妇女,“r u alone? would you come to the church?”我赶紧摇头,惶惶离开。心想自己难道那么落魄,那么像个迷途的羔羊吗?

         现在呢?坐德士不必想那么多。也不再有人问我。中国大陆的新移民现在已经很多,服务场所的乡音不绝于耳。我的女儿嘴巴快,中英文滴溜溜转,快得像陀螺,我故意跟她说中文,高级的,纯正的---因为我近来觉出点危机感,她表达深一点的想法就非得要用英文,我深怕我以后批评她,要对牛弹琴。

        这些都是大方面。小方面的变化其实更值得提。我今早锻炼完,赶着回家去,前面几个胖胖的马来人,慢慢悠悠走,我只好绕道一旁去。。忽然发现组屋楼下的那排店铺外,不知什么新添了一条水泥路,给那些不想在遮盖的走道上,与店铺人流近距离接触的人。忽然觉得很贴心,这才是新加坡近来的真进步,地铁里的专用座开始空着,也是。

       

木尔 发表评论于
回复 'horsehorsetigertiger' 的评论 :

谢谢,已补上你提醒的部分。
horsehorsetigertiger 发表评论于
Agree. There are a lot of changes in Singapore for the past 15 years, especially, Sentosa. A small correction about Sentosa, there is a cable car connection between the mainland and Sentosa since 1974 and a causeway bridge since 1992.
登录后才可评论.